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378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楚雄州姚安县大河口中学任亚林

【摘要】文章从科学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及多种问题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论述了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应用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

“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

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这样界定:

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

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

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

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

这时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

当学生完成了、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

教师在提出这样问题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

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

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

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

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前个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

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

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教是为了不教”。

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

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如果没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篇文章,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教师这样点拨:

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

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

这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

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阅读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

例如,笔者在教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教这首诗,首先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

但是,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无题        

——邹容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阴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

“你们读了这几首诗,有什么不同的心理体验?

陈毅同志的诗与其他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原因是什么?

”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

”──生疑,到“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解疑。

       

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用古今中外学者名人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教师在对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

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要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于是笔者提出了“明确目标、仔细研读、瞻前顾后,探微发疑”阅读十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要求他们从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笔者教学上的这一举措,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

例如《荔枝蜜》一文,课文的绝大部分都是写蜜蜂酿蜜,最后,突然写农民在田间的辛勤劳动。

由于学生预习时的熟读精思,许多学生马上理解并指出课文的作者明写蜜蜂酿蜜,暗写农民辛勤劳动,蜜蜂酿蜜只是农民辛勤劳动的隐喻。

又如《普通劳动者》一文,课文写将军和小李合作抬土,起先是将军走前面,因为将军腿脚不灵便,经过争执是小李抬前面,可文章结尾处,将军说道:

“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

”显然,将军又抬前面了,由于学生仔细研读,很快发现了作者在这里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安排。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

因此,把问题教学法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至于排斥其他方法的运用,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做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

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他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

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

例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

”要学生默读思考,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起来了;第二个问题“松骨峰战斗我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起来了;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目睹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在让学生与营长产生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篇课文,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起来了。

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他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他教学法的运用开辟道路。

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

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必然会有旧的知识、经验的参考,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构成学习心理上的矛盾。

教师需要在学生产生矛盾时,注意诱发,帮助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向前发展。

而整个导读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问题教学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笔者前面给问题教学法界定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的,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也为“导读”法及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开辟了道路。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

现在不少人都把眼光盯在教材的改革上,想从教材的改革上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教材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教法更重要,一部好的教材可以把它教“死”;反之,一部较差的教材也可以把它教活、教好,关键在于怎么教。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杰:

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张晖: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蔡梓权:

《成功之法,成才之路》,北京:

科技出版社·龙门书局,2008年.

(5)李如密:

教学的艺术:

如何开启学生思维[0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作者简介]任亚林,男,本科学历,楚雄州姚安县大河口中学语文教师。

邮编:

675303。

【本文在省教科院2012年12月组织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的荣获一等奖】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