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86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docx

技术部分技术方案课件

4.1技术部分(技术方案)

4.1.1项目需求及其他要求

4.1.1.1项目需求

4.1.1.1.1术语和定义

4.1.1.1.1.1“两区”

“两区”是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划定用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棉花、油料、糖料及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生产区域。

“两区”在空间上包括区、片块、地块三个层级,单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可包含若干片块,单个片块内可包含若干地块。

4.1.1.1.1.2粮食生产功能区

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按照本规程规定程序划定,能够稳定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

4.1.1.1.1.3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为保障棉油糖胶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按照本规程规定程序划定,能够稳定种植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

4.1.1.1.1.4“两区”片块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划定的相对集中连片耕地,具有明确的经营主体、管护主体或能够进行统一生产管理。

单个“两区”片块可跨越村组区域界线,但原则上不得跨越乡级行政区域界线。

4.1.1.1.1.5“两区”地块

在“两区”片块范围内,以实际宽度不小于1米的农村道路、沟渠、水系等线状地物或行政区域界线为边界所划定的具体的空间种植单元。

4.1.1.1.1.6“两区”面积

划入“两区”范围的地块面积之和。

4.1.1.1.2项目任务

负责“两区”划定技术工作,完成全县6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其中小麦65万亩,玉米(复种)60万亩;查清划定地块的空间位置、数量、边界、作物种植品种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完成“两区”划定数据库建设、数据汇总、图件制作、成果编制等工作。

4.1.1.1.3项目目标

4.1.1.1.3.1“两区”划定

以地块为基本空间单元,确定“两区”空间位置、面积,并结合实际记录耕地(胶园)质量等级(等别)、作物类型、权属以及路桥涵渠等农田灌排工程等基本信息。

4.1.1.1.3.2“两区”上图入库

将划定的“两区”具体地块制成电子地图,整理汇总“两区”划定各类成果的电子数据和文档,建立、更新“两区”数据库,并与基本农田数据库对接。

4.1.1.1.3.3“两区”成果建档立册

建立“两区”划定表册、图件、文本和数据等成果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成果资料的归档、管理和使用。

4.1.1.1.3.4“两区”信息精准化管理

记录并监测“两区”范围内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种植情况变化信息,相应补助补贴政策投入等基本情况。

记录并监测“两区”耕地(胶园)质量等级(等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主体、标识标志等基本情况。

4.1.1.1.3.5建设“两区”划定建库管理系统

实现“两区”划定数据库的管理和更深层次的应用以及对“两区”划定数据的综合管理。

建立完善的“两区”划定基础数据库,建立快速浏览、查询与编辑机制,高效地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满足对“两区”划定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

建成长效的“两区”信息更新、统计与汇总机制,保持“两区”划定数据库的现势性。

4.1.1.1.4建设原则

4.1.1.1.4.1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

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和重要农产品自给保障水平,综合考虑消费需求、生产现状、水土资源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生产保护区,落实到田头地块。

4.1.1.1.4.2坚持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围绕保核心产能、保产业安全,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当前与长远、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建设合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改善。

4.1.1.1.4.3坚持政策引导、农民参与

完善支持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的意愿和保护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两区”划定、建设和管护,鼓励农民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4.1.1.1.4.4坚持完善机制、建管并重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两区”建设和管护工作,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植面积,保持种植收益在合理水平,确保“两区”建得好、管得住,能够长久发挥作用。

4.1.2技术方案

4.1.2.1采购标的执行标准

本项目必须符合国务院、省、市相关部门已经下发与在划定过程中将要下发的各类相关文件、规定,并会根据国家政策不断的下发与更新对项目进行调整,使项目实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中目前已经下发的文件包括:

(1)《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

(2)《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通知》(农技发〔2017〕99号);

(3)农业部关于印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试行)》的通知(农计发〔2018〕2号);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15号)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技术规程(试行)》

(5)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6)GB/T10114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7)GB/T19231-2003土地基本术语

(8)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9)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10)GB/T33130-2016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

(11)GB/T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12)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13)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14)TD/T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15)TD/T1019-2009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16)NY/T2538-20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

(17)NY/T2539-201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

4.1.2.2工作路线

为提高“两区”划定工作效率,保证“两区”成果质量,“两区”划定工作按照“自上而下分解任务、以县为基础精准落地、各级审核和汇总划定成果”的形式组织实施。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利用“3S”一体化野外调查等技术,保证划定的“两区”图、数、实地一致,建立“两区”划定数据库。

具体的工作路线如下:

“两区”工作路线图

具体内容是:

“两区”划定包括准备工作、图件测制、公告公示、数据建库、检查验收、成果管理共六个关键环节。

4.1.2.2.1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和工具准备共3方面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

(1)实施主体

“两区”划定工作以县为基础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订“两区”划定工作实施方案,以及“两区”划定的宣传、培训和试点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农业管理部门。

(2)作业队伍县级农业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乡镇(街道)和村(组)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共同组成作业队伍,完成“两区”划定技术工作。

2)资料准备

收集以下文件、图件、数据等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

2)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资料。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资料。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料,包括各渠道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配套服务设施等相关建设项目的图件资料及文本说明。

5)其他资料,包括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图件、数据库、文本及说明,遥感正射图像资料,测土配方施肥等耕地质量资料,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等。

3)工具准备

1)硬件设施,包括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接收机等测绘仪器,钢尺、纸、笔、相机等量算和记录工具,电脑、移动硬盘等计算和存储设备。

2)软件设施,包括内业处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数据库软件、质量检查软件。

4.1.2.2.2图件测制

包括底图制作、实地勘查、面积量算、分布图编制共4个步骤。

1)底图制作

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叠加相关规划成果,通过人工判读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两区”片块和地块边界,并对片块和地块赋予预编码,制成“两区”划定工作底图。

2)实地勘查

根据综合分析情况,确定重点核查区域并开展实地勘查,查清“两区”片块和地块空间位置、数量、边界,以及“两区”片块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工作底图标注信息与实际存在偏差的,核实无误后予以修改,确保划定的“两区”图、数、实地一致。

3)面积量算

面积为水平投影面积。

在“两区”任务范围内,按照“两区”地块的上图图斑进行地块面积量算,并汇总生成“两区”片块面积和“两区”面积。

(对目前依据现有条件,“两区”只能落实到片块的个别区域,可暂依据“两区”片块的上图图斑进行片块面积量算)

4)分布图编制

“两区”空间分布图应能够体现图廓内外整饰要素、数学基础、行政区划要素、地形要素以及“两区”要素。

4.1.2.2.3公告公示

包括材料准备、公告公示、勘误修正、结果确认共4个步骤。

1)材料准备

在图件测制的基础上,将编制好的“两区”空间分布图以乡镇(街道、场)或标准图幅为单位输出为纸质图件,作为公告公示的主要材料。

2)公告公示

将公告公示材料交由乡镇(街道、场)、村(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在“两区”划定涉及的集体经济组织或国有农场内进行张榜公告公示。

3)勘误修正

针对公告公示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所提出的异议,作业队伍应及时进行踏勘、测量、核实、修正,并再次进行公告公示。

4)结果确认

公告公示后,由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等在公告公示图件上进行签章确认。

4.1.2.2.4数据建库

“两区”划定的基础资料、图件、表册和文本成果,经质量检查合格后整合入库,建立“两区”数据库。

“两区”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与“两区”要素。

4.1.2.2.5检查验收

1)检验方式

“两区”划定成果检查验收采取内业审核、内业检测和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作业队伍对划定成果进行自检自验。

县级农业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本县域的成果检查验收并逐级上报。

省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划定成果抽查核实。

检查验收按照每个县(市、区)不低于划入“两区”农田总面积50%的比例进行;抽查核实按照本行政区不低于划入“两区”农田总面积5%的比例进行。

2)检验内容

检查验收的内容包括划定流程是否规范到位、数据库是否符合“两区”数据库标准规范、划定面积是否符合“两区”划定任务指标等。

3)检验核查

依据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对划定的“两区”片块和地块进行对比分析并实地核实。

4.1.2.2.6成果管理

“两区”划定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由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备案,并进行整理归档、统计和逐级汇交等管理工作,推进成果的共享利用。

成果内容:

“两区”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材料,电子地图和数据库等电子信息。

4.1.2.3项目提交成果

“两区”划定成果包括图件、数据、表册和文本报告等。

1)图件成果:

工作底图、“两区”空间分布图、数字正射影像图;2)数据成果:

“两区”划定数据库;3)统建设成果:

县级“两区”划定建库管理系统;4)表册成果:

“两区”划定汇总表、“两区”管护责任一览表;5)文本成果:

“两区”划定相关文件、“两区”划定方案、“两区”管护责任书、“两区”划定检查记录、“两区”划定技术报告、“两区”划定工作报告;

4.1.2.4项目建设内容

4.1.2.4.1搜集资料

(1)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资料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由国土部门组织,各地划定工作陆续已经完成,后期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开展相关更新调整工作。

在向国土部门搜集相关成果时,需注意搜集最新调整后的成果。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每年由国土部门组织进行更新,并在201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在开展“两区”划定工作的地区,若已经开展并且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应搜集最新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若未开展或开展未完成,则应搜集当年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资料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由农业部门组织完成,在2017年各地开展验收工作,部分地区已经通过验收。

在开展“两区”划定工作,应获取通过验收的成果,未通过验收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获取最新成果。

国有农场使用权确权工作由国土部门组织完成,应获取最新的确权成果进行“两区”划定成果

(4)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由国土部门组织完成,搜集最新的成果进行“两区”划定工作。

(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

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辅助“两区”划定工作。

农业部门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获取了1:

2000高分辨航拍与正射影像图;国土部门国家每年会下发最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

从而辅助制作工作底图。

(6)其他相关成果

包括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图件、数据库、文本及说明,遥感正射图像资料,测土配方施肥等耕地质量资料,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等。

4.1.2.4.2数据处理

(1)数据检查

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检查,主要包括矢量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拓扑检查、属性检查以及影像的精度检查,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检查内容同时包括数据的格式、坐标系统等。

(2)数据处理

若数据不完整、存在拓扑错误、属性缺失等情况,则需要跟数据提供单位进行沟通确认,完善数据,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若数据格式不符合数据建库要求,则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转换为符合建库要求的格式,同时包括数据字段名称和类型等转换

坐标系统转换,将与数据库建库标准不一致的的数据进行坐标系统转换。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CGCS2000),对于不具备CGCS2000实施条件的地区可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但应与CGCS2000联测或建立转换关系;统一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标准的3°分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确有必要时,亦可采用按任意中央经线的3°分带;统一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等数据的坐标系统为西安80坐标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数据的坐标系统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两区”划定工作要求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因此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从而保证数据套合,顺利开展“两区”划定工作。

4.1.2.4.3“两区”边界预划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结合叠加后的各类空间数据,扣除不能划入“两区”范围内的耕地后,初步将平原区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原则上不低于500亩,丘陵区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原则上不低于50亩的耕地划入“两区”。

两区的边界应参照实地有明显标示作用的线状地物、自然地貌、人工地物界线、行政区界线以及权属界线等。

4.1.2.4.4多元专题数据的接收

“两区”划定涉及数据种类较多,数据存储方式不同(包括shapefile格式、mdb数据库格式等),“两区”划定建库管理系统,支持多元专题数据的自动接收和入库。

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承包经营权数据等多种专题数据的自动接收和入库;并且支持通过shapefile数据转换和入库,野外测点数据(dat格式数据)入库以及由文本生成图形等多种格式数据的转换和入库。

从而大大减少了用户的工作时间,提高了“两区”划定工作的效率。

4.1.2.4.5“两区”地块的批量生成

“两区”划定过程中“工作底图”的制作,是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叠加相关规划成果,通过人工判读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两区”片块和地块边界。

“两区”划定建库系统,为节约用户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两区”地块批量生成的功能,通过承包地块和国有农场范围与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进行叠加,并且将相邻的地块进行空间合并,从而自动提取生成“两区”地块。

并且,由于由于两区地块不允许跨村,系统会自动进行判定,从而避免跨村情况发生。

在初步完成两区地块提取后,系统支持两区地块的连片合并,即用户通过输入合并的容限值,系统自动将两区地块之间距离在此容限范围内的两区地块进行连片合并,从而完成两区地块的预划工作。

4.1.2.4.6外业核查区域确定

根据“两区”片(块)边界内业预划结果,结合最新的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图资料,将地类已经发生变化的永久基本农田地块、未被划为农户承包地的农村集体土地、以及预划时未划入“两区”片(块)边界的集中连片耕地作为实地核查的重点区域,并在图上进行标注。

4.1.2.4.7工作底图制作

将“两区”片(块)和实地核查重点区域的预划结果与最新的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图进行叠加,形成“两区”划定工作底图,并对“两区”片(块)和实地重点区域进行顺序编号,最终输出工作底图。

县级“两区”划定建库管理系统,支持按村生成“两区”划定工作底图,并且工作底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用户可自行配置和调整,从而大大节约“工作底图”绘制时间,提高“两区”划定工作效率

4.1.2.4.8实地勘察

根据综合分析情况,确定重点核查区域并开展实地勘查,结合内业影像判读,以乡镇为基本工作单元,确定实地核查的工作路线,逐村开展外业调绘。

查清“两区”片块和地块空间位置、数量、边界,以及“两区”片(块)范围内已建成的田间道路、沟渠等情况,对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工作底图地块,核实无误后现场勾绘修改其他地块边界,补充相应的地块数据信息,确保“两区”片(块)内地块的图、数与实地一致,同时填写外业调查表格。

采用县级“两区”划定外业调绘系统,能够保质高效的完成“两区”划定外业核查的各项工作。

包括“两区”边界的确定、“两区”边界的测量、农业基础设施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以及外业核查过程中各项现场资料的采集和上传等功能。

并且,系统存储数据的内容与“两区”划定建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格式要求一致,调绘的“两区”地块和农业基础设施等信息能够与建库系统无缝衔接。

4.1.2.4.9两区划定数据库建设

4.1.2.4.9.1外业数据导入

将外业调绘的矢量数据成果,导入到建库系统中,与“两区”地块预划边界,进行调整修改无误后,存储在“两区”数据库中。

若作业单位提供的成果字段类型不符合“两区”数据库标准,县级“两区”两区建库系统支持将数据格式转换成符合数据库标准的Shapefile格式数据,从而进行批量入库。

4.1.2.4.9.2数据检查与修改

包括图形与属性错误检查规则设置及错误检查与批量处理,对数据错误的进行自动批量处理,针对数据质量检查记录,实现批量自动改正数据错误,并生成错误修改报告。

县级“两区”划定建库系统支持对点、线、面不同类型数据,进行不同规则的检查。

4.1.2.4.9.3行政区维护

数据入库之后,进行行政区设置,构建行政区字典。

县级“两区”划定建库系统支持三种方式进行创建。

(1)根据空间库创建:

可以通过当前连接的数据库,根据空间库创建,系统根据行政区图层创建行政区树,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区中无村、乡、县节点名称,需要进行录入修改;

(2)导入国标EXCEL:

根据二调标准的权属单位代码表生成行政区字典。

(3)手工添加编辑:

鼠标右键单击目录树中某级别项,可对该项进行编辑和删除,或在该级别项下添加下一级目录。

4.1.2.4.9.4坐落单位代码维护

对全库各层数据或自定义图层中图块,通过空间关系维护上正确的坐落单位代码。

从而满足后期“两区”代码、面积维护、成果生成等各项功能通过选择行政区进行生成的需求。

4.1.2.4.9.5跨界检查

检查“两区”数据是否存在跨界情况,检查内容包括“两区”是否跨行政乡、“两区”片块是否跨行政乡、“两区”地块是否跨行政村、“两区”片块是否跨“两区”、“两区”地块是否跨“两区”片块。

从而保证两区代码、两区片块代码、两区地块代码编码无误。

“两区”划定建库系统,支持“两区地块”、“两区”片块、“两区”跨界检查,若存在跨界情况,能够自动定位到跨界位置,从而方便用户进行修改。

4.1.2.4.9.6矢量数据编辑与处理

根据跨界情况以及两区调查实际情况,进行空间数据的编辑处理,实现对点、线、面等空间对象的增、删、改编辑功能;并对矢量数据进行导出和删除;对矢量数据的编辑可实现基于规则的批量处理。

4.1.2.4.9.7两区代码维护

通过选择行政区范围,维护两区图层的两区代码、两区片块图层的两区片块代码、两区地块图层的两区地块代码。

两区代码维护规则按照“两区”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批量维护,根据行政区乡维护两区代码,根据两区代码维护两区片块代码,根据行政区村维护两区地块代码。

县级“两区”建库管理系统,支持两区编码、两区片块编码、两区地块编码的全自动维护,从而防止出现编码重复、错编等情况,并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4.1.2.4.9.8两区面积维护

维护两区地块面积、两区片块面积以及两区面积。

县级“两区”划定建库系统支持选择行政区进行批量维护,维护“两区”地块水平投影面积,两区片块面积统计其范围内两区地块面积,两区面积则为两区范围内两区片块面积。

4.1.2.4.9.9属性数据编辑

根据实际调查内容对两区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包括种植类型、质量等级等信息,经营主体等信息。

4.1.2.4.9.10扩展属性关联维护

包括两区管护责任涉及的责任主体、责任人、责任起始时间、种植作物类型、种植面积等以及标志牌相关属性录入。

4.1.2.4.9.11质量检查

“两区”划定工作结束后,组织进行成果整理与检验工作。

成果检查验收要求如下:

1)“两区”划定过程合理合规,相关文件齐全;

2)采用的资料真实、合法、实时;

3)县级“两区”数据库、图、表、册等数据成果齐全,并与实地一致;

4)县级“两区”数据库内容完整,各类要素齐全,属性结构正确,拓扑关系正确;

5)“两区”图件的比例尺选取符合要求;图内外要素齐全,图面清晰可读;图外整饰完整、规范;

6)各类表格齐全,编制符合规范;

7)“两区”管护责任书及时签订或更新,责任内容完整明确,责任一览表齐全;

8)“两区”标志设立规范;

9)划定的“两区”农田的数量、质量、作物类型等符合本规程要求;

10)检查验收部门可根据需要增加检查内容。

4.1.2.4.9.12成果上报

利用“两区”划定建库管理系统,生成“两区”划定数据库成果,按照要求形式上报成果,并以文件夹的形式上报上级管理部门检查。

“两区”划定建库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输出汇交成果包,并且汇交成果包严格按照规范生成,满足成上报要求。

4.1.2.5技术措施

“两区”划定工作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并参照有明显标示作用的线状地物、自然地貌、人工地物界线、行政区域界线以及权属界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