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83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docx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

必修三教案(五)荒漠化及防治

一.荒漠化概况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备注:

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荒漠化的分类: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碱化

3.荒漠化的分布:

沙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石漠化----(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

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红漠化:

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指: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中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垦历史较久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

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地区、南方红壤丘陵地区等地区,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土地次生盐碱化---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渍化)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荒漠化

(一)认识荒漠化

[轻巧记忆]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基础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基础:

植被覆盖率低,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因素: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荒漠化(如:

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樵采③过度放牧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部注意环保

 

具体分析不同的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5.荒漠化的危害:

①破坏基础设施,造成经济损失

②荒漠化造成土壤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③影响农业生产,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下降

6.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①设置草格沙障(工程措施)(针对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②构筑防护林体系(生物措施)(针对植被覆盖率低)

③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解决能源问题(工程措施)(针对过渡樵采)

④植树种草,退耕还草(针对过度开垦)、退牧还草(针对过渡放牧)⑤调节农、林、牧用地比例(生物措施)(针对过度开垦、樵采和放牧)

6.不同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①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③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即: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和治理措施

1、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荒漠化呈片状或线状,荒漠化的成因:

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采,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②发展节水农业,并建立防护林体系。

2、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呈斑点状、片状土地荒漠区。

采取的措施应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场,加强草场管理。

3、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荒漠化呈片状。

成因:

过度樵采、沙丘活化。

治理措施:

①发展节水农业②营造绿洲防护林

4、工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

荒漠化呈点状、线状。

治理措施:

①搞好土地复垦②恢复植被

5、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荒漠化的成因:

过度农垦。

荒漠化治理应①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②采取防风措施相结合

【特别提醒】

(一)石质荒漠化---石漠化

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区,该区石灰岩广布,由于人类破化植被,再加上流水侵蚀作用,是大面积的岩石裸露,不能生长任何植物如同荒漠一般景观。

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多,暴雨冲刷力强②喀斯特山区土层薄,基岩出漏浅③山地地形,坡度大、

人为原因: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陡坡开荒

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②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措施:

①保护地表植被,禁止陡坡开垦②退耕还林,保持水土③转变农村生活用能方式,营造薪炭林④实施生态移民

(二)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由于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大量地流失,只留下裸露的红色砂岩。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形:

地形崎岖破碎,坡度陡②气候:

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③土壤:

地形坡度大,土层薄④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

过度开发,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2. 治理措施:

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立体农业③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开发山区小水电、大力开发农村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1.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形:

地形破碎,坡面物质不稳定

②气候: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③土壤: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低

④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

①毁林开荒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过渡樵采④开矿

2.危害:

1)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2)使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

3.措施:

1)生物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

2)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修建梯田、打坝淤地

3)管理措施: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4)管理措施:

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甲为黄土塬(平坦的高地)→乙为黄土梁长条状的高地→丙为黄土峁:

孤立的小的丘陵

 

5.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土层薄,表土一旦被冲蚀,很难恢复;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四)土地盐碱化---华北平原

1.成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春季干旱升温快,蒸发旺盛④旱涝频繁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方法,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2.危害:

①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②危害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3.防治措施:

①建立完善排灌系统,有灌有排。

②改变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等科学的灌溉方式。

③种植耐盐植物,牧草等,植树造林。

④施用酸性的过磷酸钙或有机肥调节。

盐渍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渍化土地的过程。

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唯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从而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世界上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等灌溉农业发达的区域都易产生该现象

在我国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面积分布。

【特别提醒】P37活动题一: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

①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地形:

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③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④河流:

多内流河⑤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P37活动题二: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案:

①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②地形:

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③气候:

干旱,降水稀少④水文:

多为内流河湖,水量小

⑤植被:

稀疏,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五)综合分析对比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原因及治理措施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

地区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地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

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

海平

土地盐碱化

①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③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

丘岭

山区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发展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西北

地区

土地荒漠化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

水土流失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诞生、进化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滥垦乱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兴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课后练习:

(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3.(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2017·咸宁期中)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4~5题。

表1 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4.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5.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2017·吉林调研)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16·湖北联考)下图为“我国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C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D.夏季风强劲

(2016·秦皇岛模拟)“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0.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11.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严禁过度放牧 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6.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