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05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8 大小:36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8页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8页
亲,该文档总共1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docx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84页很全很实用

课题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过程

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体会学习化学的方法。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化学(让一位学生同时将碱液喷在纸上)

【投影展示】教材中猫插图、图1-9及图l-10

【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

或许你对化学怀有许多疑问和好奇,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消除你的疑问,领略化学魅力。

设置情境,感知化学的存在和重要:

【播放录像】“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

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草地树木、汽车奔驰、高楼入云、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三峡工程……

【总结】我们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无处不在。

探讨化学研究对象及什么是化学:

【设问】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什么,什么是化学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什么是化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问题。

【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

不仅研究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自然界原来不存在,而是科学家们后来根据需要研究创造出来的物质吗?

【总结介绍】塑料、许多药物、合成纤维…都是通过化学手段创造出的物质。

介绍纳米铜,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材料、玻璃纤维、尼龙绳的性质与用途(配图片)。

【提出问题】你能说说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吗?

【深化理解】同学们知道的只是水很表层的一些知识和用途,在化学中我们要从水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和变化规律来研究它。

就像了解一个人,我们要了解他的本质,化学就是从最根本的组成结构研究物质,再到它的性质用途,目的是更好的利用物质服务人类。

了解化学发展史:

【设问】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暂的吗?

【引导自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4页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发展史。

【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

古代(火、陶瓷、造纸…)

②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提问】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认为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应怎样形容?

能否举例说明?

【总结】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深入探究】

【设问】设想如果没有了化学,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结论】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提问】怎样学习化学?

根据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将如何学习化学?

【指导】化学和物理、生物一样,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在学习过程重要注重实验,做到仔细观察、规范操作…。

【总结】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堂整理:

【提问】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反馈:

展示习题。

布置作业:

查资料完成有关化学小论文

参考题目:

1、日常生活中的化学。

2、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我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4、探索学好化学的方法。

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观看录像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无处不在。

阅读教材1-2页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讨论作答。

与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交流,举例。

观看、倾听,理解化学有研制新物质的任务和作用。

感受制造出的新物质的巨大魅力。

畅所欲言,说出对水的了解。

通过教师以水为例进行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

阅读教材、自学整理。

学生归纳化学发展史,并了解几位科学家。

回答:

密不可分,并举例说明。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

 

小组讨论,提交结论。

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

倾听,理解。

 

总结,体会。

 

整理总结,积极发言。

完成练习。

 

课下完成。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图片中感知化学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深切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树

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利用录像(或幻灯片)中丰富多彩、接近生活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认识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研究内容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通过自学了解化学发展史,既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探讨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物质(已存在物质、研究创造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

①萌芽阶段:

古代(火、陶瓷、造纸…)

②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⑤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

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4.怎样学化学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课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分辨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

态度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

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实验探究对比归纳

一、物质的变化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将现象记录在P7的表格中。

[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引导】对比分析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展示】图片: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2、

二、物质的性质

[引入]物质之所以会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中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

【演示】实验1-5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设置问题对比理解

【提出问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①潺潺地流水能变成水蒸气②水遇冷变为冰③钢铁会生锈④铁矿石炼成钢铁⑤煤着火变成一堆灰烬。

请你分析: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的是性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归纳】变化描述的是过程,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眼:

能、会、可以、难、易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课后P103-5

 

学生倾听、思考、

举例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答:

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归纳]1.物理变化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2.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并举例

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讨论回答

完成练习

倾听

 

理解记忆

 

举例

倾听记忆

理解

 

自主学习

观察现象,尽可能多的描述物质的性质。

并试着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结合P9最后一段实例理解

读题

 

回答问题

 

体会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适时练习,加深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理解及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设计意图

 

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能够容易地区分变化和性质。

 

点明学习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决定

决定

反映

反映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过程

方法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描写、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

态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阅读课本P11看看它和化学有什么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展示)两支蜡烛,一支完整的,一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继续延伸问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

烧掉的那一段蜡烛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寻找这个答案。

指导学生检查桌上的用品是否齐全,仪器有无损坏。

(巡视。

各小组学生检查用品。

一实验探究、寻找证据。

1.提出实验探究的要求:

a、要求学生按照教材12-13页上的操作步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骤进行探究实验。

b、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小组记录得多。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

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

4、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整理桌上的仪器和药品。

5.布置学生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二报告展示,问题交流

1.教师根据参观交流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

如报告书工整、操作规范、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等。

2.让学生说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疑问。

鼓励其他同学将问题解决。

着重以科学探究形式解决熄灭后白烟是什么这个问题。

三.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变短?

燃烧后可能生成了哪些物质?

四.归纳总结,得出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化学学科实验探究学习的特

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1、关注物质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一看,都会说是蜡烛。

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检查器材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

结合课本P12表格学生分组实验:

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1.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2.燃着时:

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①观察火焰:

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

②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

【演示实验】书P12图1-10说明火焰温度的高低。

③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后观察现象:

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可以设计实验,在教师允许下完成。

按要求整理。

组内学生讨论,信息反馈。

补充填写实验报告。

 

各组畅所欲言说出遇到的疑问,大家讨论解决。

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

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总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真完成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以蜡烛及其燃烧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化学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明确要求,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学会整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适当鼓励,激发兴趣通过生教生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探究过程,有始有终。

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设计意图

明确化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身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二、实验探究的学习特点:

⑴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

⑵关注物质的变化

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课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

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进行人体吸入、呼出气体实验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

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

与他人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情景激疑:

1.说出你知道的空气中的成分

2.放置在空气中的松脆的饼干过一段时间会变软,夏天的早上草叶上有露水,这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物质?

3.结合呼吸过程的知识储备,你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投影展示】(课本14页)可参考的三条信息。

设计实验方案

如何来验证这些结论的是否正确?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方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

1.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演示实验】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得出实验结论

结合上述实验,提问:

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一般能说出氧气,二氧化碳

说出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讨论,形成观点:

人呼出的气体中

①全部是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

⑤没有氧气了

了解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全体交流:

简要叙述实验步骤

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学生活动

倾听

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分组实验】

(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2)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充分发表意见

(1)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

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较多的水蒸气。

学生活动

 

用总结性语言归纳

 

结合本次探究过程总结

 

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激活思维

 

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课题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一.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课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共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

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

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在做实验中认仪器、学规则、讲规范,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

态度

1.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