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1219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天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麻.docx

《天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麻.docx

天麻

天麻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

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临床应用】

 1.用于头晕目眩。

治肝阳上亢的眩晕,可与钩藤、石决明等配伍;如风痰为患引起之眩晕,又可以半夏、白术、茯苓等同用。

  2.用于热病动风、惊痫抽搐。

对高热动风、惊痫抽搐、角弓反张者,常与钩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3.用于头痛,痹痛,肢体麻木。

配川芎等以治头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

此外,对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常配当归、牛膝等,则为临床所常用。

  天麻,又名赤箭、定风草、水洋芋等,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入药。

天麻是著名的中药材,早在两干多年前就已入药,其性辛、温、无毒。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天麻(当时称赤箭,,有医治惊风、神志昏迷、提气益神的作用。

能治疗头昏、头痛、眩晕、偏头疼、语言謇、小儿惊风、四肢痉挛、风寒湿痹、神经衰弱等症。

临床应用证明,对血管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有显著疗效。

  

 

天麻著名食谱

  天麻的吃法极为丰富,是传统药膳的极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创新,本站只是收集了一部分极为有名的吃法,以供参考

  一、天麻煮鸡蛋

  功效:

治疗头痛目眩

  配方制作:

鲜天麻60克、鸡蛋3个、水1000克。

先将鲜天麻切片放锅内加水煮30分钟后,打入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

  用法:

隔日一次食。

  二、天麻、枸杞煮猪脑

  功效:

对头昏头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配方制作:

鲜天麻100克,枸杞子15克,猪脑2副。

将鲜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时,放入洗净的猪脑煮熟后食用。

  用法:

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三、天麻山药炖乳鸽

  功效:

具有补肝益肾、健胃、健脾、补气益肺,滋肾固精等功效。

可治疗病后虚弱、阳痿早泄、消渴症、妇女血虚、月经不调和闭经、头痛、眩晕等症。

  配方制作:

鲜天麻、鲜山药、葱白段各100克,乳鸽4只,猪肉,猪熟肚片、猪腰子各250克,水发绿豆粉条、莴笋、藕各150克,豆腐干200克,生姜片25克,料酒35克,精盐1O克,鸡精5克,胡椒粉3克,鸡汤3000克。

将高压锅置于火上,锅内加入鸡汤、天麻、山药、乳鸽块、生姜片、猪肉、藕片、豆腐干、料酒、胡椒粉、精盐、葱白段,烧沸后,打去浮沫,加阀压10分钟,停火降温后,加入其它原料和鸡精,再烧开后,即可食用。

  用法:

食肉饮汤。

  四、天麻鸭子

  功效:

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适用于阴虚阳亢,目眩头晕,耳鸣头痛,口苦咽干等症。

  配方制作:

鲜天麻100克,生地30克,水母鸭1只(约500克)。

将鸭宰杀,去毛及内脏,与洗净切片之天麻,生地共炖至鸭料熟,加食盐、味精等调味。

  用法:

食肉饮汤。

  五、天麻肉片汤

  功效:

滋补潜阳,平肝息风。

适用于眩晕,头痛等症。

现多用于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等。

  配方制作:

天麻猪肉各适量。

天麻切薄片待用;肉切片做汤,加入鲜天麻片60克共煮。

  用法:

药、汤俱食。

  天麻的营养成分

天麻营养丰富,100克干品中含海粗蛋白11.4%,脂肪5.2%,碳水化合物总量75.9%,纤维素5.8%,灰分7.5%,能量1606.6千焦。

  六、天麻猪脑粥来源于《常见病食疗食补大全》。

  材料:

天麻10g,猪脑1个,粳米250g。

  烹制方法:

将猪脑洗净,与天麻共同置入沙锅内,再放入粳米,加清水煮粥,以粥、脑熟为度。

  食法、食量:

每日晨起,服用温热粥1次。

  功能:

平肝息风,行气活血。

  适应范围:

适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美尼尔病、头风所致的头痛等症。

  七、天麻烧牛尾来源于《食用菌饮食疗法》。

  材料:

天麻10g,牛尾2条,母鸡肉、肘子、干贝母、调料知适量。

  烹制方法:

将天麻洗净放入罐内,加清水上笼蒸透切片。

用母鸡、肘子肉同煮汤。

将牛尾按骨节缝剁开放入锅内,加水、葱、姜、白酒煮开以去异味,再将已去掉异味的牛尾挑入煮好的母鸡、肘子汤锅内,同时也将火腿、干贝、调味品放入汤内,用文火煨2h。

熟后将牛尾、母鸡、肘子挑起,整齐地码入盘中,然后再将天麻片镶于盘周围,淋上熟淀粉,浇上香油即成。

  食法、食量:

每天食肉、喝汤1~2次。

  功能:

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适应范围:

适用于头晕、头痛、风潮等症。

  八、天麻炖甲鱼来源于《膳食保健》。

  材料:

甲鱼1只(约450g),天麻片15g,调料适量。

  烹制方法:

用沸水将甲鱼稍烫一下后,刮去表面泥膜,挖净体内黄油。

用甲鱼胆在甲鱼壳背上涂1周,腹盖向上置于容器中,再将天麻片、葱、姜覆盖其上,加黄酒适量后,容器加盖,隔水炖1.5~2h。

  食法、食量:

食时,根据食者的喜好,用麻油或调制蒜泥等调味汁水,蘸食新炖熟的天麻及甲鱼,并喝汤。

  功能:

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活血散瘀。

  适应范围:

适用于高血压、肝炎等症。

 九、天麻竹沥粥来源于《百病饮食自疗》。

  材料:

天麻10g,粳米100g,竹沥30g,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

将天麻浸软,切成薄片,与粳米加水煮粥,调入竹沥、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

粥及天麻片在1天内分2次服用。

  功能:

平肝息风,清热化痰。

  适应范围:

适用于肝风痰热的痫症(发作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乏力、心烦易怒,发作时突然昏仆、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时渐苏,醒后一如常人)。

 

 

 

党参

【别名】潞党参、汶党参、晶党参、台参、仙草根、叶子菜。

  【性味】性味性平,味甘、微酸。

归脾、肺经。

  【性状】与党参类似,但分枝较少,仅根上端1~3cm部分有环纹,质稍软,断面裂隙少。

味微酸。

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cm,直径0.4-2cm。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

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

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应用】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脾虚食少,面目浮肿,久泻脱肛。

本品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配补血药如熟地、当归等。

  【产地】生于山地林边及灌丛中。

产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内蒙古及东北;现大量栽培。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

清肺。

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亦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2.《本草从新》:

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

  3.《纲目拾遗》:

治肺虚,益肺气。

  4.《科学的民间药草》:

补血剂。

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

  5.《中药材手册》:

治虚劳内伤,肠胃中冷,滑泻久痢,气喘烦渴,发热自汗,妇女血崩、胎产诸病。

  6.《得配本草》:

上党参,得黄耆实卫,配石莲止痢,君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

补肺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数分,或加广皮亦可。

  7.《本草正义》:

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腱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

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且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而微嫌于刚烈者,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

特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虚,每服二、三钱,止足振动其一日之神气,则信乎和平中正之规模,亦有不耐悠久者。

然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即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

用药经验

 党参性味甘平。

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

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疗气虚证。

临床上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健脾胃:

脾胃之气不足,可出现四肢困倦、短气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症。

本品能增强脾胃功能而益气,可配合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五味异功散)或白术、山药、扁豆、芡实、莲肉、苡米、茯苓(参苓白术散)等同用。

  2.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的证侯(气短、懒倦、面白、舌淡、甚或虚胖、脉细弱等),可用本品配合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如八珍汤),以达气血双补的作用。

再者,前人经验认为益气可以促进补血,健脾可以帮助生血,所以在治疗血虚证时,也常配用党参益气、健脾而帮助补血。

例如配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远志、五味子、陈皮等为人参养荣汤(党参代人参);配黄芪、白术、当归、白芍、陈皮、龙眼肉、木香、远志等为归脾汤,都是常用的益气补血的方剂。

据近代实验证明本品能通过脾脏刺激增加血色素和红血球。

近些年来常以本品配合当归、白芍、生地、熟地等,治疗各种贫血。

  3.治疗气虚咳喘:

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发生短气喘促、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怕风、易患感冒、咯痰无方等症。

对气虚咳喘常以本品配合麦冬、五味子、黄芪、干姜、贝母、甘草等同用。

  4.代替独参汤:

急救虚脱时,一般多用人参(独参汤),如一时找不到人参,可用党参一至三两,加附子二、三钱,生白术五钱至一两,急煎服,能代替独参汤使用。

  黄芪补气、既能升补脾气,又能益肺固表。

党参补气,只能健脾补气,无固表之力,但党参还能益气生津,黄芪则无生津之效。

黄芪兼能利水,党参无利水作用。

白术补气主要是补脾气,并能健脾燥湿。

党参补气,脾肺俱补,但燥湿之力不如白术。

黄精补气兼能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但其性质平和,其效缓慢,久服才能见效。

党参补气,其效迅速。

 

黄芪

  【中文别名】]箭芪、绵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等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

中文名黄芪含义为"黄色的头,意指其药材根的黄颜色和至要的补药。

《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的功效】

  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

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

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

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黄芪特征】

  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甜。

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特征可概括为:

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微味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

【黄芪应用】

  *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

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

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

配白术、茯苓等。

  (l)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

其处方为:

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

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

其做法是:

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

做法是:

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汆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

去黄芪,吃肉喝汤。

一只鸭可分3天吃。

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2)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

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

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

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

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

他说:

“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

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糖尿病

  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4)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

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

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

其组成为:

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

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6)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7)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

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参考】

  (l)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

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

浮肿貌,目无光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笔者称之为“黄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舌质淡胖,舌苔润。

  

(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

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

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

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

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

《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

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

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

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

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

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

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4)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

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

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

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

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验方】

  

(1)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15克。

随证加减:

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

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88.8%。

  

(2)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减:

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3)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

加减:

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

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5克,大枣20枚。

加减:

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

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

  

 

当归 

  别名 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 的根。

生于高寒多雨山区。

主产甘肃、云南、四川;多栽培。

  采制 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性状 本品近圆柱形,下部有多条支根,长15~35cm。

表面黄棕色至棕竭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根头直径1.5~4cm,具环纹,有紫色或黄绿色茎、叶残基,主根表面凹凸不平;支根直径0.3~lcm,上粗下细,多扭曲。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棕色油点。

气特异,味甘、辛、微苦。

  性味 性温,昧甘、辛。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禁忌】

  1.用量过大口服常规用量的当归煎剂、散剂偶有疲倦、嗜睡等反应,停药后可消失。

当归挥发油穴位注射可使病人出现发热、头痛、口干、恶心等反应,可自行缓解。

大剂量给药,可使实验动物血压下降,剂量再加大则血压骤降,呼吸停止。

当归乙醚提出物毒性较强,少量即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

临床使用当归不可过量,服药后也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2.过敏反应有报道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引起过敏性休克。

3.用药不当当归辛香走窜,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阴虚内热、大便溏泄者均不宜服用。

用药不当会加重出血、腹泻等症状。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

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

  2.《主治秘诀》云:

当归,其用有三:

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

治上、治外,须以酒浸,可以溃坚,凡血受病须用之。

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

又云:

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