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4308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详析doc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

重庆市鱼洞中学校彭存明2009/6/13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至22题为非选择题,120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到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1至22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鸡肋(lèi)蛮横(hèng)不着边际(zhuó)大楷字帖(tiè)

B、内讧(hòng)哂笑(shĕn)断壁残垣(yuán)不落窠臼(kē)

C、惊悚(sŏng)愤懑(mǎn)怙恶不悛(quān)狼奔豕突(shĭ)

D、难处(chŭ)括弧(hú)唾手可得(tuò)不胫而走(jìng)

答案:

C(măn应为mèn)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愧疚必须品防微杜渐额首称庆

  B.搜寻吊胃口炙手可热按捺不住

  C.剽悍金刚钻始作俑者不明就理

  D.撮合板着脸破涕为笑奉为圭臬

答案:

C(“不明就理”应为“不明就里”意思是:

不明白其中的实际情况)

【解题指导】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

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

从去年开始考纲在作文部分第一次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

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

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与去年一样,许多词语出自课本,“就里”就出自高中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一文的注释,这是下一届高三复习时应该注意的。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B.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队以6∶1取得了胜利。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

  C.平遥人过去在外经商的极多,赚了钱,要往家里送,很不安全,还要雇保镖,于是便生出这票号,专管对换银钱。

  D.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答案:

B(A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不尚虚华。

属词义与语境不符,“淡如水”不是交往浅的意思。

B格外:

非常、特别/额外、另外。

此句是突出鲁能泰山队目前形势的困难处境,用“格外”很恰当。

C对换:

相互交换。

这是个生造词。

而此句的语境是用一种货币折换成另一种货币,应为“兑换”。

D偷工减料: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

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这属词义与语境不合。

应是“缺斤短两”:

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词语(含熟语)的运用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能力层级为D级。

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

熟记其意义和用法。

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4.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B.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

  C.昨日,市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了验收。

  D.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

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答案:

A(B“海内外”与“国家、地区和国内”有重复且语意不清,删“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

C“通过”一词使用不当,改为“进行”。

D属动宾搭配不当,“看见”与“幽香”不能搭配,后一句改为“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原来幽香是从那里释放出来的”)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对于病句关键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读教材与课外书籍,培养语感;二是熟悉《考试大纲》里规定要求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

本题考查的内容属常见而且典型的病句。

看到一个句子,首先要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果别扭则该句就有可能是病句。

然后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这两步常常能发现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语病。

有的语句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可采用逻辑意义分析法看看它是否符合事理、情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

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

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

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

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

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

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

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

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

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

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

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

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

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

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

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

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5.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答案:

D(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应是D项)

【解题指导】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

对于说明文阅读,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当然,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许多复习资料归纳了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也应该明白,这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收事半功倍之效。

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D.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答案:

A(通过分析题干可看出,本题是要求寻找不能支持弗兰克观点的论据。

该题的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1句是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是弗兰克理论的核心观点,从第2句至结尾是用事实论据作具体分析论证。

A项恰恰是弗兰克提出的理论观点,而题干却要求回答:

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A项显然属答非所问)

【解题指导】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此题只要明白了题干答题信息所指,正确选出并不难,本题的题干答题信息指的是:

其它三项是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另一项A是作为本段的观点出现的,当然不能满足题干要求。

如此看来,答题前读懂题目所含的信息(显性的与隐性的)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答案:

C(AB两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看,依据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今后很有可能实现,判断客观。

D项,人类目前类似的研究很多,自不必赘述。

C项错误不在于“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而在于“对地球水源的研究”能帮助“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在文中没有暗示信息。

事实上,从文中可知“地球气候剧变”,是由于“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的)

【解题指导】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推断”虽然有假说的成份,但前提条件应该是合情合理,而非妄断。

解答此题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依据原文信息,二是结合现有知识。

切忌随意或钻牛角尖。

【备考意见】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应该有创见。

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

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

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

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

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

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

“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

古人云: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

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

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

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

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

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

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

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

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诗经》说:

“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

”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

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

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

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

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

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

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这话可以深以为戒。

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

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

“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

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

”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

古人云: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

增加  B.禄秩优厚     秩:

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

谋求  D.事觉自死     觉:

败露

答案:

A(换取、接受)

【解题指导】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

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理解,主要应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

不过,此题的B项“秩”虽有“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的义项,但从前后文语意搭配来推断解释为“俸禄”更恰当,因为后一句是“一年所得,其数自多”,此题出得不严谨。

【备考意见】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和根据前后文意的关联推断字词的意思。

此题一般以设错的方式出现,并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语境和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

B

【解题指导】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

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

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

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

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备考意见】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都”、“贪鄙的恶果”等信息要点),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

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答案:

D

【解题指导】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备考意见】此题设置错误的地方往往极不起眼,所以要求作答时一定要心细。

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

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

同时,此题对初读本文时帮助很大。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用斜线(/)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2分)

答案: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题指导】文言文断句是近几来兴起的一种题型。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

虽说文言断句可寻找一些标志词,如者、也、曰等,但最主要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

近几年重庆考题均考查文言断句,看起来难,但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只是断句,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对待,得分并不是太难。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4分)

答案:

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解题指导】对举在古文中是常见的。

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

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

此题容易作答,较好地体现了文言翻译“信、达、雅”的原则。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4分)

答案:

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解题指导】此题翻译时要明确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才能正确译出文意。

重点词“陷、夫、何以”要正确译出,同时语意要顺畅,语气要恰当。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

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

“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

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

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答案:

借代,反问

【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

”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

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

“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

“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

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

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