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4036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二县(市)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文综历史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生代码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

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

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B.已经涌现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面临亟待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25.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

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

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26.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7.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28.目前史学界对于雅典是否为民主政治存在争议,其中反对者最主要的理由是雅典

A.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数较少B.将军等重要职位未完全开放

C.存在所谓的“多数暴政”D.一些功勋卓著的公民被流放

29.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从中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A.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B.物理学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C.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概括D.数学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

30.张老师上课时用PPT展示了一张表格,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这两种文学艺术流派的理解,分别列举出一部代表作品。

同学们给出的四个答案中正确的是()

文学艺术流派

特点

1.偏重主观、表现

2.偏重内心,向自我心理世界探求,揭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1.偏重客观、再现

2.偏重向外,向感性世界开掘,描绘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剧烈的斗争

A.《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B.《百年孤独》、《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D.《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

31.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西欧各国工人缺乏基本的政治权利,工人武装起义不断爆发;19世纪后期,许多西欧国家相继承认了工人阶级的基本政治权利,工人运动则倾向于以和平、合法斗争为主了。

这表明()

A.西欧各国已演变成为“人民资本主义”B.工人阶级可以通过改良道路取得胜利

C.有序的政治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西欧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32.19世纪末,有人曾惊叹道:

“在1870年以后你就无法编写英国经济史了”。

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B.帝国主义忙于重新瓜分殖民地

C.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衰落D.英国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33.严复1879年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这时的他甚至写下了“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的诗句。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B.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推动革新的动力

C.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围攻

D.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认同上的差异

34.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

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

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B.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C.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35.早在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

1961年春,中央下文规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

这些政策在当时()

A.消除了经济中“左”倾错误B.改变了农业土地所有制性质

C.大大减轻了市场的供应压力D.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做部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做部分,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

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

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

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

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

材料二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

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

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

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

(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标题)计划经济体制:

(一)

1.国家以计划经济推进现代化

1)统一全国财经

2)②

2.③

1)稳定物价

2)保证人民基本需求

3)高就业

(二)

1.计划经济体制下现代化受阻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2)④

3)⑤

2.⑥

1)“票证时代”

2)城乡二元结构

 

请考生在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漕运实行河海兼运,明成祖时浚治运河后,决定罢海运、陆运而专营河运。

永乐十三年,明政府开始实行“支运法”。

“支运”是由纳粮民户自备船只,输送到各指点地点的粮仓,再由各卫所官军分段接力,依次运送到北京。

明宣宗时又改行“兑运法”,湖广、江西、浙江、南直隶各府州及山东、河南诸处百姓,只要在附近水次(码头)将税粮兑与漕军,另加耗米若干,然后由漕军负责运输和缴纳进仓。

“成化七年,乃有改兑之议”,这就是所谓“长运法”。

“长运法”实质上就是进一步减少民运,将应天、苏、松等府原民运瓜、淮二处的漕粮,改由江北运军过江兑运,百姓将粮米兑军时,另加过江脚米一斗。

经过改革,大部分漕粮运输基本上已经专业化。

纳粮区的农民从繁重的漕粮运输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增加农田生产时间;漕粮由熟悉运河的漕军就近兑运,这样也就避免了因漕船驾空赴兑所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提高了漕运的经济效益。

随着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明政府亦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摘编自成刚《明代漕运管理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

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其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

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

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

他晚年还说:

“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

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

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31年9月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1月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11月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8年3月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

德国攻占丹麦、挪威

1940年5月

德国占领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

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

德军空袭英国,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0年9月

日本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41年6月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8月

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1月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

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1943年5月

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1943年7月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中、美、英);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1945年5月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

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根据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42年前、后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前、后战争态势不同的原因。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曰台湾;县三,曰台湾、云林、苗栗;生番窟宅于台南北七百里,岁恶民千余,盗贼出没其间。

土豪假防番悬金募士,抗官吏,违号令,赋税不以时至。

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南中北三路及前后山诸番皆薙(ti除去)发归化。

又念足兵必先足食,于是丈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

始至,岁入金九十万,后至三百万。

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

穴山梁水,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台防益固。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之日,户部忽奏请:

“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

铭传喟然叹息曰:

“人方惎(ji憎恨)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

鸿章争之不得,铭传遂上疏求去。

去四年而朝鲜之难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为治理台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治台政策。

(7分)

 

历史参考答案

24—25CB26—30BBADA31—35CADCD

40.

(1)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新加坡深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华人居多的社会现状又使新加坡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国内复杂的种族、宗教、文化等,需要强权政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独立后面临的经济困难客观上要求政府担当起领导经济现代化的重任。

(每点3分,共12分)

(2)特点:

一党独大;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廉洁高效;社会高度法治;

国家主导经济现代化。

(任答3点,共7分)

评价:

这一模式符合新加坡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但它缺乏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每点2分,共6分)

41.①答案1:

从材料中提取利弊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

(2分)

答案2:

从材料中提取利或者弊单方面的信息。

(1分)

其他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答案不得分。

②答出“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即可。

(2分)

其他与观点不一致或无关的史实不得分。

③答案1: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人民生活的保障”等。

(2分)

答案2:

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社会公平的实现”等。

(1分)

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

④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

(2分)

⑤答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

(2分)

⑥答案1: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民生的艰难”等。

(2分)

答案2:

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匮乏的物质生活”等。

(1分)

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

(其中④⑤的答案可以互换,但不能重复)

45.

(1)从海(水)陆兼运到基本仰赖运河漕运;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

(6分)

(2)保证了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稳定;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了漕运的经济效益;漕运的畅通,带动商业发展,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任答3点,共9分)

46.

(1)特点:

从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形势变化的角度阐释民主;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忽视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从社会的多个层面审视民主,对民主的理解出现多元化局面。

(6分)

(2)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把民主政治视为救亡手段;从传统文化出发,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寻求与民主契合的观念。

(9分)

47.主要特点:

前期世界大战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大战形成了中国、非洲、欧洲、苏德、太平洋等五大战场;法西斯国家挑战战争并在军事上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势力嚣张。

(每点1分,共3分)

后期反法西斯力量相继在1942-1943年间扭转了战争局势,转入反攻阶段;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溃灭;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战争最终胜利。

(每点1分,共3分)

原因:

前期法西斯国家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并结成侵略集团;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涣散;国际联盟缺乏有效制止战争的机制。

(每点1分,共3分)

后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并不断得到巩固,为大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仇恨与反对;法西斯国家侵略目标的巨大与其有限的国力、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每点1分,共3分)

48.

(1)措施:

改革行政体制;打击豪强、盗贼;整理田赋,增加军饷和财政收入;增强军事防务;开办军事学堂;修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电报和邮政等通讯业务;(8分,任表述4点即可得满分)

(2)简评:

增强了台湾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西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政策未超出洋务派“器物”层面。

其措施未能完全实现。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