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815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39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docx

企业文化建设课程

企业文化建设

主讲:

周坤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

第一讲传统企业文化

(一)

1.企业管理的层级

2.企业文化的误区

3.文化的定义

4.中国的传统文化

5.中国的饮食文化

第二讲传统文化

(二)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羞耻文化与内疚文化

第三讲传统文化(三)

1.法•理•情

2.儒学

第四讲传统文化(四)

1.中庸之道

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五讲企业文化

(一)

1.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2.企业文化的定义

3.企业文化的作用力

第六讲企业文化

(二)

1.企业文化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

2.企业文化层次—浅层的行为文化

第七讲企业文化(三)

1.前言

2.企业文化层次—中层的制度文化(上)

第八讲企业文化(四)

1.企业文化层次—中层的制度文化(下)

2.企业文化层次—深层的精神文化

3.企业文化四个层级的关系

第九讲企业文化(五)

1.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导向功能

2.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约束功能

第十讲企业文化(六)

1.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凝聚功能

2.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激励功能

3.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辐射功能

第十一讲企业文化(七)

1.文化手册的作用

2.用实例证明和强化公司的价值观(上)

第十二讲企业文化(八)

1.用实例证明和强化公司的价值观(下)

2.企业文化建设

第1讲传统企业文化

(一)

【本讲重点】

1.企业管理的层级

2.企业文化的误区

3.文化的定义

4.中国的传统文化

5.中国的饮食文

企业管理的层级

企业管理的层次就像围棋一样分成了九段,下面来一一的讲解。

1.一段至四段

管理的一段到四段,是经验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这是建国50多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努力去做的四件事情,但似乎并没有把我们的企业搞好。

2.五段至七段

管理的五段、六段和七段分别是对人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和对创新的管理。

这是近几年来我们才开始关注的领域。

3.八段至九段

管理的最高段级,是八段和九段。

八段恰好是文化的管理,九段则是战略的管理。

我们在《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课程里面,讲到了一个企业的战略应该如何制定,也讲了整个公司管理的规范化、流程的优化EPR系统,以及组织的优化等方面。

今天把管理的八段,也就是文化的管理打开,看看它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么高的一个段级,看看它对企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表1-1企业管理的层级图

企业文化的误区

我们这几年一直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似乎跟很多管理模式一样,我们在导入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了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使得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下面简单地总结一下三个误区。

1.误区一

我们简单地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变成了一些口号和一些活动。

以为喊出口号,组织一些社会活动,公司就有了企业文化。

【案例】

有一种活动叫拓展培训,它主要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解决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问题。

参加过这种培训的人会体会到,不管企业平时投入的管理有多少,不管员工之间的矛盾是否激烈,只要进了拓展训练营,在参加训练的那几天,每个员工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团队精神,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职位高低,整个团队都非常团结。

但问题是,拓展培训结束后,回到原来的公司,一切都不存在了。

因为拓展培训营的环境是特定的,它适合团队,而每个公司的环境是特定的,它很可能不适合团队。

因此,仅仅通过一些活动,一些口号来解决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不切合实际的。

2.误区二

不结合自己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企业文化,而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的模式。

【案例】

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以人为本”。

于是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效仿诺基亚。

大家都打出“以人为本”这样的一个旗号,来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内涵。

但“以人为本”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我们往往并不清楚。

我去过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跟我讲:

“周老师,我们公司现在正在推行企业文化。

他说:

“以人为本……”

我就问他:

“你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正说到以人为本,电话响了。

是老板打来的,说话毕恭毕敬:

“是,是,我看是,你放心……”

正在接电话时,来了一个下属,有紧急事情要请示:

“经理,这个事情你看怎么办?

”但是这位经理不但没有理睬他,反而斥责下属后,继续接听老板的电话。

这家公司虽然借用了别人的口号,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另外,环境是否合适,企业的成熟度是否达到了能够以人为本的地步,也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内涵。

3.误区三

不能够持之以恒。

很多企业,往往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打着变革与创新的旗号,希望加快企业的变化。

但通过变革和创新,不但没有令公司得益,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衰亡。

比如,有些企业说,今年我们要“以人为本”;到了明年又说,我们要“科技领先”;后年又变成要“服务第一”。

再后来又可能是“质量第一”,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根本的文化内涵问题,以及文化的持续性问题。

【案例】

瑞典的沃尔沃轿车公司自1927年创办以来,以独特的“安全”理念风靡全球。

在沃尔沃公司看来,一辆汽车可以有运动感,也应该有时尚感,但前提必须是安全,没有安全肯定无心享受其它。

它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碰撞实验室,为了研究车辆的安全性,沃尔沃的安全中心内每年要撞毁150辆真车。

而更令竞争对手们羡慕的是在它的数据库内保存着3万起事故的详细资料和5万多名事故受害者的情况记录。

在瑞典,沃尔沃安全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是同警察和救护车一起开出现场的。

由于多年来一直坚持“安全”理念,所以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业绩直线攀升,2004年轿车销售量超过46万辆,创历史最高纪录。

【自检】

请您判断下面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请您重新审视一下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看是否存在前面提到的三种误区?

如果存在,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文化的定义

要想对企业文化有正确的认知,首先要对文化有正确的定义。

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

2.权威的解释

对文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

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

我们经常提到的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中国的大陆文化,现在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冲击。

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

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

所以任何一个领域的文化,都会逐步升华。

考察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的、优秀的,关键是看能不能与时俱进。

我们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会面临这样一种选择,即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发展和深化。

因此传统文化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传统文化的定义

我们是炎黄子孙,生活在神州大地上,当我们去建立自己的文化时,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不能回避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下面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这个文明史里,主要是长江和黄河孕育了我们这个民族。

所以我们把长江黄河称为我们的母亲,是她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江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是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北向南推进。

北方的农业很发达,越往南越落后。

历史上称广东为南蛮之地,就是指当时的南方很落后。

在北方犯了罪的人,把他流放到广东去。

比如苏东坡,他犯了罪以后,就被贬到广东的惠州。

→民以食为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

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在传统文化中,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民以食为天”。

所以要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介绍我们的饮食文化。

1.在中国,很多事情是吃出来的,都跟吃有关系

在中国的很多事情都和吃有关,这跟西方的观念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

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2.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所以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引导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骨髓里、血液里,都会有一种潜意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响。

【案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跟政治、军事、权利相关。

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担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他,因而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

于是他把所有的将军元帅请过来,跟他们商量这件事情。

他说近来一直没有睡好,现在他当了皇帝,但是兵权都在这些大将手里,因为担心他们造反,所以连觉都睡不安稳。

因此,他邀请诸位将军帮助他,放弃各自的兵权,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将军和元帅听了面面相觑,认为今天的酒不好喝,而且外面还有刀斧手层层把守。

无可奈何,大家只能把这杯酒喝了,放弃了各自的兵权。

因此,一杯酒,赵匡胤把兵权、政治都稳定了下来。

中国人的“泛食文化”

因为吃很伟大,吃很重要,所以,我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

→工作,我们叫“饭碗”;

→上班,我们叫做“混饭”;

→产生忌妒心,我们叫“吃醋”;

→吃透——上级意图、会议精神要吃透;

→吃亏、吃苦、吃得开等。

【本讲小结】

本讲主要对企业文化做一个概述。

首先,介绍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层级中的位置,明确其重要性。

然后,通过典型案例来讲解导入企业文化时的三个误区,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警惕。

最后,纠正了老百姓对文化的误解,给出了文化的权威定义,即文化是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

【心得体会】

第2讲传统文化

(二)

【本讲重点】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羞耻文化与内疚文化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的观念差异比较大,例如有以下几点:

1.“尊”的含义

“尊”,是崇高的意思。

但是在中国,有另外一层意思,即酒罐子。

2.“爵”的含义

“爵”代表了地位,中西方一样。

但是我们多了一层意思,即酒杯子。

3.“鼎”的含义

“鼎”是锅,但是在中国这个鼎,非常重要。

鼎代表了政权。

“问鼎中原”,意思是想夺取政权。

4.“宰”的含义

“宰”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总理”,西方的总理是主管国家行政事务的,而在中国古代,“宰”是中国最大的官。

是分配食物的,慢慢叫做宰相,再发展下去就变成了总理,即我们现在最大的官。

因此,总理的前身是宰相,宰相的前身是“宰”。

宰在远古时代非常重要。

比如,打了一头野猪,有猪头、猪尾、前腿、后腿和内脏,分配起来很麻烦,这时就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分配,这个人就是“宰”。

5.“等级”的含义

西方——兄弟姐妹、等级平等

在西方,不管基督教,还是天主教,都普遍认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

比如,教堂里要布施,每个人把手放进袋子里,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捐钱,大家都是平等的。

中国——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中国讲伦理,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比如某一个公司给海啸受灾地区捐款,总经理捐献1000元钱,部门经理就不能捐1500元钱,必须按等级捐。

所以我们讲级别,不能够讲平等。

图2-1中西方观念的差异图

中国人的血缘关系

1.血缘关系

在泛饮食的关系下,又产生了中华民族的一种血缘关系,即我们中国人的等级观。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上下、大小、尊卑、贵贱,都有等级,他们是不能平等相处的。

所以传统文化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泛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又会延伸到泛血缘的关系。

兄弟、父子是一家人,有血缘关系,但如果不是一家人,我们就会讲究泛血缘关系。

比如,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把祖国称为母亲;刘关张三结义成了铁哥们;我们称单位为兄弟单位;邻居叫友好睦邻等等。

我们把这些都泛血缘化了。

即使是泛血缘化了,骨子里面还是不平等的。

比如,刘关张三结义,但刘备是皇帝,就不能乱了等级。

所以我们的泛血缘关系是把知道的东西都跟血缘关联在一起,这跟我们的饮食文化和泛食文化有关。

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泛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不同体系:

中国——群体至上

中国的哲学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人。

我们经常说,你是谁不重要,我是谁也不重要,我们首先是一个群体,然后看你在这个群体里扮演的角色。

西方——个体至上

西方哲学认为,先有个体,后有群体。

他们经常说,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我们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团队。

4.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社会结构体系、观念体系、文化体系等很多方面。

中国人首先要搞清楚一个群体,然后再看个体在这个群体里边的定位是什么。

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的时候,都是称呼这个人在这个群体里面的定位,而这个人的名字并不重要。

比如:

圣上、本官、卑职

皇帝是一国之君,被尊称为圣上,至于这个皇帝的名字是什么,你不用讲,只要知道他是皇帝就行了。

人当了官,要说本官。

他的属下就自称卑职。

张处长、李乡长、王过磅

张处长、李乡长就是根据他们“处长”、“乡长”的定位而得出的称呼。

王过磅就是指这个人姓王,是个“过磅”的。

“羞耻文化”与“内疚文化”

人有两种感觉,一种叫羞耻感,另一种叫内疚感。

羞耻感和内疚感的定义

什么是羞耻感

羞耻感是指,当别人对你的自尊心造成严重伤害的时候,你所感受的那种感觉。

什么是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自己觉得做错了某件事情,因此对别人产生的一种负罪和责任感。

重羞耻轻内疚

1.羞耻感和内疚感的比较

羞耻感和内疚感,中国人更在乎羞耻感。

我们整个民族对羞耻感极度敏感,而对内疚感却并不敏感。

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羞耻轻内疚的民族。

2.看不起和对不起的比较

看不起和对不起,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比如,走路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应该说声“对不起”,那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如果是“看不起”,却能引起极大的愤怒。

【案例】

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项羽兵败乌江,当时他完全可以跑掉,因为小船都已经准备好了,只要摆渡过去,就可以上岸。

但他并没有跑,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用项羽当时的一段话讲,“藉(项羽的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而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意思是说项羽当年带江东父老,八千人渡江而西去打仗,打到现在居然只剩他一个回来。

即使他现在渡船回去,江东父老可怜他,还称他为王,但是他已经没有脸去见江东父老了。

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由此可见,中国人重羞耻,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案例】

李陵与苏武的故事

汉将李陵和苏武是同时代的两个人。

苏武是民族英雄,誓死不投降匈奴,最后被迫去放羊。

李陵因为最后投降了匈奴,中国人觉得特没面子,所以他不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李陵也成了千古罪人。

《李陵答苏武书》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是李陵投降以后,写给苏武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面,他讲到了他当时的处境和投降的背景。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裹万里之粮,率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胡强之域”,先帝给他五千个步兵到绝域去,带着走万里路所需之粮,率师步行,出天汉之外,入胡强之域。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时对阵的形势是以五千个步兵,对对方的十万大军,以疲乏之师对对方新调来的马队。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敌人的战旗抢了过来,连他的元帅都杀了。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

”打到最后只剩下不到一百个人,“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振臂一呼,所有的创病战士都起来了,再去拼杀。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退。

”正当匈奴军队想要撤退时,却出了叛徒。

“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他只剩几十个人了,最后一打,必然失败。

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子孙,打仗打到这种程度,我们这个民族至今没有原谅他,因为他的投降使我们觉得很没面子。

汉武帝最后将他家满门抄斩。

3.重羞耻的结果

重羞耻的结果有两个方面:

→小吃大,就好象孩子吃娘奶,天公地道,不会产生内疚。

→负本群体是可耻的,负外群体,则不可耻。

【案例】

中国的厕所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公共厕所不干净。

原因之一就是上公共厕所的人们,是一个杂体,而不是一个群体,人们没什么内疚可言,所以就不会有意识地去维护它的卫生。

同样,有些人对在公众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行为也不会感到内疚。

【自检】

请您阅读下面的案例并回答问题:

我有一天走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小伙子一边走一边踢一个可乐罐。

一会儿就踢到了我附近。

我在可乐罐前一站,看着他。

他非常惊诧地看着我。

然后我把可乐罐捡起来,走到垃圾桶旁边,我再看他,他满脸惊诧,等我把可乐罐扔进垃圾桶,他已经有点茫然了。

我不认识你,你凭什么管我?

通过这个小案例,您是否可以结合本讲的内容,分析一下“小伙子”身上所反映的羞耻文化和内疚文化。

结合实际可以感觉到有些人对自己的不合理的举动是否有内疚的意识。

参考答案2-1

在这个小案例中,“小伙子”的行为不正确,他不但没有把可乐罐扔到垃圾桶里,反而踢着玩,而且当“我”把可乐罐扔掉的时候,他反而觉得茫然,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什么不妥。

由此可见,这位“小伙子”欠缺的是内疚感。

而相比之下“我”既有社会的群体意识,又对“小伙子”的举动感到羞耻。

中国人的尊卑等级

为什么会重羞耻轻内疚的现象呢?

这要从我们中国人的尊卑等级的角度谈起。

1.尊卑等级的表现

→中国人以长者为尊。

嫂子虽然是平辈,但我们中国讲究“长嫂为母”,这就又拉开了级别。

→人当了官,就称之为长官。

长官的意见,称之为高见;长官写的字,称之为墨宝。

与此相对,长官的属下,自称卑职。

卑职的意见,称之为愚见;卑职写的字,称之为涂鸦。

→南方人称北方人为“北佬”,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南蛮子”,中国人称外国人为“洋鬼子”。

2.尊卑等级的影响

→产生尊卑等级之后,由于大家的不平等,很容易产生羞耻感,却很难产生内疚感。

→为尊、为上、为大者,有权去羞辱为卑、为下、为小者。

比如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丈夫要求妻子端茶倒水。

→在中国,判刑不是最可怕的,最怕的是游街示众。

→中国有这样的谚语: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好男不跟女斗;好人不去见官,觉得打官司很没有面子。

【自检】

您如何看待企业中“官大半级压死人”的情况?

参考答案2-2

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所导致的结果。

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序,等级分明,所以企业中级别上的差距,能导致其他各个方面的不同。

比如待遇、权限等等,这一方面有利于管理的规范,但也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所以在企业管理时要注意解决和调和这种矛盾。

两种文化的作用

1.羞耻文化的作用

一个民族连羞耻感都没有,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人们知耻才能近乎勇,因此它能产生被动的推力。

2.内疚文化的作用

内疚文化可以度己及人,顾全大局,它产生的是主动的推力。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都要去想,如果做了这件事情,对企业、对社会、对同事们会有怎样的影响。

如果是好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就去做;如果是负面的影响,就不做,否则就会感到内疚。

【本讲小结】

本讲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和血缘关系,并对中国的羞耻文化和内疚文化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做了比较简单的概括。

然后深度讲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泛饮食文化,对中西方的观念进行了比较,从而引出中国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接下来介绍了中国的血缘关系和泛血缘关系,阐述了中国不平等的观念,比较了中西方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国以群体至上,西方以个体至上。

最后通过羞耻感与内疚感的比较,认识了中国重羞耻轻内疚的传统及现状。

【心得体会】

第3讲传统文化(三)

【本讲重点】

中国人的情、理、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佛、道

中国人的情、理、法

情、理、法三者的关系

1.第一层次——情

人与人的相处会产生“情”。

情有很多种,父子之情,母女之情,母子之情,兄弟之情,姐妹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

但“情”多了就会泛滥。

2.第二层次——理

当情出现问题时,就需要讲个道理,但是讲道理时又出现了问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秀才见了兵,有理也说不清”。

3.第三层级——法

当道理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要在理上面再加一个“法”。

所以情理和法理,是两个概念。

一旦立了法,就不能讲情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关系。

天理

1.天理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最早产生的是情,然后升华为理,最后立为法,这个关系很清楚。

但中国人,在法上面又加了一个层级——天。

所以,我们讲情理,讲法理,还要讲天理。

这一下就乱了套。

2.中国的人情,有时甚于国法

天大,人情大过天。

五千年传统文化,对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系统形成了冲击。

所以我们的管理,要去掉这个“天”。

在企业管理的时候,讲人情,就尽情地讲情理;讲公司制度的时候,就要讲法理,大家在一个层面上,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会谈和沟通就会非常顺畅。

比如,我们跟员工谈话的时候,要界定一下,我们今天谈话的范畴是什么。

如果回顾公司的过去,展望公司的未来,大家坐在一起吃顿饭,这是在讲情理;如果进行年终工作总结,要考评,就是要讲法理。

所以在中国,为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做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管理感到如此的苍白和无力?

五千年传统文化,实际上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案例】

假如您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触犯了法律,公安局正在追捕他,但他跑到了您家,这时您会不会举报?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不能举报的,否则就不够朋友,不仗义。

应该为朋友两肋插刀,把他藏起来,等公安人员走了之后,再把他放走。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搞乱了情理、法理和天理的顺序。

而这种顺序的混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案例】

某公司的总经理,找一个部门经理谈话。

总经理对部门经理做了一个年终的评价。

评价说发现这位部门经理在近一年的工作里面,第一,没有完成公司KPI指标,第二,违反了公司的很多制度。

当讲到公司的制度时,他是在讲公司的法理,违反了公司的制度,没有完成公司的指标,工作没有尽到责任。

通常在中国的很多企业里面,这个部门经理就会跟总经理讲,他一年来如何努力工作,甚至连家庭都顾及不上。

他是在讲情理,因为情理大过天,天是凌驾于法的,要讲天理良心。

所以,我们在观念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自检】

请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您的企业是否出现过人情与制度相矛盾的情况?

2.您是如何处理的?

3.通过本讲的学习,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中国人的面子

传统文化,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在羞耻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注重面子。

→面子重于生命;

→面子是可吃的;

→面子有大有小;

→面子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中国人的面子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而且其作用力非常惊人。

中国人的人情

1.人情与面子的关系

→中国人讲面子还要讲人情,面子加人情,等于情面。

所以情面更为重要。

→人情往往比面子更加可靠,作用力也更大。

→女为悦己者容,讲的是面子。

→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人情。

→人情是可以储存的。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人情的银行,你要储存你的人情,将来从这个银行里可以提取。

比如在农村,有人结婚,大家都要随份子;很多企业的员工结婚,大家也要随份子,等到自己结婚的时候,这个份子又回来了。

2.中国人的人情法则

中国人的人情有三大法则。

有恩必报

人情不能欠得太多,但是你又不得不欠。

每一个人都会欠别人人情,要想秉承这个法则,你就要当心,别欠人太多了,否则你还不了;还要舍财,滴水之恩得涌泉相报;甚至要舍身,为朋友两肋插刀。

有仇必报

中华民族是永远没有办法被征服的。

我们有仇必报,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谈起科索沃导弹事件的时候,我们还是咬牙切齿。

冤冤相报何时了

中国人崇尚善良,非常宽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