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84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docx

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

第二节地图的选用

所谓地图选用,就是根据地图应用目的和任务、工作范围、技术要求等选择合适的地图。

主要包括地图种类的确定,地图比例尺的选择,作业地图的选定。

一、地图种类的确定

地图种类主要依据地图应用的目的和任务、技术要求、作业区域大小来确定。

收集的地图类型主要有最新的地形图,自然、社会及经济方面的专题地图等图件。

例如,要了解一个地区以县为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首先要明确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县(名称、区域位置),据此选择相应地区的资料,如行政区划图、近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理底图(或地形图)以及最新的遥感资料;另外,土地利用与区域地理环境(如地貌、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如人口、居民地、种植作物等)有关,因此还应选取该地区有关的专题地图作为参考。

只有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才能获得该区土地利用现状的正确了解和认识。

二、地图比例尺的选择

1.地图比例尺在地图应用中的作用

(1)比例尺决定图上符号大小和所对应地面物体大小的变化。

一方面,当实地面积一定时,地图比例尺决定了地面面积对应在图上面积的大小。

同样表示地面1km2,在1:

1万比例尺图上相应面积为100cm2,在1:

5万图上为4cm2,而在1:

10万图上则为1cm2。

即比例尺大,对应图上面积大;比例尺小,对应图上面积小。

另一方面,当地图图幅大小一定时,比例尺决定了图幅所包括的实地面积大小,比例尺大,图幅对应实地面积小;比例小,图幅对应的实地面积大。

(2)比例尺的变化导致地图概括的差异。

地图比例尺是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也是引起地图概括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决定了地面在图面上对应面积的大小,因而也就限定了地图上所能表达要素的总容量,制约着地图概括。

比例尺大,对应图上面积大,地图容量就大,地理事物的综合程度就小;比例尺小,对应图上面积小,地图容量就小,地理事物的综合程度就高。

因此随着地图比例尺大小的变化,地图内容的详尽性和图解精度也随之变化。

比例尺大,内容详尽,图解精度高;比例尺小,内容概括程度高,图解精度便降低。

(3)比例尺的大小影响图上量测的精度。

地图不能像航片、卫星影像那样不加取舍地反映地面,它要顾及人眼所能看清的程度,要求在各种比例尺图上都能清晰地反映地理事物。

实践证明,视力正常的人肉眼能分辨的图上最短距离是0.1mm。

因此,相当于图上0.1mm的实地水平长度就是地图上所能表示的最精密限度,称为比例尺的最大精度。

表9-1所列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最大精度。

由此可知,在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地图上,比例尺的最大精度是不一致的。

即在地图量测过程中,有一点的点位误差为0.1mm,对于不同的比例尺其实地的误差是不同的。

即大比例尺地图上,其量测精度要明显高于小比例尺地图上的量测精度。

因此在地图应用中,大比例尺地图更适合于图上量算。

表9-1比例尺最大精度

比例尺

1:

1万

1:

2.5万

1:

5万

1:

10.0万

1:

25万

1:

50万

1:

100万

最大精度(m)

1.0

2.5

5.0

10.0

25.0

50.0

100.0

2.地图比例尺的选择

比例尺直接影响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和精度。

选择何种比例尺地图主要根据用图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等决定。

(1)直接依据用图技术要求选择地图比例尺。

在地图应用过程中,有的在技术要求中明确指出了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比例尺地图。

如我国在利用地形图和航片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规程中明确地指出,农区采用1:

1万近期地形图,重点林区采用1:

2.5万地形图,一般林区用1:

5万地形图,牧区用1:

5万或1:

10万地形图。

再如,同样是农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详查用1:

1万地形图,概查用1:

5万地形图。

(2)依据用图的精度要求选择地图比例尺。

例如,在土地详查过程中,若要求耕地面积量测精度为666.6m2以上,那么选择多大比例尺地形图呢?

这就涉及到比例尺精度问题。

因为一定比例尺地图所表示地物的精度是一定的。

在1:

1万比例尺地形图上,耕地最小图斑面积为6mm2,它相当于实地600mm2,这是符合上述精度要求的,因此,我们可以选用大于或等于1:

1万的地形图。

有时在应用地图进行量算时没有具体精度要求,这就要看具体情况。

一般是比例尺愈大,量算精度愈高,但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

三、作业地图的选定

在确定了地图的种类和地图比例尺后,作业地图的选定就比较容易了,选定时主要考虑地图的作用、现势性和数量等。

地图的作用主要是指所选工作地图是作为基础图件,还是补充图或参考图。

对于基础图件,应选择现势性强的地图。

如对普通地图来说,它通常是比例尺稍大的地形图;而对于专题地图的主题内容来说,它既可能是同类的较大比例尺地图,也可能是自然或社会经济信息、各种统计资料、甚至是文献资料。

当基础图件不足,或内容陈旧时,可选用相近比例尺、现势性强的地图作为补充用图。

另外,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还需选定一些参考图,这些参考图在地图上并没有直接使用,而只是在研究制图区域或分析、评价其他资料以及地图作业的补充图件。

最后根据用图要求,确定工作地图的数量。

 

第三节地图阅读的视觉感受与内容

地图阅读首先是通过人眼的视觉开始,对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不同目的的阅读者,其阅读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会有差异,但阅读的感受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不同的地图类型表达的主题、内容是有差异的,因而阅读内容也是不同的。

一、地图阅读的视觉感受过程

从地图图形的视觉感受来分析,地图阅读的感受过程有:

察觉、辨别、识别和解释4个阶段(田德森,1991)。

1.察觉

在地图阅读中,察觉是通过人眼的光觉、色觉和视敏度识别地图上的目标,发现目标的存在。

这时物体对眼的刺激作用和眼的生理作用是很重要的,作为目标物的地图符号和背景的对比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往往重要地物置于第一层面,其符号的大小和颜色的亮度、饱和度比较强烈、醒目。

反映制图区域总体特征的地理环境要素具有高度的一览性,使地图阅读者在察觉过程中就能获得图形的整体概念和制图区域的规律性特征。

2.辨别

在地图阅读过程中,辨别就是区分不同的地图符号间的差异。

其意义比察觉更大,其过程也更为复杂,它受到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因素的影响。

生理学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眼构造的生理特点。

二是目标的物理刺激特性,如强度、广度和持续时间;静态地图是一个持久的图像,对地图刺激来讲,可以维持到读者能辨别差别为止,因此持续时间不是主要问题;广度可以理解为图像的形状和尺寸,这是区别任何符号的两个主要标志;强度可理解为亮度和色相的变化。

因此,在视觉上要实现辨别的最起码条件是:

在无色的图像中两个符号在形状、尺寸和亮度对比中要有足够的差别,彩色图像中还应包括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的差别;当被辨别的目标不在一个固定点,呈分散状态时,辨别过程还受记忆因素的影响。

辨别的心理因素影响,主要是在地图阅读时,把一幅地图当作整体来看,这时会涉及到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两方面的作用。

在读图时,如果没有专门的寻找目标,首先吸引阅读者注意力的是那些最突出的、大尺寸的、色彩鲜明的、形状奇特的图形或符号,对别的符号的关注只是偶然的。

当阅读地图是为了某一目的时,阅读者的注意力才集中于某一目标或某一方面上。

因此地图阅读者怎样从地图符号、注记、底色等构成的地图画面中快速而准确地把阅读目标辨别出来,加强地图阅读中的辨别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3.识别

识别是指认识区别出图上各类符号的涵义。

读图者经过辩别之后,要想知道地图上不同的符号和图形的涵义,必须“学习”。

这种学习可以是阅读图例,或者与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

由于地图内容非常丰富、分布复杂,在表示质与量的符号间差别又不能太大,这就要求读图者具备一定的辨别与识别能力。

辨别是识别的基础,忽略细小的差别就会引起识别上的差错。

因此,地图阅读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地图的识别能力。

4.解释

解释是指对地图内容的理解或阐释。

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从识别了的图像中获得地理现象的结论。

读者除了要认识符号之外,还要顾及到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定向及制图综合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图形差别,准确地知道所表示现象的名称和地理特点。

虽然在实践中它与识别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与在地图上一个个去识别物体有明显区别。

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图者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思维能力。

读图者根据地图符号,就可以判读出由于比例尺、投影、定向和地图概括所引起的形状和差别,从而获取该地区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

从地图阅读中的感受过程来看,察觉和辨别是视觉感受的基础,这两个过程不考虑地图符号表示的具体内容,主要解决目标对象的存在和差别问题。

而后两者则主要是通过阅读地图符号的具体内容,以及运用经验和专业知识获得该区域的本质特征。

而就符号的差别即可以进行解释。

但在具体实践中,大多数的阅读者是把上述4者联合起来应用的,只不过后两者识别和解释更易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察觉、辨别和识别可以认为是地图阅读使用的前提,然后才有一个解释的过程,通过解释才能在某个专业领域主动而充分地利用地图信息。

二、地图阅读的内容

1.普通地图的阅读内容

普通地图的阅读内容主要包括辅助要素,如图名、图例、制图的有关文字说明和坡度尺等;数学要素如地图投影、比例尺、三北方向图等;图形要素,如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电力及通讯线、独立地物等的图形分布要素等。

2.专题地图阅读内容

专题地图阅读内容主要包括辅助要素、底图要素和专题内容。

(1)专题地图图例的阅读

专题地图的图例不同于普通地图的图例,普通地图图例具有一定的图式规范,所表达的几乎包括地图的所有内容要素,而专题地图的图例往往是根据表达的专题内容所采用的表示方法和现象的概括程度,由编图人员或专业工作者拟定的,它所表达的内容一般仅局限于专题内容要素。

其底图要素往往很简单,只用于指示专题内容的位置,其图例常被略去。

专题地图表达的专题内容很广,其图例设计也相应地纷繁复杂。

因此,对于专题地图来说,图例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专题地图的图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除地质图、土壤图、土地利用图等趋向于统一标准外,其它的许多专题地图的图例均是自行设计的。

但图例的设计仍有一定的依据,有的还与所表示的现象有一定的联系,读图者在阅读时要加以识别。

尽管有的图例采用多种分类指标,所设计的图例十分复杂,在阅读图例时如果掌握了这些分类原则和指标体系就不难区分这繁多的图例。

(2)底图要素的阅读

普通地图上的制图网、水系、地势、居民地、道路网、境界线、沼泽、森林等,是编制专题地图的地理基础,其中制图网、水系和居民地几乎是任何专题地图必不可少的地理基础,其他要素则视地图的用途,适当加以选取。

对于底图要素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地图定向、专题要素的定位,并说明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

(3)专题内容的阅读

专题内容是专题地图表达的主题,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表示在地理底图上的。

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专题内容愈来愈丰富,而专题地图制图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表达日益丰富的专题内容提供了可能;遥感等新技术在地图学中的运用,为专题地图的更新提供了及时、大量的制图资料;专题地图所表达的专题内容已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

面对如此丰富的专题内容,在阅读专题地图时,一方面需要具有有关专题内容的专业知识,另一方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题地图知识,特别是要了解专题地图的各种表示方法,这对阅读专题内容,认识地图所表达的有关专题内容的质量、数量、分布特征等,是有很大帮助的。

专题地图按专题内容在地图上表示的结构形式可分为类型图、区划图、分布图、运动线图、等值线图、统计地图、综合地图等。

不同的专题内容都有其一定的表示方法。

下面以类型图为例介绍专题内容的阅读方法。

类型图根据专题要素的分类系统,在地图上表示出各种类型的界线,并按照图例绘以不同的颜色或不同的网纹,如地质图、地貌图、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图等。

类型图一般采用质底法来表示专题内容,即用不同的底色或网纹符号表示整个区域内某种现象在各地分布的质量差别。

如图9-4是土地利用类型图,采用质底法来表示。

这种方法首先是对制图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进行分类,制成图例;再在图上绘出土地利用类型界线;然后根据图例,在不同类型界线内填绘不同的彩色或网纹符号。

这种方法表示的是现象的质量分布特征,没有数量概念,在阅读时主要把握两点:

第一是现象的分类,即分成不同的类型;第二是不同类型现象在地图上的分布状况。

另外还要注意,用这种方法表示的专题内容的图斑有大有小,同一类型可在不同区域重复出现。

 

图9-4土地利用类型图(倪晋仁等,1998)

 

第四节地形图阅读与实例

一、读图方法

读图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读图方法也就不同。

常用的基本方法有:

一般直读法、量算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推理判断法。

1.一般直读法

一般直读法即根据地形图上的地图符号,通过直接观察,了解地区情况。

例如,从地形图上直接了解读图地区的地理位置,所属省、市、县范围大小,区域内的主要山脉、河流、居民地、交通网,以及全区总的地势倾斜方向,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和高程,地面高低起伏状况,山脊、山坡、山谷,等等。

此法是读图方法中比较容易而又是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

2.量算解析法

要从图上了解事物的具体数量特征,单凭一般直接观察是难以获得准确数据的,因此就需要进行图上量算。

例如,读图地区的精确位置、面积大小、某点高程、某河段长度和宽度,以及某居民地至某制高点最近行进路线和距离等。

有时,还需要对图形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之后,才能进行图上量算,获得正确答案。

例如,在复杂的山地地区,由某居民地至某一新发现矿区,选定一条坡度在5以下、距离最短的线路,在此条件下,仅用一般直读法选定线路是不行的,而要在一般直读法的基础上,作出山岳—水系略图以及必要数量的地势断面图,作为解析地势起伏变化和坡度情况的参考,然后才可量算线路长度,对比各条线路的优缺点,提出图上选定的线路方案,供实地考察时参考。

所以,量算解析法是在一般直读法基础上进行的,但读图的深度,却极大地提高了一步。

3.对比分析法

研究地图上任一事象,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联系周围其它要素,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为了深刻地认识事物,必须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为了分析,有时必须进行对比。

有对比,才有鉴别。

例如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制成的地图,便可以看出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形成原因;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各事象的差异,了解制图区域各地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4.推理判断法

推理判断法是依据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对地形图所表示的地物、地貌,经过分析推理,判断某些在图上直接看不出的情况。

例如,通过水系的分析,可以推知地势起伏的基本概况;通过地理位置、地貌、水文等要素的分析,可以推断出气候类型;通过居民地、交通网密度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发达的情况;通过地貌、水系的分析,可以大致推断其地质构造的概况,如泉水出露与断层的关系,河流突然转折与构造的关系,水系密度与岩性的关系等。

上述4种方法,在读图中,常常是结合进行的,必须经过多次读图练习才能掌握。

如能通过野外实地对照读图,可以迅速提高读图能力。

二、读图程序

读图程序,通常是首先了解工作区域的地理概况,然后再分地区、分要素详细研究,最后根据读图目的、要求,提出如何利用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

了解概况是先根据地形图判明工作区域地貌形态的基本类型,再了解主要居民地、道路、水系等的分布状况和一般规律,从而对工作区域的地理概况有一个整体概念,并进一步确定详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详细研究是根据读图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分要素或分地区进行。

分要素研究的程序为:

1.位置和范围

首先说明地形图的图名和编号,其次指出研究区域在整个图幅内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划(所属的省、县),幅员范围(东西长、南北宽各多少公里),以及该区域包括的主要内容要素(山脉、河流与居民地等)。

2.水系

先从图内水系分布,了解有哪些类型,如河、湖、海、库、渠、井、泉等;然后,按类型逐个研究其图形,分析其形态、分布、流向、河宽、水深、通航和沿岸情况等。

水系是地貌的骨架,河流是改变地貌的外动力,流向又是地面倾斜的标志,因此应特别重视河流的研究。

如由水系的排列和类型,可推知地层走向、分水岭和各种地貌的分布。

从河流的发育规律,可以推断出上、中、下游地貌的基本情况。

从水系的形态,又可分析出许多特殊地貌。

研究河流的内容有:

各河流的从属关系;

每条河流的特征,水流性质;

河谷的特征:

河谷各组成部分如河床、阶地、谷坡、坡脚、坡缘、谷源等情况;河床宽度,谷坡的坡形和坡度,有无阶地、陡崖、新的堆积物、河漫滩、河漫滩阶地、沼泽地,它们的分布、高程和比高,河曲的发育情况等。

3.地貌

地貌判读的步骤和方法:

(1)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及其图形结构特征,确定其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河谷、盆地等。

山地。

指高差(从山脚起算)在200m以上,坡度一般在6以上的起伏地貌。

山地的等高线非常密集,往往汇集在一起,间距小于1~2毫米,并常有陡崖、崩崖、滑坡、陡石山等地貌符号出现。

丘陵。

指高差在200m以下,坡度为2~6的起伏地貌。

丘陵的等高线间距较小,且多呈闭合图形。

平原。

指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坡度在2以下的平坦地。

平原的等高线平直、弯小、分布稀疏,间距多在1厘米以上,且多以间曲线或助曲线补充描绘地貌的碎部。

河谷。

由河床、河漫滩、阶地、坡麓、谷坡和谷缘组成。

前3者组成谷底,后3者组成谷坡。

谷底的等高线间距较大、平直、弯小。

阶地分布于河床两岸,多为陡崖符号。

谷坡等高线间距较小,类似山坡。

盆地。

指中间低洼、周围较高的地貌形态。

盆地的等高线多呈闭合圆形。

等高线间距盆底与谷底相近,盆坡与谷坡相近。

(2)根据大地貌形态与水系分布的相互关系,研究地势起伏的一般规律及其分布系统。

首先,确定研究区域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其次,确定山脊分水线(用细实线,箭头指向高处)和山谷集水线(用细虚线、箭头指向低处),以及主岭和支岭的位置和形状,建立起总体和碎部的连接关系。

(3)研究各中地貌形态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分析各个山坡的坡向、坡形和坡度,以及分布特征与各种地物的关系。

(4)如有可能还要读出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在地貌起伏变化比较复杂的地区,可以做出山岳略图、水系略图以及必要数量的地势断面图,以作为分析地势起伏变化的资料。

4.土质、植被

从地形图上的土质、植被符号,可以了解森林、草地、沼泽、果园、水田、旱地、沙地、盐碱地、龟裂地和残丘地等地理分布、面积大小,以及与水系、地貌、居民地的关系等。

5.居民地

从图上居民地的大小、类型、密度、分布特点,居民地内外的地名标志(如机关、学校、工矿、公园、医院、名胜古迹、车站、机场、码头、渡口等),以及居民地与水系、地貌、交通的关系,可以看出居民地的大小、行政等级、人口分布、物资供应,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6.交通与通讯

研究陆路交通和通航水道的种类、分布和对本地区各居民地之间运输联系的保证程度,地貌和水系对道路方向和曲率的影响及其通讯情况。

7.土地利用和工矿分布情况

了解各种工农业用地的分布特点、面积大小,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工矿分布的位置等。

上述分要素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把各要素联系起来,研究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地貌时,从河流分布和水流方向,可以了解地势起伏的一般规律和判读出分水岭、阶地、冲积扇等的分布。

又如图上阔叶林、稻田较多,以及江河、湖泊密布的地区多为粘土地,混交林多生于沙质粘土地,采石场较多,则土质多系岩石等。

通过了解概况到详细研究,对地区情况具有较正确而全面的掌握,即可根据任务,研究如何利用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和决定应采取的措施。

三、读图举例

下面我们以图名为新塘镇、图号为H-51-134-C-a的地形图图幅东南隅的新塘镇地区为例(图9-5),概略地分析该地区自然条件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该图幅的比例尺为1:

2.5万(张奠坤等,1986)。

1.全区概况

新塘镇地区位于北纬280500″—280730,东经1203530—1203730。

地处亚热带。

行政上属浙江省温州市和永嘉县的一部分。

南北长4.6km,东西宽3.3km,面积15.18km2。

北部为丘陵地区,南部有瓯江,两岸为冲积平原。

境内居民地较多,河曲、湖塘分散,水田广布,盛产柑桔。

新塘镇位居江滨,为新兴城镇,工矿企业较多,陆地交通便利,水上航运条件较好。

总的看来,本区地势起伏不大,平地较多,热量充足,雨量丰沛,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比较发达,发展前景广阔。

2.水系

水系以河流与湖泊为主。

瓯江为主流,河宽595-600m,水深3-5m,流向由西向东,从水情看,可以通航,但无码头。

新塘镇与江南联系,仅有人渡两处。

南岸西部有滩陡岸一段,长约1km;地上河、沟3条,堤高1.5m;东部有防洪主堤四条,均在新塘镇东西两侧:

西侧1条,长约350m;东侧3条,总长约2500m,堤高均为5m。

本区东北部,另有1条小河,流向东北。

境内湖塘分散,约有80个。

从河、湖的分布和形态看,该区距海较近,很可能原属浅海地区,由海湾沉积和海水后退形成。

3.地貌

全区地势,北高南低。

制高点为四望冈,高程110.1m。

最低点在瓯江东端,高程约27m。

地貌可分为丘陵和平原两部分。

丘陵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面积约9km2以上,占全区总面积60%。

区内岗丘分散孤立,形状浑圆,高程多在100m以下,比高20-50m;坡度较缓,一般4-18;多数顶部光秃,植被极少,无冲沟、陡崖,仅有小面积石块地一处,位于新塘镇正西,证明为石质丘陵,坡面岩屑覆盖较厚;坡脚线不甚明显,岗峦起伏,频率较大,脉络不清。

仅新塘镇东北,由担竿凹至四望冈一线,呈岭状分布,走向东北-西南,长约2km,平均宽度0.5km,高程78.0-110.1m,比高48-80m。

岭脊明显,西北坡陡,一般10-18,有宽谷两条,长约300m;东南坡缓,一般6-16,有沟谷五条,长度120-800m。

丘间多系宽谷,宽度200-500m,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层较厚,质地肥沃。

图9-5H-51-134-C-a图幅东南隅(新塘镇)

平原分布在瓯江两岸,面积约6km2,占全区总面积40%。

瓯江南岸,滩地广阔平展,高程27m左右。

北岸,滩地较窄,宽400-950m,由江岸向北渐高,27.5m间曲线以下为河漫滩,以上为阶地。

4.植被

本区农业比较发达,人工植被种类较多,但自然植被较少。

耕地以稻田为主,主要分布在瓯江两岸和宽谷平地,约4.787km2。

其中江南约0.886km2,江北沿岸1.017km2,白江村东北谷地1.183km2,新塘镇至瑶田村谷地1.095km2,新塘站附近宽谷平地0.539km2。

桔园3处:

一是龙塘村北,面积0.018km2;二是瑶田村旁,面积0.021km2;三是新塘镇东北,面积0.027km2。

竹林三处:

一是白江村东南,面积0.026km2;另二处为独立竹林,一在白江村与新塘镇之间,一在四望冈正南山麓,面积均在0.016km2以下。

树林仅龙塘村一处,属矮林,面积0.03km2。

疏林分布很广,多散生于丘陵坡麓,面积约0.751km2。

小面积树林分布在白江村和新塘镇以北、稻田与疏林之间,面积约0.042km2。

防护林二条:

一条在上田村东南,长约500m;另一条在新塘镇东,长约800m。

独立灌木丛5处:

4处位于瓯江南岸江边,由于受洪水与地下水影响,属不宜农作地块,面积0.139km2。

另一处在新塘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