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9941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docx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综合集训1

模块综合集训

(一)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宣城二模)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形成于秦代,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秦代实行郡县制后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

]

2.(2018·潍坊二模)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

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C [根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可知,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由原先单纯的血缘关系发展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这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

]

3.(2018·湖南长郡中学六模)夏周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

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

周代“天命观”的这种变化(  )

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

B.有效地约束天子的行为

C.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

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

D [由材料中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不可信”,说明对传统“君奉‘天命’统治国家”的天理观表示怀疑,这样有利于民本思想萌发,故D项正确。

]

4.(2018·太原二模)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C [百家争鸣的根源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希望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

]

5.(2018·怀化二模)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

据此可知西汉(  )

皇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

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C [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并非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汉代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

6.(2018·濮阳二模)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地区

出土铁器地区

黄河流域

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

长江流域

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

珠江流域

广西、广东、贵州

边远地区

辽宁、福建

A.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B.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

C [根据表格中铁器的地区分布可知,经济发展相对平衡,并未出现不均衡,故A项错误;铁器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得出:

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故C项正确;仅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且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很多地区都有铁器的出土,故D项错误。

]

7.(2018·潍坊二模)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

由此推知(  )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A [根据“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和“公元前49年”可判断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仅仅反映了纸的传播情况而不是造纸技术的发明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说明西汉是纸和竹简并用的年代,并不能反映造纸业十分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并未说明整个新疆的纸的使用情况,因此不能说明普遍使用麻纸,故D项错误。

]

8.(2018·重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B [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文明对汉族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说明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农耕生活的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北方地区政局的变化,故D项错误。

]

9.(2018·大庆二模)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设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  )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

10.(2018·泸州二模)李世民死后,其武才人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

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人,皆无禁忌。

这反映了唐代(  )

A.否定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

B.男女平等观念被认同

C.市民文化开始影响婚姻观

D.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唐朝仍旧是主流思想,并未否定儒家伦理纲常,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两个事例仅能反映社会对妇女改嫁司空见惯,改嫁并不说明男女实现了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唐朝对妇女改嫁态度宽容,体现了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

]

11.(2018·太原二模)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

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

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B [题干只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还有儒家经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法律的以礼入法的特点得到延续,故B项正确;题干中“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是一种注解,非哲理,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即体现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统治,题干未提及,故D项错误。

]

12.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

A.耕地面积缩减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C.农业生产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C [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唐山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四大发明”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培根的《新工具》。

他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

”马克思基本承袭了培根的说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材料二 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的是陈登原,他在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设有“四大发明”一目,并指出:

“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

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少?

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的最早呢!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开始对中国科技史感兴趣,李约瑟开始萌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愿。

1943年2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使战时的中国科学界获益良多。

1946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国科技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

1954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由剑桥大学隆重出版。

该书特别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创造。

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在近现代中国被广泛宣传的现实意义。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0分)

解析:

(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可知重视经验总结,强调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第二小问,结合史实可从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因而忽视创新;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等角度总结。

第三小问,可从对国内和世界意义角度归纳。

(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内容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造纸术与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奠定了基础。

答案:

(1)特点:

重视经验总结,强调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5分)

成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4分)

现实意义:

重塑国人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自信心,抵御外来侵略;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交流,有助于打破列强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6分)

(2)历史地位:

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4分)

深远影响: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奠定了基础。

总之,“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

(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朝代

经济

政治

文化

曲辕犁普遍推广;

茶广泛种植;

均田制逐渐瓦解;

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

实行三省六部制;

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出现谏官

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

诗歌步入鼎盛时期;

书法“颜筋柳骨”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

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

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

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法”,出现谏院

理学兴起;

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

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主张“有意无法”;

“三大发明”完成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冶铁业出现;

出现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八股取士;

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

理学成熟;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贽;

世情小说盛行; 

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

西方传教士来华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上表为中国唐、宋、明三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论证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

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注意论题明确,紧扣论题,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示例:

论题:

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2分)

阐述:

一方面,坊市界限的彻底打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词、曲、话本均为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

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复兴;艺术家们更多关注意境的表达,而非法度,这就是苏轼等人强调的“有意无法”。

(8分)

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而科举制的推行及文官政治的特色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艺的发展。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