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676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点

《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问题要

   第一节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

   1、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他为未来语文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信念和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第二节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

   1、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应当运用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去分析实际的教学活动。

其次,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利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推动着语文教学的进步。

因此学习这门课应当充分利用它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科学基础,学会准确而灵活的利用多方的资源来学好这门课。

理论与实际结合,整合多种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两大法宝。

切记:

死记死背现成条文,是没有用处的。

第一章语文教师专业化

   第一节语文教师专业化阐释

   1.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

   2.为什么要求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

   教师形象是教师智慧与才能的升华,是教师人格与价值的象征。

从审美角度看,教师之美是教师的内在品质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外结合的整体美,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主体人格精神的显现,是社会美的集中表现。

美好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师形象对学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形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受教育者,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的思想情操、学识修养等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被学生视作榜样,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可以说,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要有说服力,教育效果都好。

   教师形象可以感染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个有着优良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生动、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给学生以启迪与熏陶。

   教师形象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首先,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教师形象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教师形象对于学生良好的体育观念和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养成也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3.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包括哪些方面?

   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是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素质、能力等的总和。

包括道德、人格、学养、教风、仪态、公众、仪表等方面的形象。

   第二节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1.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首先包括:

语文知识素养、普通文化知识素养、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2.语文教师语文知识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语言学

   学习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2)文字学

   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

   (3)文章学

   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质料、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

   (4)文艺学

   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涉猎世界文学宝库,对驰名世界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

   3.语文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思维科学

   语文学科的实质是思维训练学科,思是听、说、读、写的核心。

   

(2)社会科学

   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除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

   (3)自然科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语文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教育学

   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了解学习理论,开阔视野,吸取精华。

   

(2)心理学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语文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了解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努力用心理科学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3)学科教育学

   学习语文教育学,懂得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5.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包括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三方面内容。

   6.从哪些方面把握教师教学技巧?

   

(1)导入的技巧: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的技巧:

适时对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给予奖赏。

   (3)变化刺激的技巧:

变换感觉的途径,变换交流的模式,变换语言的声调。

   (4)发问的技巧:

训练、改善学生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5)分组活动的技巧:

组织小型的学生小组,指导咨询,鼓励协作。

   (6)教学媒体运用技巧:

板书的设计,教具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

   (7)沟通与表达的技巧:

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体态语言的运用。

   (8)结束的技巧:

总结学习的表现,提问题的要点,复述学习的重点。

   (9)辅导的技巧:

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生作业的指导。

   7.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业务素养的重点。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观察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辅助教学能力。

   8.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选题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实验的能力、撰写教学论著的能力。

   9.教师专业情意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教师的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1.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包括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

   2.语文教育专业理念有哪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3.如何实现语文教师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

   由片面到全面: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过去,语文学科实行条块分割,语文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而实际上,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的知识。

   由封闭到开放: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应是一个封闭体系,而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系统。

   由接受到反思:

语文教师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过程中,不应只会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问题,学会批判地接受新知识。

   4.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旨在为提高学生语文交际水平的课文分析和鉴赏的讲解能力。

再次,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5.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专业能力?

   首先,具有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教育机智。

其次,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6.如何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

   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主要表现在对语文教育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觉反思和创新。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语文教师还要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和勇于挑战过去、挑战自己,具有批判的勇气和能力,要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不迷信自己的教育经验,敢于怀疑权威,勇于批判自己,在自我反思中创生新的自我。

 

    第二章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

   第一节独立设置国文学科的起步与探索

   1.简述国文学科与相关课程独立设置的诞生及其意义。

   中国的语文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经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两个世纪之交的孕育与催生。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力主废八股、停科举,是为艰巨的前哨战;洋务派与世界教育新潮呼应,兴办新式学堂,则为颁布现代学制、启动现代学科教学奠定了基础;而通过癸卯学制的教育立法,确保了以分科教育为特征的中国现代教育的兴起,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就成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端的重要标志。

   2.设科伊始,有哪些科目名称与语文学科相关?

   《奏定学堂章程》对当时语文教育的有关课程设置分别作出如下规定:

初等小学堂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两门必修课;高等小学堂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必修课;中学堂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必修课。

   3.列举语文单独设科初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简述其特点。

   《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由庄俞、蒋维乔、杨瑜统编纂。

书中行文以平实活泼为特色,间取游戏歌曲以启发儿童之兴趣,而寓含劝诫之意。

该教科书“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及未知,按儿童脑力体力之发达,循序渐进,务使人人皆有普通之道德知识,然后进求古圣贤之要道、世界万国之学术”。

   《高等小学堂最新国文教科书》由高凤谦、张元济、蒋维乔合编。

这是我国实行新学制后供全国统一使用的第一部脱离蒙学读物性质的语文教材,也是我国近代第一套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的教科书。

它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摈弃

了封建的纲常礼教,从居家、处世、治事等方面取材,以儿童周围事物立意,注意农业、工业、商业等实用知识,及尺牍、账册、契约等日常应用知识。

它竭力宣扬中国悠久文化和表彰古代圣贤的嘉言懿行。

在编写方法上,它照顾到知识的逻辑顺序,照顾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各课都有精美图画,以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为使教师有据,还按册编有教授法。

   刘师培所编《中国文学教科书》,计十册,“先明小学之大纲,次分析字类,次讨论句法章法篇次,次论古今文体,次选文”,其格局与通常所见选文荟萃之文学读本的成规迥异。

   4.列举语文单独设科初期的中学国文教科书,简述其特点。

   林纾所编《中学国文读本》和吴曾祺所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吴、林二氏的教材,名为“国文”,却十分注重文学史的体系。

这两套书均按文学史的逆序来编排选文。

在选文的去取上,两套教材都能遵循《学务纲要》的宗旨,十分注重经世文字,选取“试课论说文字”。

这两套教材都有较为详备的眉批和评述。

   第二节“国语”科和“白话文教学”的推行

   1.简述国语科的诞生及其意义。

   1916年秋天,在京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国语研究会,大力倡导改“国文”为“国语”的主张。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开会,刘半农、胡适、钱玄同等提出了《国语统一进行方法》的议案,打算把“国文读本”改作“国语读本”,甚至主张别种科目的课本,也一致改用国语编辑。

当年4月,教育部再发了一个通告,正式规定“国民学校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知各省区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语尚未统一,也未定出标准,而“国语”科教育却已及早问世。

力主“文学革命”的胡适认为:

“尽可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国语,我们尽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

”他高度评价教育部的命令是“几十年第一件大事”,“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2.列举语文设科初期语文教学研究的著作。

   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3年吴研因所著《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1924年黎锦熙编著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3.简要说明设计教学法实验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08年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以目的、计划、执行、评价过程来统一整个课堂教学。

其根本精神在于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早在1915年,俞子夷就开始在江苏一师附小实验设计教学法。

1920年江苏省立师范学校附小联合会通令全省小学试行设计教学法。

第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又提出了在全国小学推行设计教学法,于是,设计教学法从江苏走向了全国。

   设计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当时教育界人士的欢迎,是因为它有如下优点:

(l)教学贴近儿童生活,学用结合;

(2)学生能在兴趣支配下充分活动;(3)有利于训练知行合一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4)在活动中能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精神;(5)活动步骤符合人们的认识历程。

然而,教学中特定的认识规律与人的一般认识规律还毕竟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强调要设定“生活境遇”,必然会出现下列明显的困难和问题:

(1)因一味地顺应实际境况,迎合儿童兴趣,所教所学都逃不出环境的事物和眼前的目的,所以,有些具有永久价值而无直接需要的教材却要摈弃;

(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材的使用又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免主次不分、轻重失衡;(3)学生分工作业,获得的经验不完整,教师又难以照顾周全,无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4)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缺少这些设备和条件的学校,试行就受到限制。

   4.简要说明江苏一师的“问题法”教改实验。

   实验问题教学法,即在教授白话文教材时,先由老师提出一个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自行分析综合,再通过师生互相质疑,共同讨论,以求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在“五四”特定时期,特别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引发学习的积

极性,激发热情,为活跃学生进步、革命的思想提供了教学阵地。

江苏一师推行问题教学法,其积极的时代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从国语、白话文教学的特定任务看,从其反映学科本身特点的基本任务看,“拘拘以问题为主”,不免忽略了对全体学生应有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所以也是一种偏颇。

当时,就有思想倾向进步的学者如何仲英等对此作出过中肯的批评。

   5.简单说明舒新城、廖世承等倡导的道尔顿制文科教学实验。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它的改革目标是企图突破和否定以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

因为创试工作是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进行的,故名道尔顿制。

然而,道尔顿制的要害是将封闭的教室变为封闭的作业室。

它忽视了教师必要的讲授,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集体研讨,忽视了广泛的社会接触和各种课外活动,兼以设备条件要求甚高,因此,尽管有不少热心者对此作了专门的试验,却始终未能在更大范围推广。

   6.简述文白之争及其借鉴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发生了多次较量。

五四运动后诞生的大量白话文或叫语体文的优秀作品进入了大众的文学园地,进入了中小学教材,但是,举起“国故”与“读经”白幡的守旧派、反对派们,却不时掀起复旧的逆流,妄想重新全面抬出文言文,挤走白话文,如鲁迅所揭示的:

力图“屠杀现在”。

   1924,早期共产党员、著名教育家杨贤江,于《学生杂志》撰文《国故毒》,对当时一套会考试题意在大肆鼓吹古文好处的论调,给予迎头抨击,并要求青年学生从故纸中抬起头来,反对复古主义,“大喊一声革命”,务去“国故”之毒。

针对由此而引起的复古派反扑言论,著名人士沈雁冰、陈望道、邵力子、恽代英等以及《中国青年》等刊物,又纷纷发表文章,予以严肃批驳。

后来,不少报刊杂志还有过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

不管复古派、守旧派是如何诋毁白话文,白话文教学的普遍局面已不可能逆转。

   这样的争论迄今仍在发生。

同样,现代文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

生活中读的和写的大都是白话文(现代文),不恰当地、过度地鼓吹文言文,不应该是有志于发展现代语文教育者的应有态度。

   第三节战争环境中国语、国文课程的曲折发展

   1.简单介绍《国文百八课》

   夏丏尊与叶圣陶自1935年就开始合编并陆续出版《国文百八课》。

这是一套供初中国文课程自修用的教材,是在国统区出版的课本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特定的编写体例为:

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容含文话一篇,文选两篇,文法或修辞一篇,习问数题,各项打成一片。

其进步性主要表现为:

   

(1)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以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为中心,一扫过去玄妙笼统的观念。

   

(2)选材的内容一般是有五四时代所提倡的科学和民主精神的散文。

   (3)主张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要以白话文为主。

实际上是对当时以文言为主、宣扬国民党统治思想的“国定本”持反对态度。

   这套教材原定要出版6册,合成108课,建立科学的自学训练体系。

在抗战期间,这部续编中的教科书竟遭到了扣压审查。

这部广为语文教育界称道的国文教科书,只出了4册,就中断了编著和出版,给后人留下了莫大遗憾。

   2.简述《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的贡献。

   1940年,叶圣陶迁居至成都后,受四川教育厅长郭有守委托,还和朱自清编撰了两种直接指导中学国文教学的书,即后来由商务印书馆列入“新中学文库”的《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

叶、朱两位的这两本《举隅》,分别针对“精读”和“略读”不同的需要,列举实例,提出了不同的读法和指导法。

可以说,这是我国现代语文学科教育中进行“略读”和“精读”课程建设唯一较为完备的指导书。

   第四节新中国语文学科定名和17年的曲折道路

   1.简述语文学科定名及其意义。

   “语文”这一学科名称,最早是由叶圣陶于建国前夕在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提出的。

统编本重申叶圣陶的意见,在《编辑大意》解释道: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定名为“语文”学科的原意便如此,后来不少学者对“语”“文”两字过于烦琐阐解,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至少是不合学科定名初衷的。

   2.简要解释《红领巾》教学法。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举行了一次中学语文观摩课。

执教者是北京市女六中的一位教师,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红领巾》的一段。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法,也兼用了讲解法,课堂教学结构由“五个环节”组成。

苏联专家普希金听课后,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发表了意见。

普希金教授的意见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推动作用。

他重视从课文本身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旧的注入式的逐句讲解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

然而,当年普希金教授的意见,是根据苏联文学教学经验,针对《红领中》这样一篇小说的教学而提出的。

各地在学习普希金教授意见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机械地照搬《红领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任何年级、任何文章都用“谈话法”,一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满堂谈”。

对此,1954年1月,《人民教育》又发表了题为《纠正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偏向》的短评,明确指出,必须“全面地体会普希金专家指示的实质”,而不能“孤立地或形式主义地去搬用方法”。

   3.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及其意义。

   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提交《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进一步分析了语言文学混教的弊病。

强调语言、文学必须实行分科。

报告指出:

“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都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学虽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是两种独立的学科,而这两种学科教学除了一定的共同任务之外,应有各自的独特的任务,把两个负担不同任务的学科混淆在一起教学,当然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1956年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全国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这场全国性的分科教学实验是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改革。

它是在中央教育部门领导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准备和试验,逐步推行的。

当时,组织了全国文学和语言学领域第一流的专家,费尽心力地制订分科教学大纲、编写分科教材。

以致当年使用过的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学教材,被大批师生冒着“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的风险而珍藏了近半个世纪;而为了让编写的薄薄的《汉语》课本能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地使用,本来在学术见解上还存在着很大分歧的语言学家们,却可以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学术“话语”,精心编制出《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是,语言文学分科教学,在我国普通教育里实施毕竟是开创性的。

分科教学全面推开以后,由于大纲、教材本身的缺点和师资水平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一些缺陷。

到了1957年“整风”、“反右”以后,逐渐转到了对汉语文学分科指导思想的批判。

在这种情况下,从1957年下半年以后,汉语教材在许多学校已经停授,文学教材已被许多省市自编的新语文教材取而代之。

汉语文学分科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教材本身还有缺陷等原因,最终夭折了。

   4.简述文道之争。

   1959年,上海《文汇报》自6月5日起开辟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讨论的专栏。

刘培坤撰写了文章《“文”与“道”——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之我见》。

刘培坤的文章借用“文”与“道”这两个语词,表达了语文教学中的两个概念。

“文”是指要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道”是指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这场讨论中,很多人都袭用了“文”与“道”的用语来说明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这两重任务的关系。

对于这两重任务关系的不同理解,引起了积极而热烈的争辩,这就是现代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著名的“文道之争”。

   纵观当时对“文”、“道”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有三类不同见解:

以文为主、以道为主、文道并重。

持有这三类不同见解的人,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注意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从而来论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在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