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6878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写景文章的阅读.docx

写景文章的阅读

怎么样做写景的阅读短文?

写事文章,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表达某些观点看法,让更多的人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阅读写事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记事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2)一般的,叙事的顺序包括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阅读时要理清叙事的顺序;(3)抓住叙事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食物,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记叙“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2、理清文章记事的顺序。

一般地记事文章都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1顺叙。

2倒叙。

3插叙。

3、抓住文章的重点。

4、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阅读文章的类型

写人的文章:

抓住人物言行举止,体会人物个性品质

叙事的文章:

了解事件的梗概,说出自己的感受

写景的文章:

(自然景象、游记、生活环境)明确写作顺序,体会作者情感

二、写景文章阅读。

知识要点

1.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

2.明确描写的景物顺序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

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推移的顺序。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得转移来写。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包括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描写人类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和物体,如城镇街道、村庄住宅、学校工厂......

景物描写,就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么,应该怎样阅读这类文章呢?

1.要弄清写景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物,如风、雨、雷、雪等;一类是写人们私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

我们如果弄清了写景的类别,阅读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要明确描写的顺序。

阅读写景文章时,要分析它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一般来说,描写的对象是固定的,作者常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

(1)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移步换景,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依此出现不同的变化。

可以依据白天,黑夜或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的先后顺序来写,也有的按春、夏、秋、冬季节变换顺序来写。

(3)按空间顺序来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3.把握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二是移步换景的结构。

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描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或者是观察点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4.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类景物,尽管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是也各有许多差异。

只有对描写的景物了然于胸,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体会文章的感情。

5.体会文章的情感。

阅读写景文章,必须明确作者绝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认识感受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河的赞叹,感染读者。

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例1:

烟台的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

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

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

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

(倒映倒映),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

晚上,平静的海面(倒映倒影)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

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

1.给加点汉字加上正确的读音。

(1)锲而不舍()

(2)海浪与堤岸()

2.选择正确的词语,在下面画横线。

(1)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映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

(2)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倒影)着万家灯火。

3.“呢喃细语”是形容小声说话的声音,在文中具体指

4.夏天,烟台的海的特点是。

5.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烟台的海?

说说理由。

《烟台的海》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烟台海的无限的情与爱。

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海景图:

生动地描写了一年四季烟台的海的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文中字里行间虽未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

我们仿佛置身于烟台的海边,看到了大海的美丽景色,聆听到了海浪拍打岸边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烟台的海真大啊!

烟台的海真美啊!

烟台的海真壮观啊!

答案:

1.qièdī(解析:

本题考查易读错的字的字音。

这两个字都是容易读错的字,“锲”容易误读为“qì”,“堤”容易误读为“tí”,对于这样的词语要加强记忆。

2.倒影倒映(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倒影”是名词,指倒立的影子。

“倒映”是动词,指一个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

3.海浪拍打堤岸的声音。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呢喃细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浪拍打堤岸的声音。

4.水平如镜(平静)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信息点出现在第4段:

“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的想法回答即可。

例2:

北国丁香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

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

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

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印),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轮美奂。

②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一片片的。

那花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霞。

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以热情,以想象。

③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

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④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裁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花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⑤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句: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⑥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⑦丁香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绽放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中,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更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艰)韧、顽强,生机勃勃。

正因为如此,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

⑧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骄娇)娆。

⑨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

⑩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在正确的字上打“√”。

交相辉(映印)(裁栽)培(坚艰)韧(骄娇)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思恋——()挚爱——()

反义词:

短暂——()繁茂——()

3.从文中摘录历代文人墨客描写丁香的诗句。

(1)

(2)

4.把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全文,按要求在文中画出下列句子。

(1)用横线画出描写丁香花形状的句子;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丁香花颜色的句子;

(3)用虚线画出描写丁香花香气的句子。

6.“那花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霞。

”这句话中把丁香花比作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比喻写出了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市花的理由是什么?

《北国丁香》从颜色、花香、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哈尔滨的丁香花,语言优美,文笔流畅。

置身于其中,仿佛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

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坚韧、顽强,生机勃勃,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答案:

1.映栽坚娇(解析:

本题考查同音字和形近字的辨析。

“映”指照射,“印”指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所留下的形象,“辉映”指照耀,映射。

“裁”的形旁是“衣”,“栽”的形旁是“木”,形旁不同,意义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坚”指牢固、不动摇,“艰”指困难,“坚韧”指坚固有韧性。

“骄”指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娇”指美好可爱,“妖娆”指柔美妩媚。

2.思念珍爱长久枯萎(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反义词。

“思恋”的近义词有:

思念、想念、依恋。

“挚爱啊”的近义词有:

珍爱、酷爱。

“短暂”的反义词有:

长久、漫长、悠长。

“繁茂”的反义词有:

稀疏、枯萎。

3.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文中文人墨客描写丁香的诗句出现在第5、6段。

4.难道哈尔滨不是丁香永久的家园吗?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有以下步骤: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3.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5.形状:

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一片片的

颜色:

花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霞。

香气:

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丁香花的形状和颜色在第2段中,丁香花的香气出现在第3段中。

6.云和霞颜色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花”,比喻词是“如”,喻体是“云、霞”。

从上一题我们已经知道,这句话是描写丁香花的颜色。

7.丁香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绽放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中,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更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它聚小而成大器,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7段具体解释了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市花的理由。

例3:

茅盾的故乡------乌镇游记

  乌镇是茅盾的故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乌镇地处浙北,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行,镇内河网密布,港叉纵横,进得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站在镇口兴华桥上,放眼望去,眼中、心中便满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润润的,幽幽的,梦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顷刻间便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

乌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延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用两根石柱支撑着一间房子,像湘西吊脚楼,每间吊脚楼都面河开窗,不过,窗门没有玻璃,而是用一块木板代替着,再用棍子一撑便算开窗子,棍子收下,窗板顺势而落,窗便关上了。

镇民们把当日吃不完的鱼之类的活水产,用竹篓顺水放入水中,随用随取,别有一番情趣。

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

“……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

徜徉在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水乡特有的小桥。

这些古桥样式因地势不同而纷繁多姿,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轻巧,宛如一个古桥博物馆。

在众多古桥中,浮澜桥是现存最古老的,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518年和1780年又两次重建。

通济桥和仁济桥是最具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当地人称为“桥里桥”。

在古镇,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茶馆,在小茶馆坐定,看着那煮水铜罐咕噜咕噜地冒响儿,白练似的水线飞入茶壶,一会儿,一股暗香弥漫开来了。

门外是桥,窗外是河,一边品茶,一边凭栏闲眺古镇风光。

1.用“√”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时光隧道(suísuì)当日(dāngdàng)浙北(zhézhè)似的(sìshì)

2.作者在众多的桥中,描写了哪几座桥?

各有怎样的特点?

描写的桥:

各自的特点:

3.这是一篇游记,令作者印象深刻的都有什么?

至少列举出三项。

4.短文是按()顺序写的。

A.时间B.空间C.不同的景致

5.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进得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

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

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都围绕着“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这一文眼来写。

从第二自然段写乌镇,先概括地介绍了乌镇的地理位置。

从第三自然段起具体描写乌镇特有的景象,分别写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形态各异的小桥以及茶馆的独特景象。

总体来看,全文层次清晰,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

在描写作者浏览的过程中看到的景象时,多处使用过渡句,如“徜徉在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水乡特有的小桥”、“在众多古桥中,浮澜桥是现存最古老的”、“在古镇,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茶馆”,使段与段间衔接紧凑,过渡十分自然。

解答:

1.suìdàngzhèshì

2.浮澜桥:

最古老。

通济桥和仁济桥:

最具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被称为“桥里桥”。

3.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水乡特有的小桥,在茶馆里的所见。

4.C

5.这句话照应了短文的开头“乌镇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作者被乌镇古朴的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感染了。

易错分析:

第2题很容易写上“兴华桥”,但仔细阅读会发现,写“兴华桥”是为了过渡到写乌镇的小桥流水的景象,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写桥。

第4题,作者在描写顺序方面没有按时间来写,也没有鲜明的上下、左右的空间顺序,是按照游览的过程中看到的不同景致来写的。

在回答第5题时应该想到,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十分喜欢乌镇古朴、静谧、悠闲的江南气息。

3、通过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关键词、句。

考点要求

1.能够正确把握全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对重点内容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考点解密

例1.能够正确把握全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对重点内容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

“外公哭了!

外公哭了!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

“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

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

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

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

我问妈妈:

“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

我说:

“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

“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摘自《梅花魂》

阅读思考

1.文章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

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

你又从这些是中体会到了什么?

2.外祖父把他眷恋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请你读读文中画““的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的。

考点分析

1.第一题在阅读时要能正确把握全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需要我们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又是什么。

例如:

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

每件事写的是什么?

你又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2.第二题考查的是我们能够对重点内容,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对作者表达的情感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文中的关键词句,也就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在解释中一般包括内容、情感和表达效果三个角度。

在对重点内容,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时要注意结合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行思考。

例如:

文中画曲线的语句是怎样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的。

正确答案:

1.文章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一共写了五件事,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为“我”:

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因年龄大不能回国,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宋“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要点思考角度:

写的内容、表达方法及效果。

说法举例:

内容一:

作者饮用表达乡思、乡愁的诗句,自然而然地写出了外祖父借读这些诗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内容二:

在训斥“我”的语言描写中,在对污迹轻轻刮、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的动作描写中,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外祖父爱墨梅图。

在他心中梅花是祖国的象征,他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啊!

内容三:

写的是外祖父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直接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渴望回国返乡的情感。

内容死:

这部分内容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话,既有对“我”的希望和教诲,也是他内心情感的表白。

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领会、有骨气。

内容五:

泪眼蒙眬的神态描写,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的细致描写,生动传情地写出了梅花寄托的外祖父对祖国的爱,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情、不能回国的痛。

4、文学知识积累。

基础练习。

1.请写出下面诗句表现的时令或节日。

(1)春城何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2.连线题。

(1)请将作家笔名与他们的原名连起来。

巴金沈雁冰

茅盾周树人

老舍李尧棠

鲁迅舒庆春

(2)下面这些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有哪些主要事迹?

请连线。

岳飞七下西洋

戚继光虎门销烟

林则徐抗击金兵

郑和抗击倭寇

(3)请将下列作品与对应的文体用线连起来。

《静夜思》戏剧

《雷雨》小说

《孔乙己》散文

《春》诗歌

(4)我国古代典籍有许多的第一部,请连线。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禹贡》

第一部兵书《茶经》

第一部茶叶专著《春秋》

第一部地理书《孙子》

(5)请将下面的作品与作者连起来。

《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

《红与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