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7901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1 大小:30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1页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1页
亲,该文档总共1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1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春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

大家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

(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

(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古往今来,多少作家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

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

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

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

美在哪里?

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明确:

示例一:

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

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

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示例四:

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示例五:

迎春图——这是一幅众人喜迎春天,充满希望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目标导学二:

把握景物特点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或顺序)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景到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芳香与悦耳

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

明确:

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目标导学三:

拓展开放探究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明确:

示例一:

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

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春到人欢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

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

(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

三、板书设计

(一)盼春——东风报春

(二)绘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三)赞春——新、美、力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品味优美的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明确:

(1)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

如“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

(4)排比。

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

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

“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

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明确:

不能调换。

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有先后顺序。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的生长着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是漂亮的、欢快的;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是强壮的、有力的。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目标导学二:

分析写景角度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

写法探究运用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自然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

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哦,牵牛花开了!

这些小花啊,一个个就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

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

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

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

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二、板书设计

优美的语言多样化的修辞

 

传神的词语

写景角度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多感官

 

2济南的冬天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精美的语言。

3.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

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人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而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

总——分——总。

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

哪些段落是写山?

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

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

各有什么特点?

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阳光照耀下的山:

舒适温暖。

②白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③城外远山:

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④济南的冬水:

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

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目标导学二:

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有何好处?

明确: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

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

有什么好处?

明确:

(1)衬托手法:

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

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济南的

冬天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

阳光下的老城——暖和安适

冬天的美景雪后的小山——秀美

冬天的水——暖、绿、亮冬天的济南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体会修辞之美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

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2.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明确:

“好像日本看护妇”把“树尖上的雪”比喻成“白花”,把“矮松”比喻成“看护妇”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

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

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目标导学二:

品味用词之美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

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

“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明确:

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

明确: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

“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

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目标导学三:

领会情感之美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探究一:

直接抒发感情。

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

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如,“请闭上眼想:

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探究三:

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目标导学四:

写法探究运用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300字。

示例:

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

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

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

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

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

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二、板书设计

优美的语言山绕老城似摇篮

雪染小山如少女

雪卧城外似名画

清亮蓝汪汪如水晶

      山,水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 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2.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习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描绘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

写“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二自然段:

写春雨;第三自然段:

写夏雨;第四自然段:

写秋雨;第五自然段:

写冬雨;第六、七两个自然段:

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第2至5段)是文章主体,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展开作者对四季雨的细致观察、奇妙的想象,以及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第6、7段)是文章收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渴望。

目标导学二:

把握雨的特点

1.思考并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①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简直就像人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清新、润泽)②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甜美)

夏雨:

①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热烈、粗犷)②花朵怒放着……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奔放)

秋雨:

①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端庄、沉静)②忽然,在一个夜晚……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深情)

冬雨:

①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自然、平静);②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飘落莅临人间。

(纯洁)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明确:

①树: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②水珠: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写得形象生动。

③水雾: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描绘出水雾在阳光的映照下美丽的状态。

④小草:

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

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运用听觉形象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⑤空气: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

3.如果把“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为什么?

明确:

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4.作者在描绘四季的雨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

(2)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3)融情于景。

目标导学三:

体会文章主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四季的雨》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明确:

不好。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将“雨”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三、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美丽

喜欢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端庄、沉静、深情

冬雨(雪)——自然、平静、纯洁爱恋

渴望

总      ,分      ,总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

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同学们一定积累了许多诗词名句,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诗句也早已熟记于心。

(例句见课件2-5页)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新课教学

观沧海

目标导学一:

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走进作者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字音字义(PPT展示)

4.听情景范读,初步感知。

5.内容理解:

把握节奏,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诗意。

明确: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目标导学二:

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2.题目是“观沧海”,那么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哪些景物?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观沧海看到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

听到了“秋风萧瑟”,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看到的景物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全景,这一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近景、静态的景,“洪波涌起”是动态,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听到的景物中“秋风萧瑟”是动态。

想到的景物中“日月之行星汉灿烂”运用互文、夸张,描绘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其中看到、听到的是实写,想到的是虚写。

3.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明确:

联系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感受:

这四句以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5.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