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604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9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docx

最新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选好药:

用药前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有70-80%诊断符合率,细菌培养找出敏感致病菌。

“对症下药”。

认识药:

掌握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t1/2、蛋白结合率、清除率)、抗菌谱等,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用好药:

病人的生理、病理状况、肝、肾功能、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用法、用量、给药途径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物动力学

一、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1、吸收:

一般口服后1-2h,肌注后0.5-1h,血药浓度达峰(Cmax).

青霉素V(10%-25%),氨苄(30%-50%),羟氨苄(阿莫西林)口服吸收高达90%。

氨基苷类、万古、多粘菌素不吸收。

三、四代氟喹诺酮类90%-100%吸收。

治疗危重感染病人宜静注或静滴。

蛋白结合率超过80%以上时,将显著影响感染组织中药物浓度。

2、分布

①  血供丰富组织(肝、肾、肺)血供差的组织(脑骨、前列腺)浓度低

②  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氯霉素、SD、异烟肼

③  脑膜有炎症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通过。

但注意青霉素脑病。

④  一代头孢不易透过脑膜,三代易透过。

⑤  骨组织中浓度高的有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

⑥  前列腺中氧氟沙星、红霉素、SN类。

⑦  氨基苷类、氯霉素、四环素、SN类可透过胎盘。

3、代谢

①  氨基苷类及大部分头孢自肾脏清除

②  青霉素少量自肝脏代谢。

③  利福平、红霉素、氯霉素自肝脏消除。

4、排泄

①  大部分抗菌药自肾脏排泄。

②  胆汁内以大环内酯类浓度高,林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三代头孢类也较高。

青霉素、氨基苷类较低。

③  有肝肠循环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

④  可供血透和腹膜透析的抗生素有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

二、抗菌药物体内过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选用分布于该组织中浓度高的药物。

2、口服仅用于轻、中度感染病人,严重感染病人须静脉给药。

3、避免局部给药,一般不给腔内注射。

4、妊娠时不宜用氨基苷类、喹诺酮类。

5、尿路感染时选择的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的有效组织体液浓度和细菌药敏实验

①  MIC、MBC的概念。

②  抗菌药物的组织体液浓度常为血药浓度的1/2——1/10,因此为使感染灶内药物浓度达有效杀菌或抑菌水平,血药浓度应为MIC的2-10倍。

③  需根据药敏实验结果(MIC)选用相应抗菌药物。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TDM)

需要进行TDM的抗生素主要是氨基苷类,万古霉素也需监测。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由于毒性低、治疗浓度宽,可以不监测。

某些特殊感染部位,如青霉素在脑脊液中浓度。

第三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

细菌药敏是选药的依据。

2、熟悉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点、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认识药”

3、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合理用药。

新生儿、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

4、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的情况

①  预防用药应慎重。

②  不宜外用抗菌药——防过敏和耐药

③  病毒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

④  联合用药应有指征如结核。

⑤  给药方案和疗程

⑥  强调综合治疗。

⑦  加强宣传教育。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繁殖期杀菌剂:

β-内酰胺类

静止期杀菌剂:

氨基糖苷类

快速(效)抑菌剂:

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

慢速(效)抑菌剂:

磺胺类。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产生的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成分。

“抗菌药物”则包括了抗生素及其他人工合成的抗细菌药物。

“抗微生物药”是指对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原虫等所有微生物有杀灭活性的药物。

“抗感染药物”则在抗微生物药物基础上再包括抗蠕虫感染。

一、  青霉素类

1、分代:

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抗革兰氏阴性菌。

按抗菌谱和抗菌作用分五类:

①  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

青霉素G钾、钠盐,青霉素V

②  广谱青霉素:

氨苄、羟氨苄、氨氯青霉素(0.5:

0.5)

③  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邻氯、双氯、氟氯西林

④  抗绿脓杆菌:

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

⑤  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美西林、对肠杆菌细菌。

2、药理作用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的生物合成。

产生耐药的机制:

①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

②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使药物不能与之结合。

③细胞壁渗透性降低。

头孢菌素类在进行碱水解时或进行胺水解时,通过不同的途径,其最终产物是属于penaldate或penamadate结构的物质,而不能形成以7-ACA为核心的头孢噻嗪衍生物.也就是说,各种头孢菌素之间没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3.临床应用:

G+球菌,脑膜炎、淋球菌,口服用于轻中度感染.

氨苄广谱,当前耐药严重,用量偏大.

绿脓杆菌以氧哌嗪青霉素为主.

4.ADR及其防治

(1)过敏反应:

询问过敏史,皮试观察20分钟.氨苄用原药皮试.作好抢救准备.

(2)毒性反应:

少见,大剂量致青霉素脑病,停药自愈.

(3)防治二重感染.

5.注意事项

(1)皮试.

(2)乳汁可排出少量.

(3)不宜与它药配伍,现配现用.(4)氨苄用NS溶解.

二.头孢菌素类

1、分代

第一代:

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对肾有毒性,主要对G+菌.

第二代:

对酶较第一代稳定,肾毒性较小,对G-菌作用强,但对绿脓杆菌无效.

第三代:

对酶稳定,肾毒性小,G-菌,对绿脓杆菌有效.

第四代:

对G+菌及产酶菌较第三代强,但较第一代差,对酶尤其对ESBLs高度稳定.

2、药理:

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耐药机制亦相同.

3、临床应用

第一代有头孢唑林,主要用于产酶葡萄球菌感染,还有口服类头孢氨苄,头孢拉啶,用于肠球菌感染有头孢硫眯.

第二代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常用者有头孢呋辛,口服有头孢克罗.

第三代,用于肠杆菌科,G-性杆菌,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用于绿脓杆菌,其它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口服有头孢克肟.

第四代适应症与第三代相同,但对G+球菌及ESBLs有效,有头孢吡肟(马斯平).

4、ADR及其防治

有过敏反应,第一代有潜在肾毒性,第三代中头孢哌酮有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双硫醒样反应.偶见有二重感染,大剂量有CNS副作用.

三.其它β-内酰胺类

1.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硫霉素)加酶抑制剂西司他丁钠1:

1的复合制剂,商品名泰能.抗菌谱广和抗菌活性强,尤其对绿脓杆菌等有效,对酶高度稳定.每日剂量1-3g分2-3次给予,每日不超过4克.有CNS副作用.还有美洛培南(美平).

2.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头孢美唑,通常归入第二代头孢.用于需氧、厌氧菌混合感染.对绿脓杆菌无效.

3.  单环类:

氨曲南(菌克单),对G-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对酶稳定.

4.  拉氧头孢类:

属氧头孢烯类,与三代头孢相同,有噻吗灵和氟吗灵.不用于绿脓杆菌感染,应合用维生素K防止出血.

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要求:

(1)抑酶作用强.

(2)药动学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仿.

(3)不增加毒性.

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常用复方制剂有舒普深和他唑巴坦.

四.氨基苷类

1.  特点:

(1)水溶性好,性质稳定.

(2)抗菌谱广,G+,G-,分枝杆菌.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4)有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

(5)蛋白结合率.

胃肠道吸收差,注射给药经肾排出.

(7)耳肾毒性和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

2.  药理作用:

静止期杀菌剂.

(1)需氧G-杆菌作用强,如庆大

(2)结核杆菌如链霉素.

(3)绿脓杆菌如丁胺卡那.(4)淋球菌如大观霉素.

耐药:

(1)细菌产生钝化酶。

(2)细菌细胞壁渗透性改变。

(3)作用靶位改变,使药物进入菌体后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抗菌作用。

1、临床应用:

单独应用已少,常联合应用。

(1)需氧G-杆菌全身感染。

(2)链霉素联用治疗结核。

(3)与哌拉西林合用于绿脓杆菌。

(4)与头孢合用于肺炎杆菌。

2、ADR及其防治:

耳、肾毒性

(1)  询问过敏史,可有交叉过敏。

(2)  不做一线用药,孕妇禁用。

(3)  6岁以下,60岁以上禁用。

(4)  定期查尿常规、听力。

(5)  不能与强效利尿剂合用。

(6)  不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瓶滴注。

(7)  肾功能减退者不宜应用。

(8)  TDM。

五.四环素类

1、药理作用:

广谱抗生素已名不副实,只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军团菌的治疗。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耐药机制:

细菌细胞膜上存在特殊外排系统,使菌体内药物泵出而不发挥抗菌作用。

2、临床应用:

快速(效)抑菌剂,半合成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天然四环素敏感。

支原体肺炎。

敏感菌所致尿路感染。

3、ADR及其防治:

(1)  胃肠道反应,可饭后服用。

(2)  不与二、三价金属离子合用。

(3)  有肝毒性,孕妇禁用。

(4)  肾功能损坏者不宜服用。

(5)  七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

(6)  米诺环素可引起眩晕。

(7)  药疹、日光性皮炎。

(8)  过期四环素有毒性。

六.氯霉素类

1、药理作用:

广谱快速抑菌剂,G-菌、流感杆菌、伤寒沙门氏菌、肠杆菌、厌氧菌。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耐药机制为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药物乙酰化而丧失抗菌作用。

2、临床应用:

(1)  细菌性脑膜炎,因其可透过血脑屏障。

(2)  伤寒及沙门氏菌感染。

(3)  厌氧菌或混合感染。

(4)  立克次体病。

(5)  细菌性眼科感染。

3、ADR及防治:

(1)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贫血、WBC下降、再障。

(2)  灰婴综合征:

血浓度异常增高致循环衰竭。

(3)  视神经炎,中毒性精神病。

(4)  皮疹。

(5)  掌握适应症,轻症感染不宜选用。

(6)  成人每日剂量不超过2g。

(7)  经常查血象、肝、肾功能。

(8)  药酶抑制剂,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七.大环内酯类

1、结构:

14元环(红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白霉素、罗他霉素、乙酰麦迪霉素)。

2、药理作用:

需氧G+菌、G-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军团菌。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3、临床应用:

(1)  呼吸道感染:

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2)  猩红热、蜂窝组织炎。

(3)  白喉、炭疽。

(4)  支原体、衣原体。

(5)  军团菌、弯曲菌肠炎首选药。

4、ADR及其防治:

(1)  胃肠道症状。

(2)  血栓性静脉炎。

1mg/ml。

(3)  酯化物的肝毒性。

(4)  肝功不全者减量或慎用。

(5)  药酶抑制剂,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八.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1、特点: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主要为G+菌。

在骨组织中浓度高。

2、药理作用:

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3、临床应用:

克林霉素的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

金葡菌致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克林霉素口服吸收完全。

4、ADR及防治:

(1)  胃肠道反应,菌群失调,伪膜性肠炎(口服甲硝唑、万古霉素)。

(2)  皮疹、药物热、WBC下降、血小板下降。

(3)  肌注为主,静注过快血压下降、心电图变化。

(4)  肝病病人慎用,孕妇忌用。

九.其他抗生素

1、万古霉素(稳可信0.5g),去甲万古霉素(万迅0.4g),抑制细胞壁合成杀菌剂。

G+球菌和G-杆菌、MRSA的首选药,肠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伪膜性肠炎口服)。

ADR:

耳、肾毒性,老年人应注意滴速、浓度,静滴过快致红人综合征。

2、多粘菌素:

多粘菌素B(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多粘菌素E(大肠杆菌)。

ADR:

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皮疹、血象改变、血栓静脉炎。

目前已少用,已被三代头孢和氟喹诺酮取代。

3、磷霉素:

全合成抗生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杀菌剂。

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厌氧菌。

90%经肾排出。

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时间差攻击疗法)。

偶有过敏反应。

十.喹诺酮类

1、分代:

1962年萘啶酸(第一代)。

1973年吡哌酸(第二代)。

1978年含氟的喹诺酮问世,称为氟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90年代以后有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和1994年问世的左氧氟沙星。

1997年问世第四代的莫西沙星。

2、特点:

(1)  抗菌谱广,尤其第四代超广谱。

(2)  体内分布广泛,组织浓度高。

(3)  t1/2长,给药次数少。

(4)  可口服、注射,使用方便。

(5)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适合序贯疗法。

(6)  有PAE。

(7)  剂型多。

3、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菌的DNA旋转酶,影响DNA的合成。

耐药:

细菌通过DNA旋转酶的结构改变和外膜通透性的改变。

4、临床应用:

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感染,阴性杆菌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皮肤、软组织及五官科感染。

5、ADR及其防治:

胃肠道,神经系统,精神症状,肝肾功能、肌腱损伤,光毒性等。

6、注意事项:

(1)  孕妇、60岁以上及1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2)  有中枢疾病及癫痫患者忌用。

(3)  避免与含钙、镁、铝离子的药物合用。

(4)  与茶碱、咖啡因、华发令等药物有药物相互作用。

(5)  避免日光照射。

十一.合成抗菌药

(一)  呋喃类

呋喃妥因(呋喃坦啶)治疗细菌性下尿路感染,口服50mg-100mg,

4次/d。

呋喃唑酮(痢特灵)治疗细菌性痢疾,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呋喃西林仅供溶液冲洗外用。

本类药物有过敏反应,婴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二)  磺胺类及甲氧苄啶(TMP)

1、  特点:

(1)  抗菌谱广,慢效抑菌剂。

(2)  性质稳定。

(3)  有交叉耐药性。

(4)  有交叉过敏性。

(5)  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尤其SD可在脑脊液中有较高浓度。

(6)  在肝中代谢灭活,但乙酰化物溶解度低,易引起血尿、结晶尿。

(7)  不良反应多见,尤其药疹。

(8)  价廉。

2、  药理作用:

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和核酸蛋白质合成。

与TMP合用增效。

3、  临床应用:

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良好抗菌活性。

增效联磺片(SD0.2g、SMZ0.2g、TMP0.08g)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

流脑首选SD。

复方新诺明片(SMZ0.4g、TMP0.08g)

局部外用于烧伤有磺胺嘧啶银。

磺胺醋酰钠滴眼剂治疗沙眼。

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4、  ADR及注意事项

过敏,血象,肝、肾功能

(1)  询问过敏史。

(2)  首剂加倍。

(3)  多饮水。

(4)  孕妇、哺乳妇女及新生儿不宜应用。

(5)  肝、肾功能不全及老年人慎用。

(6)  定期查血、尿。

(7)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三)  甲硝唑与替硝唑

灭滴灵(阿米巴原虫、滴虫)t1/2:

8h,口服吸收,分布广泛,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尿中排泄。

用于需氧-厌氧菌混合感染时需加用其他抗菌药。

用于厌氧菌所致腹腔、胆道、皮肤、软组织、骨关节感染、静滴:

7.5mg/kg,替硝唑,活性高,起效快,副作用小,t1/2,12-24小时。

ADR有胃肠道、血象和神经系统反应,孕妇及中枢有疾患者忌用。

十二.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一、  抗结核病药

治疗原则:

(1)、早期用药:

结核杆菌处于代谢旺盛期,患者抗病和修复能力也较强。

(2).联合用药: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菌产生。

(3).规范用药:

有规律的用药六个月。

(4).全程督导(DOTS):

WHO提出。

1、异烟肼:

全效繁殖期杀菌药,易渗入吞噬细胞内。

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结核环酯酸的合成而使细胞壁破裂,细菌死亡。

服药方法:

每日一次,0.3g,晚间顿服。

特殊解毒剂:

维生素B6。

ADR:

周围神经炎、肝功受损、皮疹、血象改变。

典型的药酶抑制剂。

2、利福平:

特点:

(1)抗菌谱广: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阳性球菌、厌氧菌。

(2)极易产生耐药性。

(3)早晨空腹一次服用600mg。

(4)胆汁中浓度高。

(5)体内分布广泛,易渗入各种组织和细胞,结核空洞、痰液中浓度高。

(6)严重的肝毒性。

(7)用药后分泌物呈橘红色。

(8)可治军团菌病。

(9)与万古霉素联用可治疗MRSA。

(10)有过敏反应。

3、吡嗪酰胺:

半价杀菌剂

特点:

(1)体外抗菌作用强,进入细胞后转变为吡嗪酸而发挥杀菌作用。

(2)联合用药。

(3)肝毒性。

4、氨基水杨酸钠(PAS)

(1)  抑菌剂。

(2)  影响叶酸代谢。

(3)  口服吸收快,肝代谢,肾排泄。

(4)  ADR多见,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皮疹、药热、肝损害。

(5)  肾功能不全者减量。

5、乙胺丁醇:

(1)  抑菌剂,取代PAS。

(2)  干扰细菌RNA合成,只对繁殖期分枝杆菌有效。

(3)  口服吸收迅速,不受食物影响,一天三次,0.25g(15mg/kg)。

(4)  主要ADR:

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剂量不大于25mg/kg。

6、乙硫异烟胺与丙硫异烟胺:

抑菌剂,与异烟肼相似,口服吸收好,二线药。

7、卷曲霉素(卷须霉素):

可代替链霉素注射给药,不良反应也与链霉素相同。

二.抗麻风病药:

利福平也有作用,同属分枝杆菌。

1、  氨苯砜(DDS)

(1)  抑菌剂。

(2)  作用机制同SN药。

(3)  口服吸收好t1/2:

28小时。

(4)  肾排泄。

(5)  ADR多见同SN药。

2、  氯法齐明(氯苯吩嗪)

(1)  抑制蛋白质合成。

(2)  作用慢,常联合用药。

(3)  排泄慢,t1/2:

70小时。

(4)  ADR有色素沉着。

3、  氨硫脲(TB--1)

(1)  也用于结核杆菌,二线药,联合用药,抑菌剂。

(2)  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

(3)  ADR多见肝损害。

十三.抗真菌药

1、  两性霉素B(庐山霉素)

(1)  广谱抗深部真菌病药:

新型隐球菌、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念珠菌等。

(2)  作用机制:

与真菌细胞膜上甾醇结合,损伤膜通透性,致胞内物质外漏,破坏细胞正常代谢。

(3)  静滴给药,开始每日1-5mg,逐渐增至每日0.65mg/kg。

(4)  小剂量开始,每日0.1-0.25mg/kg,一日一次,浓度小于0.1mg/ml,滴速1-1.5ml/min。

(5)  ADR严重:

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肝、肾受损,皮疹、低钾、心律紊乱。

(6)  注意事项:

定期查血、尿常规、心电图。

严重肝病禁用,肾功能差者需调剂量。

静滴前给小剂量激素和解热镇痛药。

爬坡治疗。

2、  氟胞嘧啶(5-FC)

(1)  对隐球菌属、念珠菌属抗菌作用好。

(2)  阻断敏感真菌核酸合成。

(3)  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

(4)  口服每日50-150mg/kg,分3-4次。

(5)  ADR:

肝损伤、胃肠道反应、血象改变、视力、听力。

(6)  注意:

孕妇禁服,血液病患者慎服,肾功能损害者减量。

3、  吡咯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1)  广谱抗真菌药(深部、浅部)。

(2)  直接损伤真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3)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4)  咪唑类主要外用。

(5)  氟康唑对阴道念珠菌等作用较酮康唑强10-20倍,可进入脑脊液。

肝毒性较轻,可口服、注射。

(6)  用这类药物要注意肝功能、肾功能。

4、  特比萘芬(疗霉舒):

主要用于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癣,可口服、也可外用(霜剂),深部真菌无效。

5、  克念菌素:

仅供局部用于念珠菌阴道炎,尿路感染、皮肤黏膜等感染。

6、制霉菌素、曲古霉素等:

50mg/片,消化道和外用。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使用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适宜在潮湿环境中生长,如水、土壤、植物、水果、花、蔬菜等。

在人体定植少,可能存在于消化道及鼻、腋下、会阴等部位。

医院中医疗用液体(如消毒液、冲洗液、透析液等)、呼吸器等医疗器械或淋浴头等亦可有该菌污染,存在克隆传播.发病与机体处于慢性炎症及严重基础疾病导致机体防御免疫功能下降和长期使用抗生素使机体微生态环境失调有关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氟喹诺酮类药和B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一克拉维酸、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亚胺培南)是导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耐药的机理:

②外膜蛋白通透性改变;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

②外膜蛋白D2缺失;

③细菌外膜存在主动外排系统;

④B一内酰肽酶的产生;

Ⅰ质粒介导产生至少15.种不同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所有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哌拉西林治疗时可诱导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导致耐药,尤其常见于囊性纤维化患者。

Ⅱ染色体介导β内酰胺酶不灭活羧苄西林及替卡西林

⑤靶位的改变;

⑥慢性感染患者(譬如庄敏)细菌生物膜,加重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

通过监测一些“预测药物”的耐药表型(模式)来初步推测耐药机制以指导选用抗生素。

①  对所有抗假单胞菌药全部敏感的为敏感菌株;

②  对所有B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仅哌拉西林耐药,提示产生青霉素酶;

③  对所有B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包括加酶抑制剂的复合药)全部耐药,仅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提示细菌产生AmpC酶;

④  对所有B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抗菌药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耐药,仅对氨曲南敏感,提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

⑤  对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和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其中部分(2.5%)对美罗培南耐药而亚胺培南敏感,提示可能存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

⑥对碳青霉烯类以外所有抗假单胞菌抗菌药全部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5.4%对亚胺培南耐药而对美罗培南敏感;0.7%对亚胺培南耐药而对美罗培南中介;另有1.1%对亚胺培南中介而对美罗培南敏感,提示这些菌株可能存在OprD的缺失。

最新中国CHI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华山抗生素研究所资料

1)耐药率依次为:

阿米卡星.22.5%。

头孢哌酮一舒巴坦。

22.8%。

头孢吡肟27.6%,头孢他啶28.9%。

亚胺培南31.3%。

环丙沙星31.7%。

美罗培南32.1%。

哌拉西林一三唑巴坦34.4%。

氨曲南36.8%.哌拉西林44.2%。

替卡西林一克拉维酸50.9%。

阿米卡星<头孢哌酮一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一三唑巴坦<氨曲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一克拉维酸。

2)多重耐药(MDR)和泛耐药(PDR)株分别占8.4%和4.2%。

对各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分别耐药的菌株仍有36.7%~53.4%对阿米卡星敏感,提示在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B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加氦基糖苷类仍是一个很好的联合用药组合。

但要注意!

!

!

!

!

;但氨基糖苷类可不计入,因为该类药物单独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往往失败。

3)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已产生较高比例的耐药;而对哌拉西林则保持相当高的敏感性。

————这句话与最新中国CHI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结果有出入。

但ben医院药敏显示对特治星多敏感?

临床上可供选择抗铜绿的抗生素

1抗铜绿假单胞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