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60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docx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结构调整

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有国家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保险、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9个本科专业。

一、学院的历史及现状

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12年就设立商科,1937年成立了经济系,王亚南、沈志远、罗章龙、季陶达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

1977年恢复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系,1995年正式成立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管学院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由1912年到上个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当时我国第一代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彭迪先、罗章龙(曾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等在此执教;二是解放以后,经济系改为西北大学财经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60年代经济系从西北大学分出成立西北财经学院,后更名为陕西财经学院,2000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三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西北大学先后恢复了经济学专业与经济学系,并增设经济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

1985年成立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0年经济管理学院经过改制,实行现行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集经济学与管理学、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全国著名学院。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展为集经济学与管理学、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著名学院。

在教学机构方面,学院下设经济学系、金融学系、国际贸易系、工商管理系、信息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会计学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有MBA教育中心、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和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有陕西省唯一的陕西省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在科研机构方面,学院有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有自主成立的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资助的中德企业研究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中国市场经济与企业制度研究中心、计量经济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此外,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陕西省证券研究会等挂靠学院。

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教育部首批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财政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专业”建设点、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及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与投资、公共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等17个二级博士点;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等29个硕士点;现有9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约1500人。

其中经济学本科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是教育部选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经济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政治经济学为全国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正副教授70人,博士或在读博士学位者74人。

初步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成为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专业建设情况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建设理念:

教师是办院之本,学生是兴院之源,教学是立院之基,科研是强院之路。

经过多年的总结,我们形成了专业建设思路:

提出需要四类教师:

一是有品牌的专家学者人才;二是有品牌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有品牌的授课教师、培训师;四是有品牌的企业独立董事、咨询师、政府顾问。

要培养三类学生:

专家学者、优秀党政干部、优秀企业管理人员(不光有职业经理人,还要有创业者、企业家)。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4+”模式:

经过多年的讨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新观念、诚实及才能的企、事业与政府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高层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

人才=观念+诚实+才能

●观念=市场经济本质观念+市场经济一般观念+现代市场经济观念

●诚实=品格+声誉+责任心+敬业精神+事业心+奉献精神

●才能=素质+能力

近年来,我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改造陈旧专业的原则,对现有专业进行了调整;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为专业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具体体现在:

1.加强基地建设。

国家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基地是本科专业的龙头,多年以来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完善导师制,提高基地专业学生的学术水平。

2004年基地评估被评为优秀基地,2008年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家级基础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经济学专业获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是构建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形成课堂讲授、课外训练、互动研讨、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社会实践;二是完善培养制度。

不断完善“六个制度”,即本-硕-博贯通培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建立综合考核制度、基础课试卷讲评制度;三是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面:

办好一个论坛“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鼓励开展互动式讨论与研讨;办好两个刊物《区域经济论丛》、《经济视窗》;抓好三个论文:

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加强四个环节: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试验教学和社会实践。

进行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专业建设,建设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1999年2003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

依据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2007-2008年在对国内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再次修订了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方案突出四个特点:

(1)强调理论基础的培养。

在新方案中设置扎实的专业基础课体系,提供灵活的选修课体系,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2)拓宽专业口径。

适应市场选择,依托我校理论经济学科群、应用经济学科群、管理学科群和数理学科群的优势,实现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与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均衡推进;(3)突出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试验教学和社会实践;(4)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从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几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在创新思维方面,学会思考问题;在创新素质方面,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构造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外语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创新能力方面,主要培养科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操作能力。

为了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抓好三个论文:

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3.调整专业招生规模与结构。

2002年新增保险学专业,2003年、2004年连续招生2年后停止招生以洞悉市场需求,在2007届、2008届保险学专业毕业就业率较高的前提下,2008年重新开始招收保险学专业本科生。

同时根据各专业毕业就业率的高低,2008年将会计学、金融学两个就业率较高(除考研学生外)的专业扩大招生力度,暂停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将年招生人数控制在350人左右。

4.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法。

(1)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参与式、启发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式,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2)开展互动式讨论。

经济学系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工商管理系建立了“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开展互动式讨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每个专业建立1-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强化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4)改革考试方法,加强过程管理,推行期中考试,实行结构分数制,期末、期中和平时成绩的结构比例为:

4︰3︰3。

5.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

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实验室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陕西省文科(财经类)重点建设实验室。

实验教学中心下设:

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手工会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远程教育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实验中心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960余台、件,相继投资上千万元,为本科生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办好两个论坛“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鼓励开展互动式讨论与研讨;

(2)办好两个刊物《区域经济论丛》、《经济视窗》,引导学生进行自助科研;(3)抓好学生的三个论文。

学年论文、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4)出版学生优秀毕业论文集、优秀学年论文集、优秀报告集。

通过这些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7.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研究。

为贯策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精神,我院积极培育支持多个教学项目的建设。

(1)组建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

培育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市场经济理论教学团队、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管理学教学团队,金融学教学团队、国际贸易教学团队、会计学教学团队、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实验课教学团队、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每个团队给予资助,将其中一些团队建设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些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团队,一些建设成为校级教学团队;

(2)培育人才创新试验区。

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拟培育工商管理创新人才试验范区建设;(3)培育并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教学项目和教学奖。

启动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扶持这些项目进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以这些项目建设为基础,积极申报一些国家级教学奖。

8.以平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为支撑,以平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课程建设。

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校级精品课程----旅游经济学。

同时积极培育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国际贸易成为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的经验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的经验

总结多年来专业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的经验有:

(1)实行重点扶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对院里目前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实行隔年招生,如保险学专业。

保证重点专业良性发展,对个别专业进行结构调整。

(2)进行跨学科培养,培育学科新优势。

立足专业发展的国际趋势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努力培育学科新优势。

针对经济系经济学专业的问题,把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对传统经济学专业进行改造,改招“数理经济学实验班”,2008年改造以后,招生效果得到巨大改善。

(3)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专业实习,院里统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陕鼓集团等地建立了综合实习基地。

各专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习点,2008年旅游系在相关酒店、会计系在相关会计事务所、银行和企业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

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分为分散的社会实践和有组织的社会实践。

分散的社会实践在每年的暑假学生分散进行,开学交一篇社会实践报告。

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是依据专业发展需要,有组织的进行。

例如,经济学系每年春天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先后在柞水、宁陕、铜川、宝鸡、兴平等地组织社会实践。

通过这些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拓展了教学环节,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加强实验课教学和双语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一是加大实验课教学,在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手工会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远程教育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实验课教学,实验课教学的加强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重视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金融、旅游、保险等专业加大全外语和双语课教学,使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需要。

(5)重视课程建设,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重视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培育一批课程成为院级重点课程,如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等,逐渐建设成为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院级重点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水平,2008年初建立了《经济管理学院教学奖励条例》,对教学研究、课程建设进行奖励,设立院级教学研究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6)重视课外论坛建设,促进专业学风建设。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加强互动交流,各个专业建立了自己的论坛。

经济学系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坚持双周讨论,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互动交流,目前坚持4年多,已经举办56期。

工商管理系建立了“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至今坚持了2年多,举办20余期。

贸易系每年举办“国贸学术月”活动,至今坚持4年。

金融系、旅游系坚持办专业讲座,邀请酒店经理、银行、金融、保险部门的人来专题讲座。

通过这些论坛和讲座的举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学分建设。

2.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投入不足。

一是用于专业教学的教室紧张,二是图书文献资料、图书资料室面积、图书资料总量等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三是对于学科性质认识不到位。

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一种文理交叉的学科,教学和研究方法日趋数理化、实验化,而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经费的投入上仍然按文科学科对待,实习经费紧张。

由于受到经费和空间的限制,实验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体现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模拟实验室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的教师队伍中,从事经济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方面的教师较多,教学与科研实力较强,而从事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与科研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的知识背景和学源结构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3)人才培养工作有待加强,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具体表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比较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二是教学规范性不够,教学文件和档案建设薄弱,教学纪律需要加强;三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数量不少,但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网络课程更少;四是教学与育人不同步。

(4)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对比较薄弱。

应用经济学属于应用性学科,但是在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与实验课受经费等问题制约,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对薄弱。

(5)教学研究有待加强,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

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方面比较薄弱。

通过实施《经济管理学院教学奖励条例》促进了教学研究,但是和其他院系相比较,教学研究成果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全院有9个本科专业,只有少数课程有自己编写并出版的教材,大多数课程使用别人的教材,而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没有一本,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

四、“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目标和措施

总结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建设的经验,分析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的目标是:

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推进专业建设。

进一步落实教师是办院之本,学生是兴院之源,教学是立院之基,科研是强院之路的专业建设的理念。

继续加强四类教师的培养:

一是有品牌的专家学者人才;二是有品牌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有品牌的授课教师、培训师;四是有品牌的企业独立董事、咨询师、政府顾问。

以及三类学生的培养:

专家学者、优秀党政干部、优秀企业管理人员。

具体措施有:

1.进一步提炼本科生的教学思路和培养模式。

对“教师是办院之本,学生是兴院之源,教学是立院之基,科研是强院之路“的专业建设的理念加强研究,进一步落实。

对培养三种人:

专家学者、优秀党政干部、优秀企业管理人员的思路进一步研究,制定具体的措施。

2.进一步突出专业建设特色。

一是突出理论基础教育特色。

在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突出经典导读和细读。

加强经济学专业的《影响世界的20位经济学家思想述评》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

二是重视理论与方法创新特色。

继续办好“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与方法创新;三是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继续加强本科生的实习环节,制定完善的实习方案,加强社会实践。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

加强有品牌的专家学者人才、有品牌的经营管理人才、有品牌的授课教师、培训师和有品牌的企业独立董事、咨询师、政府顾问四类教师的培养。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具体指标有:

一是总量适当增加,到2010年,专职教师队伍人数达到140人左右;二是结构合理优化,教授人数达到50人,副教授人数达到60人以上;中青年教师中有90%的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余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国际和国内大学进修,提高教学水平;选派1-2名青年教师赴国外进行紧缺专业的学习与交流。

4.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每年本科生招生人数控制在350人以内,总规模控制在1400人;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力争把2-3个本科专业办成陕西省名牌专业,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使10门左右的课程进入西北大学精品课程行列;出版10部左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材;争取获得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进一步加强专业改造和结构调整。

对现有9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按照大类统一专业平台课程,待条件成熟时,实行大类招生。

在明、后两年时间里,对金融学专业进行改造,将金融学专业改造为两个班,一个班从文科招生,按现有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另一个班从理科招生,设置金融工程方向。

对某些专业设置方向,如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市场营销方向。

6.进一步加强教学创新。

按照教育部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创新、加强质量管理:

一是在教学模式上,全面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二是在教学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社会实践管理和考核制度;三是教学手段方面,进一步加强平台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建立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

四是在课程建设方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为支撑,以平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课程建设。

五是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完善“通修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程+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体系,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实现专业学习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努力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

 

经济管理学院

2008-1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