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418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很实用)

一、授课内容:

物理的变化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具准备:

铁架台,试管、烧杯、研钵、玻璃片

五: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互相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水变成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所必须的.化学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现在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现在我们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实验1-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1).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进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试管口有水雾产生,

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

变化后的物质

液态水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1-2),用杵把胆矾研碎,观

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块状的胆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

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2.物理变化的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

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的胆矾溶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NaOH溶液

 

CuSO4溶液

[实验1-4]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注意观察并记录石灰石(或大理石)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石灰石等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①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质

二氧化碳等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这几个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1.概念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例如:

木柴燃烧、铁生锈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有其它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2)联系:

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把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

提问:

(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

(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

(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

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

(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这种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

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等.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

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2.沸点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易、难、会、可以等.

例如:

(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汽油挥发---物理变化

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

[实验1-5]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

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

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

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氧气

二氧化碳

颜色

无色

无色

状态

气体

气体

气味

无味

无味

木条燃烧情况

木条燃烧得更旺

火焰熄灭

提问: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

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

能使火焰熄灭.)

决定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反映

性质用途

决定

反映

例如:

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可用来灭火

决定

反映

已醇[酒精](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决定

反映

石墨(软、灰黑色)可制铅笔芯

练习:

P10/1.2.3

六、课堂知识小结: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七、作业:

P10/4.5

八、课后反思

九、板书设计:

物理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授课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能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投影仪或相关的录像资料。

2.学生用具

白色蜡烛、水、小刀、水槽、小试管、火柴、小烧杯、石灰水。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饮料管、木条、胶头滴管、水、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

[投影或放录像、图片等]有关炸药的发明。

1.硝化棉(硝化纤维素):

硝化棉是一种炸药。

如果点火,它就燃烧。

如系上雷管,它便

爆炸。

硝化棉用来制爆破筒、供矿井爆破(通常与硝化甘油混用)、深水爆破及制作无烟火药。

克里斯琴、舍恩拜因偶然发现了硝化棉!

舍恩拜因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化学教授。

1846年的某一天,他正在妻子的厨房里做化学

实验,当时打破了一个烧瓶。

烧瓶里装了硝酸和硫酸,这些化学品洒了一地。

当时舍恩拜因找不着拖把,于是一把抓起妻子的棉围裙就去擦污迹,之后将围裙挂在热炉子前烤干。

当围裙干燥到一定程度时,着火了,烧得一点不剩。

舍恩拜因就这样发明了硝化棉。

他进一步实验,觉得这项发明的潜力非常大。

比如,当战场上枪炮齐发时,黑色火药会造成滚滚浓烟。

浓烟熏黑了战士,炮膛里有灰烬,战场上也是乌云笼罩。

但硝化棉却可以干净地燃烧,不留痕迹。

舍恩拜因将此“配方”卖给几国政府,于是硝化棉生产厂家纷纷建起。

但是硝化棉易爆,很难人为控制,不少工厂造起又炸掉。

2.硝化甘油:

1847年,一位名叫阿斯卡尼奥·索布里罗的意大利化学家用普通甘油做化学实验。

当他工作时,他让甘油一滴一滴地滴进了冷态的强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里,结果生成了少量硝化甘油。

当索布里罗加热玻璃试管里的一滴硝化甘油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这种炸药远比硝化棉炸药的威力强大,且不易控制。

二十年后,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发现了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并将其制成了甘油炸药。

3.甘油炸药:

甘油炸药由硝化甘油制成。

它是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47年发明。

当时他年仅十四岁。

不过,由于硝化甘油极易爆炸,处理时很危险,当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诺贝尔二十九岁时,开始寻找使这种物质更安全的办法,并发明了雷管。

后来,诺贝尔经过研究和实验发现:

硅藻土(德国北部出产的一种多孔的火山土)可吸收硝化甘油,且硝化甘油与硅藻土混合后丝毫未影响其爆炸性,但稳定性却大大提高了,并且易于处理。

诺贝尔将硅藻土和硝化甘油的混合物硬化形成棒状,他称之为甘油炸药。

诺贝尔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称战争是“恐怖中的恐怖,一切犯罪行为中最严重的犯

罪”。

他希望炸药用来开矿和修路,而不是用来毁灭和屠杀人民。

诺贝尔死时非常富有,他决定用自己的财产设立奖金,每年一次颁发五个奖项给世界杰出公民,而不是留给家族。

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是在1901年。

诺贝尔奖设立了物理、化学、医学与生理学、文学和和平奖五大项,1969年加入了第六项��经济。

[总结引入]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

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亦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师]说到化学实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化学实验室。

但是,你相信吗?

现在的化学实验

室的前身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尔后经历了家庭个人实验室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

化学实验室。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12、图1�13、图1�14)

[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板书]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板书]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师]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么,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

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

它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等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

[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并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导致伟大的发现。

如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注:

以下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资料:

就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青霉素还没有问世,人类频频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又束手无策。

妇女死于分娩,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儿童患了猩红热……即便是手指不小心扎了根刺或者皮肤划开一个微小的伤口,也可能因此而致命。

类似这样的人间悲剧,随着青霉素的发现而逐渐消失了。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半靠的是机遇,而另一半则靠他聪明的头脑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一战”期间,弗莱明曾在皇家军队医务队服役,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且也感受到了人类需要优质抗生素的迫切性。

当时许多士兵由于伤口感染,医生们无法消毒,只好向伤口注入各种化学抗菌物质,但似乎效果不大。

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实验用的细菌培养皿,每天细心观察。

有一次,他偶尔得了感冒,就取下一滴鼻涕放进培养皿里,几周以后,他发现培养基上长满了金黄色的菌落,在鼻涕的周围,也有菌落生长,但看上去是透明的,就像被溶解了似的。

于是,一个问号在弗莱明脑海里产生了:

这是否意味着鼻涕里含有某种杀菌的物质呢?

接下来的一周,弗莱明记录了更多的发现:

人的皮肤、器官组织、头发、指甲甚至有些花木、蔬菜里都含有这种溶菌物质,它几乎无处不在!

事实上,它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抗菌物,无非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

弗莱明把他的新发现命名为“溶菌酶”。

科学的发现,往往都有相似的一面,但只有有心人才会把握机遇,获取成功。

1928年,奇迹再次在弗莱明的实验室发生。

一次,他在清理培养皿时,意外地发现,他的葡萄球菌培养物已经被霉菌感染。

而在霉菌生长的地方,葡萄球菌却在迅速分解。

他小心地将霉菌分离出来,发现是其中的活跃物质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

由于这霉菌来自于青霉菌类,他给它取名为青霉素。

弗莱明以科学家的严谨语言向世人公布了他的发现。

此后,他继续不停地做实验,他发

现,青霉素的“个性太活泼”,不容易稳定,无法将它提纯。

直到1940年牛津大学的医学研究者恩斯特·钱恩和霍华德·弗洛里引进了另一种物质,才将青霉素加以稳定下来并提纯,从而投入大量生产。

有意思的是,这一引进的物质就是弗莱明先前发现的“溶菌酶”。

一年后,青霉素首次在医学上应用。

“二战”期间,青霉素成为战场上神奇的抗生素,大显神威,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被称为“有魔力的子弹”。

弗莱明因而被赞颂为英雄,1945年。

他和钱恩以及弗洛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青霉素不仅治愈了那些受细菌感染而挣扎于死亡线上的人,还赋予了医生从一开始就防

止人体被细菌感染的“免疫”能力。

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青霉素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但也有一些人对它有过敏反应,少数过敏者会发生十分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至今,医生给病人打青霉素针时,也往往需要先做过敏试验。

与弗莱明时代相比,我们今天已能够生产出各类不同的青霉素,有口服药,有注射剂。

它们能够杀灭更多种的细菌。

一种少见的菌落出现在细菌培养皿上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而要被发现就更难了,只有爱思考且细心谨慎的人才可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不让任何微小的迹象逃过他的眼睛,奇迹往往总是这样发生的。

青霉素的发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六、课堂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的过程又是我们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过程。

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

处处留心皆学问!

七、作业:

1.参考课本“探究活动报告”的格式写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报告(注:

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式);

2.预习探究活动②;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并在课下练习收集气体的操作。

八、课后反思:

九、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

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

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

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一、授课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能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投影仪或相关的录像资料。

2.学生用具

白色蜡烛、水、小刀、水槽、小试管、火柴、小烧杯、石灰水。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饮料管、木条、胶头滴管、水、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

[引言]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般都要以“探究活动报告”的形式对探究活动进行纪录。

那么,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

它是一成不变的吗?

下面,我们就以我们上次的作业为例,来简单说一下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问题。

[师]现在,就清大家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实验来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你可以按课本提示进行探究,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可5~6人)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

然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准备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对学生不同于课本的探究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评价。

如:

有的同学试图去收集蜡烛熄火后产生的白烟,并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有的同学用小

试管或瓷碟去燎火焰或压住火焰加热,结果观察到其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并打滑腻感等等。

[问]通过以卜探究。

你对石蜡有了怎样的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

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

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

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讲解]我们刚才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教师投影总结并讲解]

[投影内容如下]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

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板书]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

[讲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记录有探究者的姓名及探究时间。

像探究活动名称、探究

活动目的、探究所用仪器、药品等都是探究活动报告必不可少的内容。

实验步骤和方法、实现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属探究活动报告的主要内容。

最后,应写出通过探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并要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另外,还可根据探究者的特点写出探究体会,失败教训等。

总之。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让阅读者对当时的活动情况一目了然。

[教师对学生上节课所写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并展示有代表性的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是

初次设计和书写探究报告,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条理不清、内容不全、语言不精、不能根据探究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因缺乏思考而不能提出问题等等。

对此,教师应给予耐心的指导或讲解,以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熟练地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在众多的学生作业中,可能会山现别出心裁的实验报告,对此。

教师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的行为,并提倡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创新神。

最后,还应对学生实验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或释疑]

附:

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观察蜡烛燃烧时的变化。

并探究蜡烛燃烧时的变化。

实验用品:

蜡烛、火柴、烧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

一、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

然后切下小块石蜡放于水中,观察

蜡烛为白色、固态、圆柱形,很软,有气味,而且蜡烛不溶于水,浮在水面

石蜡为非晶体,故很软,而石蜡又是有机产物,所以不溶于水,并且密度比水小

二、燃着时

火焰分三层(焰心、内焰、外焰),火柴由焰心到外,越来越黑

 

 

干燥烧杯壁上有小水珠。

向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出现浑浊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焰心温度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三、熄灭后

 

 

刚熄灭时,出现白烟。

然后用火柴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燃烧

 

 

 

白烟是由于部分石蜡挥发所致

问题:

为什么点燃蜡烛时会出现黑烟?

由此又能想到什么?

[总结]上节课,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了探究。

至此,我们已大约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讲解]具体地讲,科学探究指的是:

为了认识某种现象或探究一个问题,首先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测,然后设计实验,以证实或否定猜测;在实验中,要细心观察和记录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和概括、推理和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由于我们现在所学知识有限,以致不能很好地设计实验,故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给出了我们操作建议。

以后,随着大家所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将会要求我们自己设计实验。

七、作业:

1.参考课本“探究活动报告”的格式写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报告(注:

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式);进行了本课题的两个探究活动后,你觉得周围还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写出探究活动的题目(至少写两个)。

2.预习探究活动②��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并在课下练习收集气体的操作。

八、课后反思:

九、板书设计

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不同。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考题回顾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枝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

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

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

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炭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

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沦:

石蜡中一定含_________、

___________元素。

2.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