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0034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比喻论证方式和排比、对偶手法。

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

归纳文言知识点和比喻论证方式;孟子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背景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二、自学检测

(一)正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

数()罟()不入洿()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释义: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①河内凶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谷不可胜食也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⑤王无罪岁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⑦养生丧死无憾也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食:

谷不可胜食也

狗彘食人食

②以:

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于:

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之:

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也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然:

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⑥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

人死,则曰:

“非我也,兵也”

4.对加点活用的词加以解释。

①填然鼓之②树之以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④然而不王者

⑤王无罪岁

(三)译句(注意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现象)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树之以桑

⑥鸡豚狗彘之畜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未之有也

★课中导学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

提示:

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

表现了梁惠王对自

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陶醉。

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

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

他的根本目的何在?

提示:

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

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重要的砝码。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略地,杀人盈野;对内又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争夺劳力,成为各

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

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

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3.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战喻”?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

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这样说比直接讲好在哪里?

提示:

用打仗作比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此比喻易于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另外也告诉人们“战争”不是“仁政”的内容,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

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

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透了他的目的,又怎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多于邻国。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提示: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学习反思

★课外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战,曹刿请见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D.请君听我弹一曲

6.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译:

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

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译:

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

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7.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

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9、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10.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1.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1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

”曰: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孟子》节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C.若无罪而就死地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衅钟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B.王坐于堂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15、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相是()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宣王问: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个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译文: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巩固答案

1.【答案】 C(A.洿:

wū;B.莩:

piǎo,D.畜:

xù)

2.【答案】 C(A加:

①更,②夸大;B直:

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

兵器;D胜:

①尽,②超过,胜过。

3.【答案】 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

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答案】 B(都是宾语前置)

5.【答案】 B

6、D

7、B

8、D

9、B

10、【答案】 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11、【答案】 B

12、【答案】 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13.C14.A15.C

16.⑴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2)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3)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

“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

“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

“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

“可以。

”(齐宣王)说:

“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

“我听胡龁说:

‘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

“牛(牵)到哪里去?

”(那人)回答说:

“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

“放了它!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

“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你说:

“哪能废呢?

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

“有这事。

”(孟子)说:

“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

“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