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9437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分析

2017高考文言文汇编

(一)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

“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

“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

“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

“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

“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

“太尉不能耶?

”曰:

“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

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

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

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

穿透。

答案:

C

解析:

敛,退缩,收缩。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

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答案:

D

解析:

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

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

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

“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

”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

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

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

何灌说:

“那就是我啊。

”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

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

皇帝说:

“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

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

何灌说:

“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

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

”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

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

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

何灌向朝廷进言:

“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

”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

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

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

客人说:

“太尉不行了吧?

”何灌答道:

“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

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

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二)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

“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

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

“释知州,如故出何?

”鼎叹曰:

“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

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

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

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

辅佐

答案:

C

解析:

延,延请。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答案:

D解析:

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

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

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

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

C

解析:

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4.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解析:

译出大意给2分:

“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

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

译出大意给3分:

“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

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

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

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

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

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

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

“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

”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

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

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

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

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

“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

”熊鼎叹气说:

“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

”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

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

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三)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

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

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

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困,士卒越发骄悍,有的私下出去抢夺民财,没有敢呵止的。

江公巡行郊外,见到几个骑兵骑马越过车队,江公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越四岁,移刺柳州。

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思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饷应期至,军乃戢。

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

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

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

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

公日:

“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

”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

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何如?

”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

“是不可取。

”公曰:

“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

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

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

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

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

首领。

③军兴旁午:

军队征敛繁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

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

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

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顾:

回头看

答案:

B

解析:

趣,催促。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③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是说江皋生性聪明;⑤是江皋故意对使者说的话。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

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

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

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

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答案:

A

解析:

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4.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3分)

答案:

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解析:

注意“迫”、“抚”、“走”、“藉”的翻译。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4分)

答案: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解析:

注意“斥止”、“斩以徇”“由是”“肃然”的翻译。

参考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

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

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

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回家,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完完长久的计策,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

这时闽、楚告警。

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惯例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

“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丁壮巡察,刺探取的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巩昌守。

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

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

当时刚刚收收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

江公禀告大府,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

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继,士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

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

粮饷应期至,军乃安定。

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

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

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

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出,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

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

江公说:

“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我应当亲自做示范。

”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

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

“怎么样?

”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

“这是不能运出的。

”江公曰:

“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的情形。

”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

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

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

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赞叹仰视他。

(四)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

“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

“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

“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

“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

“善哉!

桓公又问曰:

“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

”管子对曰:

“可。

”公曰:

“安始而可?

”管子对曰:

“始于爱民。

”公曰:

“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

“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对?

”管子对曰:

“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

“仲父胡为然?

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

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

”管子对曰: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何谓其本?

”管子对曰: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

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

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

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

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

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

渡过

解析:

B、 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

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答案C.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

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

D、取独;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A. ①、体现了。

②、不是。

③、是。

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

⑥、是。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C.以退为进,错误。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

(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

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

“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