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0865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docx

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复习检测必修321

题组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调节过程

1.(2014年高考安徽卷)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

由题干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以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正确;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故与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错误。

答案:

C

2.(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形成的相关知识。

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这一反射过程中,感受器位于眼球的视网膜上,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并不是神经中枢,C错误;在突触部位,兴奋传递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答案:

C

3.(2014年高考浙江卷)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

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中因反射弧完整,刺激适宜,能发生屈反射;②中因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及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刺激和屈腿不能同时发生;③中直接刺激肌肉细胞,会使肌细胞兴奋,发生收缩;④肌肉细胞的兴奋不能传递给神经细胞,因为两者之间通过突触联系,且在突触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2)若验证神经中枢的位置是在脊髓,则可先刺激右后肢趾端,发现右后肢发生屈腿反射,再洗去H2SO4,将脊髓破坏,重复刺激观察是否发生屈腿反射,若不发生,则说明神经中枢在脊髓。

答案:

(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

(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题组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4.(2014年高考重庆卷)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解析:

突触小泡的运输所消耗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A正确;神经元与其他体细胞一样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B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是由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的,C正确;突触小体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才会由突触前膜释放,D正确。

答案:

B

5.(2014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

神经元受到的刺激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神经元的兴奋,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内K+外流有关,D错误。

答案:

B

6.(2014年高考重庆卷)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________,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

解析:

(1)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2)由于感受器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

不同强度的刺激引起电信号的频率不同,刺激越强,电信号频率越大,故不同强度的刺激会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受刺激后,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这可能是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受损。

答案:

(1)外正内负 神经冲动 

(2)感受器 频率 (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7.(2014年高考四川卷)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

解析:

(1)依据a所在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到达c处即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所以此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包括痛觉、热觉、冷觉等;内脏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由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先起作用;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一、选择题

1.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

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外的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正确的判断是(  )

A.细胞无法恢复静息电位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形成局部电流

D.使细胞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解析:

若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外的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则导致膜两侧的电位差增大,细胞膜内的电位仍为负电位,与临近的未兴奋部位有电位差,可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

C

2.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

解析:

甲图为静息状态,膜内外电位差是静息电位,A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K+外流造成的,B正确;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当兴奋传至电流表一极时,两极间会有电位差,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后回复,兴奋传至电流表另一极时,指针会发生一次反向偏转后回复,C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D正确。

答案:

A

3.(2015年昆明模拟)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

a点受刺激时,由于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D

4.(2015年南京四校调研)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B.突触后膜内的Na+会由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解析:

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时,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因此突触后膜内的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因此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

D

5.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解析:

此图若为突触后膜,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项错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人体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B项正确;下丘脑中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项错误;由图示糖支链的位置判断,A面为膜外,B面为膜内,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与膜上的②、④等载体有关,体现出内正外负的特点,D项错误。

答案:

B

6.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前末梢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电突触的突触前末梢无突触小泡,无神经递质,由带电离子直接通过通道传递信息,且膜两侧是对称的,因此兴奋在电突触中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兴奋在电突触中由带电离子通过通道直接传递,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密不可分。

答案:

B

7.(2015年郑州质检)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对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研究成果。

两个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实现兴奋的传递。

如图所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后膜对⑤中递质的接受具有特异性,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B.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以⑤的形式在各种细胞器之间进行转移,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C.青蛙在冬眠时,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主要是低温影响了⑤中递质的释放

D.在活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可以通过⑤的形式实现间接联系

解析: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突触小泡中的递质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

在活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这几种膜结构之间,可以通过⑤小泡的形式实现间接联系;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也是以⑤小泡的形式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这几种膜结构之间进行转移,而不是各种细胞器。

青蛙在冬眠时,由于低温时体内的代谢较慢,供能不足影响了递质的释放,所以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

答案:

B

8.(2015年淮安调研)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B.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析:

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据此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Ⅱ→Ⅰ→Ⅳ→Ⅲ,且Ⅱ是感受器。

敲击Ⅱ处,会产生膝跳反射,A项正确;阻断Ⅰ处,敲击Ⅱ处时,传入神经受阻,小腿不能抬起,B项正确;刺激Ⅲ处时,由于在突触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故在Ⅰ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C项错误;低级中枢(脊髓)中的神经元活动可能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项正确。

答案:

C

9.用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如图为参与反射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果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B.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C.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能称为反射活动

D.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是如图所示结构的完整性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

A端在反射弧的传出神经部分,在传出神经切断处的外周段,因此刺激A端可以看到左后肢收缩,刺激B端不能引起左后肢收缩;完成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如果切断反射弧,则反射弧不完整,出现的收缩活动不能称为反射;反射活动的发生除了要求反射弧的完整,还需要有适宜的刺激。

答案:

B

10.用图甲装置测量神经元的膜电位,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变化 ②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 ③a~b段为静息电位 ④将刺激点移到X处,显示的膜电位变化相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从电位的变化特点结合题图可知,图乙显示的是膜外电位的变化,①正确;bc段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的,而cd段是由于大量钾离子外流导致的,②错误;ab段膜外电位一直保持正电位,是静息电位,③正确;将刺激点移到X处,膜外电位依然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回正电位,④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1)第Ⅰ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__。

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__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降糖药B.麻醉药

c.镇痛剂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

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解析:

(1)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区域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即膜外电位低于膜内电位。

(2)突触后膜受刺激后的兴奋强度与后膜受体敏感性和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故在河豚毒素作用下,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的量减少所致。

(3)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故可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麻醉剂、镇痛剂、抗肌肉痉挛剂。

(4)因突触前膜内出现钙离子内流后突触小泡才发生定向移动,说明钙离子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

若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则突触前神经元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应无改变。

答案:

(1)低 胞吐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2)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 抑制 (3)b、c、d (4)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12.(2015年郑州质量预测)下列甲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或结构,乙图是甲图局部结构的放大,并用图示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刺激部位,测量结果如丙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反射弧结构中包括________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C和神经细胞D的胞体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结构,该结构通常位于机体的________中(填器官名称),局部放大的部分属于神经细胞的________结构。

(2)如乙图所示,静息状态时电流表的指针偏向左方,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将是________________。

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传导。

膜外电荷移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丙图中钠离子的大量内流发生在________段。

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情况为________,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的浓度,则b点的值将__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解析:

(1)由题图甲可以直接看出,该反射弧结构中含有3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C和神经细胞D的胞体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常位于脑和脊髓中。

(2)当兴奋传到电流表左极时,左极膜内变为正电位,与右极膜外电位相同,电流表指针指向正中央;当兴奋传到两极中间时,两极的电位恢复,电流表指针恢复到原来状态;当兴奋传到右极时,右极膜外变为负电位,与左极膜内电位相同,电流表指针指向正中央;当兴奋继续向右传时,两极的电位恢复,电流表指针再恢复原状。

(3)当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若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浓度,则进入膜内的钠离子减少,b点的值将减小。

答案:

(1)3 神经中枢 脑和脊髓 轴突 

(2)发生两次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至原状 双向 相反 (3)a~b 外负内正 减小

13.下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________,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填图中序号)________。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刺激引发的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________次。

(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________结合。

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

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效应器。

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8、内质网7和高尔基体3。

(2)若刺激M点,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若刺激N点,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神经细胞A→神经细胞B,故电流表将偏转1次。

(3)当兴奋抵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马上被分解。

但有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

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

(1)效应器 8、7、3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膜内 1 (3)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4.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

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部位d受损。

解析: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2)因兴奋在经过突触传递时具有单向性,故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

要证明传出神经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