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0128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四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第I卷

1.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导致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促进了思想自由发展,由此导致“百家争鸣”出现,B正确;A和C是春秋争霸战争导致;D属于经济上土地制度变化。

【详解】

2.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

这反映了宋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宋太祖时期逐渐解除武将军权。

依据材料中“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宋太宗重用文臣,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宋朝形成了崇文抑武的局面,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宋朝边患问题一直存在,并未得到解决;B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发展情况。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

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

这主要反映出

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当中并没有“建立专管租界”的内容,故A错误;日本在杭州、苏州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并不能说明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故B错误;租界的特权在《马关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日本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租界的特权,从而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故C正确;1896年没有形成群众反帝斗争,故D错误。

5.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

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排除。

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D排除。

6.下表为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

据此可知

A.抗战时期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

B.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后方轻工业衰退

C.国家资本服务于长期抗战的需要

D.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2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的需要,故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抗战时期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和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在重工业和轻工业领域的不同分布,私营企业在轻工业领域仍占有较大比重,不能得出私营企业遭到空前打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和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在重工业和轻工业领域的不同分布,并未体现轻工业衰退,且日本侵略主要影响的是日占区的经济发展,不会导致后方轻工业衰退,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和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在重工业和轻工业领域的不同分布,并未体现轻重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整体比例,不能得出后方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

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

这一做法

A.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1948年沂蒙解放区地方政府以温和方式顺利解决群众祈雨危机的事件,这一处理方法丰富了中共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故选A项。

材料虽然提及解放区地方政府理智地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但二者矛盾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项。

化解社会危机有利于支持前线的军事行动,但决定军事行动顺利与否的主要原因应是军事策略和双方力量对比,故排除C项。

从材料看,“全面纠正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8.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

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表法》并非虚构:

吉拉尔的撰述过程表明

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C.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D.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准确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吉拉尔从历史、法律和语言学

三个维度证明《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是为了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从而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故答案为C项。

A项中的“即可”说法绝对,排除;B项说法绝对,历史的真实性不在于历史文本的完整,排除;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虚构性,相对而言不如历史和法律的记载,排除D项。

9.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

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

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

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10.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

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

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

据此可知当时

A.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

B.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

D.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结合材料时间1927年,可见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27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模式正在形成,选项B排除;1937年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11.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

这表明欧美国家

A.宪政制度的完善

B.征税程序严格化

C.否定了议会至上

D.税收立法民主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税收理念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表明近代欧美国家认识到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一过程体现了宪政制度的完善。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对议会征税权的限制,不是规范征税程序,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限制议会征税权并非否定议会至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程序,排除D项。

12.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

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

A.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

D.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

特别基金”可知,不结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故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和基金,而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故选D。

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故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排除B;欧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走向一体化,故C项中“启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第II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

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

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

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

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賀静大混住、小聚居:

《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答案】

(1)不同特征:

古代西方城市,世俗皇权与教权鼎立,皇权受制于教权,所以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在古代中国,帝王集王权与神权为一身,世俗王权大于神权,导致王宫建筑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地位突出,城市建筑等级性的特点明显。

(2)差异:

中国:

社会居住空间分异不明显;居住区与工作区混杂。

美国:

人口的郊区化,不同社会阶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高。

原因:

中国: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平等意识形态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政府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政府管理方式或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美国:

家庭小汽车的普及与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等因素;联邦政府有关的住房政策和城市房价租金过高客观上促进人口的郊区化,从而加深了不同社会阶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程度。

(3)主要因素:

文明类型的不同;交通技术条件;人们思想观念变化;政府的经济政策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结合所学从西方教权高于世俗权力的背景及中国皇权至上的背景进行特点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

”“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进行概括即可,二问根据上述材料,中国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意识、经济模式影响、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分析;美国结合所学可从交通发展、社会心理、政府住房政策进行分析阐述。

(3)结合中美城市特点的比较,可从文明类型、交通发展、社会观念及政府政策进行分析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玩偶之家》描写了19世纪中产阶级社会与家庭生活的变动,女主人公娜拉从信任丈夫到与之决裂,最后离家出走。

该书是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挪威小说,并多次被搬上话剧舞台。

——《玩偶之家》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易卜生《玩偶之家》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

小说人物在华形象的塑造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述:

《玩偶之家》由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等翻译成中文后,资产阶级激进派把娜拉视为反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代表,批驳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束缚,宣扬个性解放。

1927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基于维护独裁统治和一党专政的考量,否定娜拉出走的行为,试图用封建道德束缚民众,反对个性自由,强化思想控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思想出现开放性与多元化趋势,人们对生活和自身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出现了由淡化“娜拉”的女性解放色彩到探索人性和认识自我的转变。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反映不同时期对《玩偶之家》看法,可以拟定小说人物在华形象的塑造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论题。

在论述环节,要突出新文化运动期间反对封建正统思想而肯定娜拉出走行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行文化专制而否定娜拉出走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出现开放性与多元化趋势,因而较多从探索人性和认识娜拉自我的转变。

15.【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案,规定5~12岁儿童要入学,接受书、写、算初等教育,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教育区,设立区教育局。

教育局负责办学,并且有强制征收地方税的权力,以充实教育经费,该法案奠定了初等教育的基础。

1876年通过法案,宣布送子女入学是父母必尽的义务,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者,可从贫民机构领取应付的学费。

1891年国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强制性免费义务初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多数高等学校逐步克服了保持古典学科的守旧主张,增加自然科学课程。

不少大学打破传统,开始招收女生入学。

教育同宗教分离的过程也加速了,尽管还有神学院和若干神学系,但在普通的学校和各种系科中,宗教考试被取消。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术上采取了唯物的态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特点:

过程具有长期性、渐进性;以政府为主导,得到立法保证;涵盖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义务教育;教育和宗教逐渐分离,加强自然科学课程等。

(2)意义:

提升了英国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顺应了工业化发展要求,促进了英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范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历史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案”“1876年通过法案”“1891年国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强制性免费义务初等教育”等信息分析得出过程具有长期性、渐进性,以及以政府为主导,得到立法保证等特点;根据“在全国实行强制性免费义务初等教育”和“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多数高等学校逐步克服了保持古典学科的守旧主张,增加自然科学课程”“教育同宗教分离的过程也加速了”等信息可以分析归纳得出涵盖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义务教育;教育和宗教逐渐分离,加强自然科学课程等特点。

(2)英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对工业化、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及对教育制度和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16.材料伊朗危机起源于美、英、苏三大国对伊朗石油的争夺。

二战期间,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1941年8月,苏联与英国联合出兵,分区占领伊朗。

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

同年,美国也派遣后勤供应部队大举进驻伊朗,形成大战时罕见的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

二战结束后,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苏联扶植阿塞拜疆地区分离主义政权和拒绝如约按期从伊朗撤军,引起伊朗和美英的强烈反应,酿成严重的国际危机,危机高潮时,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

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美国也表示如有必要将动用军事手段。

面对这样的形势,苏联才终于退却,苏、伊双方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美国势力在伊朗坐大。

——摘编自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伊朗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伊朗危机带来

影响。

【答案】

(1)原因:

伊朗战略地位的重要;大国与伊朗之间复杂的关系;四国利益的纠葛;苏联不遵守盟国共同制定的规则。

(2)影响:

加剧了美苏对立,推动了“冷战”格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亚的紧张局势;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大国争夺更加激烈。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的畅通”来看,伊朗战略地位较为重要;依据材料“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苏、英、美三大国同在一个盟国驻军的局面”来看,大国与伊朗之间的复杂关系;依据材料“为获得伊朗北部的石油及相关的地缘政治利益,……酿成严重的国际危机”来看,苏联不遵守盟国共同制定的规则,最终导致伊朗危机的发生。

(2)依据材料“东西方几乎走到了武装对峙的边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朗危机带来的影响需要从加剧美苏对立、推动“冷战”格局的形成、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17.材料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在氢弹研制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

1980年,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领导突破二代初级和次级原理,发挥了决策和把关的作用。

他曾说: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

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1999年9月18日,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据中国科站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于敏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

(1)贡献:

推动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突破氢弹研制的核心技术;在领导核武器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科研成果对维护国家安全,提高我国国际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

勇于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爱国主义精神);坚实

知识基础与创新精神;国家决定大力推动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可得出推动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由材料“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可得出突破氢弹研制的核心技术;由材料“负责领导突破二代初级和次级原理,发挥了决策和把关的作用”,可得出在领导核武器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材料“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可得出其科研成果对维护国家安全,提高我国国际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2)核能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表现;而我国在建国初期在两弹一星上取得辉煌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于敏本人而言,由材料“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由材料“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可得出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