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880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docx

最新统编版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最新统编版(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1春

一、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

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

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

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

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9.‘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

“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10.“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

“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

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1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1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

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

“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3.“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

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1.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从文中找词语回答)

温晴(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3.文章是怎样描写山的?

①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③城外的远山——淡雅

4.文章是怎样描写水的?

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绿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清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写得活灵活现。

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7.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先写山的色彩。

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

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

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9.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

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

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

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10.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最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

就是冬天的济南啊!

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

一、作者

刘湛秋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

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

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

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夏雨:

热烈而粗犷秋雨:

端庄而沉思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5.“春雨图”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

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是间接描写。

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

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6.作者说:

“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7.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8.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树: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

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

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

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

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

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

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

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四、回答问题:

1.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4分)

春雨的特点:

美丽、娇媚夏雨的特点:

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

端庄而沉思冬雨的特点:

自然而平静

3.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的?

(3分)

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4.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

请从第5段中摘录一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句子,并谈谈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

摘录的句子是: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

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

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2.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4.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

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次北固山下》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

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

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5秋天的怀念

一、文学常识

体裁:

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1.文章几次写到秋天?

答:

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

“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答: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

4.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答: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5.“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

6.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

7.“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

“扑”和“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8.“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

“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9.“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分析这句话。

答:

“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

“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

10.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祥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

“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

淡雅.高洁.深沉。

同时也表明了“我”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11.“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

可以看出母亲觉得自己很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情绪。

12.“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

愧疚:

为自己的任性和无理感到懊悔;

怀念:

怀念亲爱的母亲;

热爱:

对生活充满希望。

6散步

一、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

重庆人。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中的“熬”换成“度过”?

为什么?

答:

(1)不行

(2)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

答:

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着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3.人物性格:

“我”:

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妻子:

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母亲:

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儿子:

懂事,聪明,活泼。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

回答1:

老人家和儿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回答2:

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

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谐.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7*散文诗两首

1.泰戈尔:

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

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冰心,原名谢婉莹。

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

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4.《金色花》中心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