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7774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docx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

一、中学作文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是现在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表现的非常严重。

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不会联系生活实际,而更善于编造一些假事例,或是直接照搬照抄别人的事例。

这样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材料的堆砌,毫无感情可言,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缺少真情实感的作文缺少了他本该有的真实性。

在一些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一点的学生的作文里,你会发现他在语言和结构上是经过了一番用心雕琢的。

而马正平在他的《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中曾说过,在写作之前,学生的情感是单薄的,甚至所写人物事件都是虚构的,但是学生作文时所表现的创作思维和语言技巧等对其反复渲染,从而使这种情感逐渐清晰、深刻、感人,并具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这也能体现作文的真实性。

但是他所表达的前提是本身要对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和事件是要有感情的,然后才能加以渲染。

而我们的学生则是机械的对待自己所编造的假人物,假事例。

而且对于现在多数的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学积淀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同等条件下来看,缺少感情的文章是不被看好的。

仅凭华丽的辞藻和高超的技巧就能打造出一篇好文章了么?

那么为什么不在这强壮的的体魄下安放灵魂?

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始终是缺少灵魂的,它不容易让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共鸣。

这样的文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怎么去打动别人?

2.不重视积累

在实习的那段时间批改了两次作文,发现了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学生的积累不够丰富。

从选材上来看。

选材老,这是部分中学生习惯性发生的问题,高中生作文中竟然出现小马过河的例子。

角度问题也是被一部分学生所忽视,很多人在选取角度上还是墨守陈规。

如果用新的角度来叙述旧的事例也无可厚非,就怕是在已经用烂了的例子中找不到新的角度。

还有就是雷同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追求新颖,把作文素材中的例子原封不动的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殊不知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有“追新”想法的学生也选用了人手一本的作文素材书中相同的材料。

这导致很多同学在选材和叙述角度上雷同。

有人说:

“借鉴是人类发展自我的普遍方式。

人要发展自己,就要善于广泛借鉴。

”但是要了解,借鉴不是抄袭。

从语言上看,除了部分文学功底较强的学生外,多数同学的作文中都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

要么就是大白话,无限制的啰嗦;要么就是车轱辘话,翻来覆去说,让人不免怀疑有凑字数的嫌疑。

这样的文章就像是没加盐的清汤,说它是水,它里面还稍微有点料;说它是汤,它确实淡然无味。

有人说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可是如今看来,学生对于语言的储备量都不够,又怎么能自如运用呢?

从学生作文中的选材和语言方面的拙劣运用,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积累的不够重视。

3.教师主导取代学生主体

无论是何种教学都应该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现阶段,这种教学情况却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老师一个人承担了两个角色:

既是主导,又是主体,那么课堂就变成了“一言堂”,学生也就很悲惨的成为了“填鸭”。

作文要写什么内容由老师规定,怎么写也几乎是统一安排的。

即使有些老师安排课堂学生讨论,那也是被安排在老师所能“有效控制”的范围内。

至于学生到底想写什么,想以何种方式写基本完全被忽视。

老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顺利完成已定的教学任务。

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控制下不断的、机械的进行模式化练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剥夺了,学生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个性。

4.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消极

一次又一次的作文训练不仅没能调动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反而让学生更加厌烦,更加无奈。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写作动机不端正。

在考试作文的强大压力下,学生作文缺乏情感体验和情感冲动。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再也不是“我要写”,取而代之的却是“我得写”。

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创作欲望的驱使,而是一种应付老师和考试的行为。

基础好的能混个像样的分数就可以了,基础不好的更是无心应对。

长此以往,冲淡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丧失了写作的能力。

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就是怎样应付考试,哪怕是抄袭。

这也严重违反了作文的主体发表律原则。

其次,学生不重视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既是对已经完成了的作文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下一次作文的指导,是具有很重要的过度作用的。

通过作文讲评,学生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潜力。

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而现在学生重视的只是老师给了自己多少分而已。

面对过多的学生和学生不端正的态度,老师也疲于写些有意义的评语。

这两个方面是联系紧密的,写作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作文讲评的态度。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学作文教学方法存在的原因

1.封闭的课堂教育使学生缺乏体验的过程

现在的作文课多数都是老师当堂给出题目,单位时间内完成。

负责任的老师能在作文之前提供事例,但是最大限度也就是掰开了揉碎了让学生看。

比如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老师给出的例子无非就是那些为人是怎样正确的确立目标,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而学生如果没有联想到自己,或者没有激发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没有产生共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是创作,而是模仿了。

所以再怎么看也不如亲自尝尝能更了解其中的美好。

还有一部分老师出完题目就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任意发挥,只要不违背他的要求,在他所能“控制”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繁重的课业量也造成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啃书本。

课内的东西都消化不完,根本就无暇顾及课外知识,学生缺少熟悉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老师也不会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

这就造成了课外知识积累匮乏,视野狭窄,情感体验不够丰富。

2.缺乏完善、系统的作文教学体制

“都说语文是一门尴尬的学科,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的尴尬”。

这是我实习时候一位语文老师所说的。

之所以说它尴尬是因为就现在的教学体制和实际效果来看,如果大家的语文基础在同一水平线上,学习语文和不学语文的同学的成绩最多才相差二十分左右,而那些数理化等学科就不同了,如果不学就完全等着交白卷吧。

所以中学阶段,同学都在为考试而忙碌着,着重体现在数理化和英语等方面,那么语文就被搁置在一旁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

我想就是因为作文教学没有属于自己的完善且系统的教学体质。

长久以来,作文教学都没有自己的教材,而作文教学是具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要求作文教学是不能速成的。

它不同于数理化,短期之内就可以看见成效。

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投资长,见效慢”。

另一方面来看,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随意性较强,教学盲目,缺少计划性。

很多老师本身连一次正经的作文课都没上过,却又如何指导学生,要求他们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呢?

顾黄初先生曾说过:

“作文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作文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的不一致。

”而我觉得现在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程序的混乱,更多的是部分缺失的问题。

从宏观上来讲,一篇文章要建立在有足够准备的认识和经验上。

而今,学生连课外的体验都很少又谈什么足够的认识和经验呢?

从微观上来看,一篇文章要经历构思、谋篇、布局、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的过程。

而现在的教学好像只有起草这一步骤是学生的任务,老师才是这篇作文的总设计师,负责谋篇和规划。

至于修改,稍微负责任的老师也只是一笔带过,还有一部分老师甚至连评语都没有,只是给个分数,来表现自己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

这样不完整的教学体制让作文教学在学生心里的地位滑的更低。

敢问,谁还会为自己不在乎的东西去争取些什么呢?

3.教育观念守旧

这里所说的守旧的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还有受教育者的。

从教育者方面来看,一味追求成绩,急功近利。

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而且最好是能在短期之内就能看到卓越成绩,这让作文教学显得很棘手。

而老师们也很难冲破传统的束缚。

老师多数更注重写作技巧和理论方面的传授,机械地重复训练,这样的结果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从受教育者方面来看,错把“机械制造“当成是自由创作。

一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多数的知识都是老师间接传达给他们的,很多意识的形成和思维方式都受老师很大的影响。

那么老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守旧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受教育观念上的守旧。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觉得写作的关键就是技巧的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之前都有自己的前理解,当自己的前理解与老师所传达的思想想冲突的时候,如果本身不能够有效调节二者的时候矛盾,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内伤”,这会大大挫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这些守旧的观念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禁锢和扼杀,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也是很难突破的牢笼。

4.考试模式禁锢学生创作

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作文训练都是为了应付那最终的一篇,这一共同目标让老师和同学都变得唯“试”是图。

不少老师揣测出题人的意图。

前一年的中考或者高考作文刚出来,新一年的作文教学又有了新的方向。

由于阅卷人数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部分老师的不负责任,让作文批改显得很随意,那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还要有针对性的应对阅卷人的心理和习惯:

先看立意是否正确,然后看开头结尾,再大致看看结构安排。

所以学生考试作文的分数大体上就取决于立意和表现技巧,这样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是十分听从老师的指挥。

老师指挥的基本就是稳拿基础分,至于其他的就完全凭借自己的本领了。

那么要如何拿到基础分呢?

那就是采取最保守的写法保证不丢很多分数。

至于创新,一般水平的学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创新存在丢分的风险。

我在红旗高中实习的时候,去听一位实习同事的一节高一作文课。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议论文的三种模式——并列式、对比式和递进式。

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的听讲,还有些学生认真的做着笔记。

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就问我说:

“老师,你觉得像这种讲法有用么?

”我问:

“看对于哪方面?

”其实我是想说如果对于你们的分数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对于你们的创作能力来说,就有待于思考了。

他很认真的说:

“作文!

我们的作文!

”那眼睛里有一种深深的质疑。

我想了一下说:

“老师所讲的这些东西,你要把它当成一种对你的启示,一种参考意见,而不要当成是要求。

比如老师讲到语言和素材,你可以先积累素材,再学习语言,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然后经过自己的沉淀,打造自己的作文。

就像议论文,并不是一定要按照老师所说的,先写个事例,然后再加个一小节议论。

你还可以夹叙夹议或者其他你喜欢或擅长的方式。

”这是我当时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说法了。

后来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到底哪一部分才是写作的关键?

而现在我突然明白了,哪一部分都是关键。

而每一个关键都是该自己去把握的,作文只靠教是教不会的。

能够教会的作文也是属于机器制造类的。

写作还是得通过长期以来对于语言文字的一种培养,一种积淀。

有些人不一定懂得太多有关模式和技巧上的东西,可是他长期以来和语言文字的接触,让他对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语感,有很多也可能是随性而发,但是却不失一篇好文章。

作文教学对考试的紧追不舍,让作文教学的功利化严重。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改进方法

1.课堂作文与课外体验相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

”作文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内在情绪的真实流露。

感情是真的,作文也应当是真的。

那么教师就应该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真诚的感悟,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做到真诚生活,真实作文。

新课标指出:

“在写作工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的标准,重新拟定新的命题形式和要求。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体现,所以应该先有生活内容,进而来确定题目,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才能更易于作文。

教师不能随意命题,应该引导学生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验的前提下自由选题,写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

一旦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去主动的思考,自由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次作文前都要求同学先去体验一次作文。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课堂作文为主,课外作文为辅。

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经历有的也足够去作文,但是他们所缺少的更多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们本身直接或间接的有过类似的体验,但是他们缺少体验生活后的一种沉淀和思考,也就没办法很快的找到作文的主体和自身经验的一个契合点。

那么我们不妨就给他们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

老师们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些课外作文或者练笔,所以我在实习的时候就在每堂课的最后给他们留一个500字左右的练笔,让他们通过写作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挖掘题材,关注国内外新闻,也关注自己内心情绪的变化和反应,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找到生活与作文的切入点,用心去创作。

因为我始终认为,作文不是对考试和老师的应付,而是一种灵魂的载体。

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将这个开始逐渐演变成习惯,习惯观察、习惯记录。

观察生活中每一件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经常让自己走进自己的心,寻找那最为隐秘的一处。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进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

”只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更了解自己,才能思考更多。

学生还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记录自己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以及在不同阶段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

人的意识是很活跃的,这一刻如果你没有抓住,等你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所以,养成记录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2.作文与阅读相结合,增加阅读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属于吸收的过程,而作文是表现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只有吸收了足够的东西,才能有充分的表达。

“读与写是可以而且应当互相迁移的。

这是在教学中能够作到以读代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前提。

”所以,阅读也应该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在做阅读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由阅读中的一些特点来联系学生作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比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作文中的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就会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在作文的时候就能更好的借鉴和发挥。

通过阅读练习能有效的发现自己的潜质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读的书越多,知识积累就越丰富,他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越活跃,创造能力才越强。

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生在三年的学生生活中要读十部课外自读名著,科普书看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虽然这些都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较高的分数,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文化知识的积淀,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培养。

增加阅读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首先,课内共同提高。

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或是名人事例,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或者还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办一个读书交流会,大家共同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其次,课外自发积累。

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一个月看两本课外书。

最重要的是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喜欢的事例、语句等抄下来,最好在旁边标注下喜欢的理由。

睡觉之前可以翻一翻,如果有新的想法可以继续补充上,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也积累了情感。

做好读书笔记不仅可以方便自己浏览和查阅,也可以拿到读书交流会里和同学一起分享。

每天积累一点,总有一天会汇成一片汪洋。

素材和情感的积累,让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感情也更加真挚。

通过阅读的积累,不仅仅让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也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丰富的知识宝库让学生作文可以信手拈来,学生再也不用担心没什么可写了。

3.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把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这又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作为老师就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加强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要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

我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师生互动。

严禁“一言堂”状况的发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在做话题作文训练的时候,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如何审题立意。

还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批阅平时的作文练习,试着写评语。

学生会以读者的身份去审视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作文。

他们会对批改要求更加明了,也会吸取别人作文中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也会让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自发的认真起来。

作文讲评的时候大家可以共同交流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让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帮助那些在这方面不足的学生。

我在红旗实习阶段有幸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

有的同学说不善于给自己的文章起个恰当的题目,课上我就请了几个题目起的比较好的同学来谈一谈如何起题目,我只作适当作补充,效果还是很好的。

老师可以在每次作文的时候让学生写下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和自己的作文一同交上来。

老师在做讲评的时候不仅能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进行讲解,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老师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上也要下点功夫,最好以鼓励为主、教训为辅。

尤其是对那些想要写好却暂时没办法写好的学生,不要打击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努力营造好课堂的气氛,不要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作文课应该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煎熬。

4.提倡个性化创作。

“借鉴性阅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读物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点的评赏,主要在于通过阅读,得到具有创新意义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现在的创作一直是在各种限制下进行的写作知识的复习,学生没有创作的自主权,也就没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中学阶段正好是由少年转向青年的过渡阶段,也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

学生无论对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立场,他们不喜欢老师或家长的处处管制,他们渴望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思想上的。

他们甚至觉得自己长大了,极度渴望尊重和理解,自主性变得越来越强。

在写作时,他们不喜欢老师巨细无遗的管制,他们想要独立思考,自行安排,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个性。

而写作本身就是个性化行为,个人的经历、兴趣、情绪等都可以体现在作文中。

写作水平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个性化写作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独立性格的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从一下方面进行尝试。

写作方式可以多元化。

除了平时在课堂上统一的作文训练外,同学还可以写些随笔。

再也不用采用那些因为担心跑题而选取的大众角度来作文了。

就以自己喜欢的、能够足够表现自己的方式去写作。

摆脱模式化的束缚,从形式上让学生解放。

写作内容可以生活化。

学生再也不必为了增加说服力而故意找些和自己完全不能产生共鸣的名人事例来作文。

可以就写些生活中的平常事,写自己喜欢的事,想写的事。

考试只是为了测试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把课堂作文看作是对考试作文的认识,就像我们考试之前要确认考场一样,平时作文才是真正锻炼作文能力的时候。

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近年来的考试作文对学生的审题立意和写作形式上的限制有所放宽,这就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当然,个性化写作并不是对学生写作的放任,而是把他们本该拥有的创作空间和创作自由还给他们,让他们有创作的欲望,并且能用心创作。

个性化写作可以让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对语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