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5675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8 大小:15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8页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8页
亲,该文档总共1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1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 知识点 练习题.docx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提纲知识点练习题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请同学们认真复习!

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代换;土壤剖面

二、简答题

1.风化作用的类型

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二、简答题

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

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

第四章 土壤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机械组成;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

二、简答题

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3.土壤密度的用途

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

第五章 土壤水、空气与热量

一、名词解释

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热容量

二、简答题

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

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

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

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

6.土壤热量的来源

第六章 土壤胶体

一、名词解释

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

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3.土壤胶体的性质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缓冲性

一、名词解释

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

二、简答题

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园林土壤肥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养分;肥料

二、简答题

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

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

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

4.施肥原则及方式

*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

第九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

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各章重点和复习范围

第一章、绪论

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土壤,土地,土壤肥力,肥料。

需要掌握的基本问题:

土壤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现阶段我国土壤肥料方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土壤质地,土壤毛管水,土壤热容量。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水的类型及各类土壤水的特征,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四种存在形态,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土壤热容量及影响因素,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砂土、壤土、黏土的农业生产性状)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土壤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耕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吸收性,团粒结构。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土壤结构的类型和团粒结构的作用,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土壤的吸收性与土壤的保肥供肥性能的关系。

土壤粘着性和粘结性的区别。

第四章、我国只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五大成土因素,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剖面与发生学层次,我国土壤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

红壤和黑土的形成条件。

第五章、土壤生态环境与保护

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退化,逆境土壤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土壤退化的类型及我国目前土壤退化状况,退化土壤的改良要点,逆境土壤的类型及改良措施要点。

防治土壤沙漠化的主要措施。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律,肥料三要素,最小养分律,植物营养的临界期,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种类和名称,植物根外营养的特点和地位,对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的理解,最小养分律对指导施肥的意义。

常用的施肥方式和方法

第七章、植物的氮营养与氮肥

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肥料利用率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氮的主要生理功能和氮素缺乏时的主要症状,氮肥的主要种类和每类的代表品种(包括此代表品种的特点),氮素的损失途径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第八章、植物磷、钾营养与磷、钾肥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植物缺乏磷、钾时的主要症状和特点,磷肥的分类,各类磷肥的代表性品种及代表性品种的性质和施用方法,我国钾资源状况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常用钾肥的性质。

第九章、植物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植物缺乏钙、镁、硫及各微量元素时的典型症状和特征,微量元素肥料的特殊性、施用方法、技术和施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复合肥料和有机肥料

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复合肥料

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复合肥料的三种类型,复合肥料的优缺点,施用复合肥料应注意的问题,有机肥的特点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必要性。

堆肥成功需要控制的条件

第十一章、施肥与环境

施肥对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正确客观评价化肥的作用。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总体要求

1、掌握最基本的原理: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类型土壤的特征、土壤环境容量、逆境土壤改良过程、植物营养的原理(需要的营养元素、吸收过程和特征)、肥料的共性和个性

2、掌握基本概念:

注重内容涵义的正确性,表达方式、语言可有差异

3、能运用所学的土壤肥料学知识理解、解释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绪论:

1.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第一章

1.矿物:

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分类—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可分为三种成因类型:

(1)岩浆矿物。

(2)表生矿物。

(3)变质矿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

【任记四个】

3.常见造岩矿物:

石英SiO2、正长石KAlSi3O8、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蛇纹石。

【任记三个】

4.地质作用:

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地球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变化。

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土壤形成不外乎是由土壤的有机质积累和地球化学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这两个基本过程则是土壤形成的实质(基本矛盾)。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土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3.土壤形成的因素:

气候、母质、生物、地质、时间。

4.土壤剖面:

(1)0层(A0)为枯落物层。

L层:

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

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

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组织形态。

(2)A层:

腐殖质层。

(3)B层:

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

(4)C层:

母质层

5.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

(1)表土层【可分为两层】

1、耕作层:

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

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

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

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

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

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2)心土层

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

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

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3)底土层

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

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

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第三章:

1.根际:

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土壤的范围。

2.根际效应:

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第四章:

1.土壤有机质: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它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以及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植物残体。

(2)动物,微生物残体。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3.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1)碳水化合物。

(2)木质素。

(3)含氮化合物。

(4)树枝、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

4.土壤腐殖质:

是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德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黑色。

5.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4)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第五章:

1.粒级的概念:

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称为粒级。

2.土壤粒级划分标准:

卡庆斯基制—用0.01mm作为沙粒和黏粒的标准。

以0.01mm为界限的粒级分类法。

直径在0.01mm以上的土粒都具有砂粒的特性,称物理性砂粒,直径在0.0lmm以下的土粒都具有黏粒的特性,称物理性黏粒

3.各级土粒的主要特性:

(1)砂粒:

砂粒主要是石英风化的细粒。

由于颗粒较大,故比表面积小,吸持性能较弱,矿物养分较低,无黏结性合黏着性,表面松散。

单粒间空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2)粘粒:

是化学风化得产物,属于土壤胶体范畴。

其矿物组成以此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有很强的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胀缩性和吸附能力,矿物养分丰富。

4.土壤地质:

将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这种分类命名称为土壤质地。

5.土壤质地的改良:

(1)掺砂掺黏,客土调剂

(2)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3)施有机肥,改良土性

(4)植树种草。

培肥改土

6.土壤结构:

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很少以单粒存在,多数单个土粒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相互黏合团聚,形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体。

7.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

胶结物质和成型动力。

8.团粒结构体是最理想的结构体:

(1)创造了土壤良好的孔隙性

团聚体内部以持水孔隙占绝对优势,而团聚体之间是充气孔隙,大小孔隙并存,搭配得当。

这种孔隙状况为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保肥供肥性能良好

团聚体间的充气孔隙,可以通气透水,在降水或灌水时,水分通过充气孔隙,进入土层,减少了地表径流。

团聚体内的持水孔隙具有保存水分的能力。

因此渗入土层中的水分受毛管力的作用,被吸持并保存在持水孔隙中,团聚体起到了小水库的作用。

平时充气孔隙经常充满空气,持水孔隙经常充满水分,协调了水分和空气间的矛盾。

由于水和气协调了,由水、气产生的土壤热容量等热学性质适中,因此土温能够稳定。

(3)水气协调土温稳定

团聚体内部的持水孔隙水多空气少,既可以保存随水进入团聚体的水溶性养分,又适宜于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

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合成,所以有利于养分的积累,起到保肥的作用。

团聚体间的充气孔隙中空气多,适宜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产生的速效养分多,供肥性能良好。

所以保肥供肥的矛盾得以协调,团聚体的养分状况良好。

(4)土质疏松、耕性良好

团聚体的土壤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宜耕期长,耕作质量好,种子易于发芽出土,根系易于伸展,出苗整齐。

9.土壤孔性:

是指能够反映土壤空隙总容积的大小,空隙的搭配以及空隙在各土层中的分部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10.土壤孔隙度:

在自然状况下,单位容积的土壤中过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

11.土壤孔隙的类型:

(1)空气孔隙(非毛管孔隙或通气孔隙)

(2)毛管孔隙

(3)非活性毛管孔隙(无效孔隙):

12.土壤可塑性:

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造型,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型不变的性能。

13.土壤耕性:

是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综合表现。

第六章:

1.吸湿系数:

又称最大吸湿水量。

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2.凋萎系数:

是指导致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用于描述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关系的曲线。

它表征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间的关系。

第七章:

1.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差别: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还原性气体

2.土壤热容量:

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第八章:

1.土壤胶体的构造:

2.土壤胶体性质【大题目】

(一)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1、比表面(简称比面):

单位质量或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

  土壤胶体如粘粒、腐殖酸分子等不仅有巨大的外表面积,还有很大的内表面积。

砂粒和粗粉粒的比面与粘粒相比小得多。

  2、表面能:

由于胶体表面的分子受到内外不同分子的吸引力,从而在胶体表面呈现出的能量。

表面能可以做功,能吸附外界分子;若土壤中胶体数量愈多,则比面愈大,表面能也愈大,从而吸附能力也就愈强。

  

(二)带电性

1、土壤胶体带电,是土壤产生离子吸附和交换、离子扩散、酸碱平衡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胶体带电荷的符号和数量,决定于土壤胶体的种类、数量以及土壤溶液的反应状况。

3、胶体带电,是由于胶核表面的分分子解离为离子,或者吸附溶液中和胶核分子团有关的离子。

4、通常据说的胶体带电,应该是胶粒带电,胶团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呈电中性的。

(1)同晶置换作用

(2)晶格破碎边缘带电

(3)晶格表面OH基解离

(4)两性胶体带电

(三)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

溶胶:

胶体微粒互相排斥,均匀分散在土壤溶液中成溶液状态,称为溶胶。

凝胶:

微粒彼此相互联结凝聚在一起成较大的颗粒,呈无定形沉淀状态的胶体,称凝胶。

 分散和凝聚作用

由溶胶联结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叫做胶体的凝聚作用。

凝聚的速度和强度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电解质浓度;

  二是电解质种类。

  一般地,离子的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大,所产生的凝聚能力越强。

对于负电胶体,常见阳离子凝聚力的排列顺序是:

  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叫做胶体的分散作用。

  胶体的凝聚作用,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

  当土壤干燥时,土壤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相应增大,土壤胶体易成凝胶状态。

相反,当土壤水分增多土壤溶液浓度相应降低,土壤胶体便会带有多余的负电荷,互相排斥而成溶胶状态。

  一般土壤胶体处于凝胶状态。

只有当渍水过多,或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NH4+、Na+,而且又处于稀溶液中,土壤胶体才呈溶胶状态。

  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指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不同胶粒上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4.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的特点:

  

(1)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是一种可逆反应

  

(2)阳离子交换与吸附的过程是以等量电荷关系进行

  (3)交换反应的速度受交换点的位置和温度的影响

  5.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

  

(1)离子交换能力

  

(2)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及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3)胶体性质

  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7.土壤盐基饱和度:

是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第九章:

  1.活性酸度、;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导致的土壤酸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

  2.潜性酸度:

是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等致酸离子在通过离子的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时显出的酸度。

常用1000克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

  3.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土壤酸度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

可分为生灰石(CaO)熟石灰[Ca(OH)2]石灰石粉(CaCO3)

  碱性土壤施用石膏,还可用磷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粉、酸性风化煤。

第十一章:

1.土壤中氮素的循环:

(1)生物固氮

(2)工业固氮(化学肥料)

(3)降水携带的氮

(4)矿质化过程和固定作用

第十二章:

1.土壤以及林木的营养诊断:

是指应用可靠的诊断技术和标准,评价土壤和林木的营养状况,检验林木需肥和施肥的效果,营养诊断是林木合理施肥的前提和基础。

第十三章:

1.林木施肥原理:

(1)最小养分律:

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生长因子制约的规律。

含义

(1)决定林木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那个林木需要而含量最少的养分;

  

(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

  (3)如果不针对性地补充最小养分,即使其他养分增加得再多,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

(2)报酬递减律:

其他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2.林木施肥原则

(1)平衡施肥原则

(2)依据环境条件施肥原则 

(3)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四章:

1.土地退化:

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该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简而言之,土地退化是指土壤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数量将少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毁坏,或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为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质量的下降。

认识土壤退化:

(1)土壤退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加剧土壤退化的基础原因,人为因素是根本原因。

(2)土壤退化的本质。

就是土壤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3)防止土壤退化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耕地土壤。

耕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最珍贵的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后果:

(1)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遭到破坏,土壤生产力和肥力降低

(2)破坏自然景观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诱发区域乃至全世界饿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

(3)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大洪水危害加剧,对水库构成重大威胁

(4)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而化肥报酬率和利用率递降,环境污染加剧,农业投入产出比例增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5)人地矛盾突出,生存环境恶化

(6)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2.土地侵蚀:

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北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人为侵蚀。

危害:

(1)破坏土壤资源

(2)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

(3)生态环境恶化

(4)破坏水力,交通工程设施

防治:

(1)水利工程措施:

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工程。

(2)生物工程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3.土壤沙化:

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泛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类型:

(1)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

(2)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沙化

(3)半湿润地区的土壤沙化

防治:

(1)营造防沙林带

(2)实施生态工程

(3)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4)合理开发水资源

(5)控制农垦

(6)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1、(名词解释)

  土壤背景值:

是指未受到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

   土壤自净作用:

是指在自然因素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环境容量:

是指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土壤环境容量:

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和维护人类健康所做的规定,是环境政策的目标,是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和防止土壤污染的依据。

   土壤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及其际基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

    植物提取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调控的环境条件下将土壤中的有毒有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

二、(填空)土壤的自净作用可分为:

物理净化作用、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生物净化作用。

     重金属形态:

1、水溶态2、交换态或者吸附交换态3、碳酸盐结合态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有机结合态6、残留态有机污染物:

有机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农用塑料薄膜,合成洗涤剂,石油和石油制品,有害微生物。

     土壤污染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修复技术的类型:

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包括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按操作原理分类:

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的类型:

汞污染,镉污染,铅污染,各污染,砷污染。

三、问答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P40

  1、形态多变,

  2、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

  3、重金属不能被降解而消除。

  水体富营养化:

P123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以及某些滞留河流由于水体内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的异常增殖,从而消耗了大量的氧,水体透明度降低,降低了水体溶解氧的含量,形成水体厌氧环境,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并引起鱼类登上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物质氮、磷的来源主要有城镇生活污水,含氮、含磷的工业废水和农田氮、磷肥。

其中农田氮、磷的流失是造成水体人为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非点源污染成为地表水环境的一大污染源或首要污染源

   非点源污染也是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

点源污染通常指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非点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冲刷作用下,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