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75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0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

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

《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B)。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

《韶》乐是(B)。

A.“尽善矣,末尽美也”B.“尽美矣.又尽善也”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美矣,未尽善也”

4.“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

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

5.教材指出:

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B.今人

C.读者D.作者

7.教材认为:

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D)。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D)。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虚静”和“物化”

C.“仁政”和人性论

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

9.教材指出: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C)。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第二讲两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

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毛诗大序》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8.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

二、名词解释题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2.(《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

《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3.(《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教材的注释说: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题解"只是笼统地说:

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4.(《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5.(王充的)“疾虚妄”说

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

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

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

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

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

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

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B)。

A.“疾虚妄”说B.“发愤著书”说

C.“养气”说D.“讽谏”说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D.司马迁《报任安书》

4.教材指出:

《毛诗大序》认为:

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B)。

A.“怨而怒”B.“主文而谲谏”

C.“劝百而讽一”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A)。

A.《毛诗大序》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D.《史记•屈原列传》

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B)。

A.“讽谏”说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四科”具体指: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

八种文体具体指: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10类。

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

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0.教材认为:

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1.陆机在《文赋》中说: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教材认为:

“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

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

12。

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3.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

教材指出: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

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

16.教材指出: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教材认为:

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18.教材认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19.教材认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20.教材认为:

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

才、气、学、习的特点的。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22.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直寻”。

23.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24.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25.教材指出:

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

26.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

2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风力”,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

30.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三、单项选择题

1.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

C。

刘勰D.陆机

2.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D)。

A.钟嵘《诗品》B.刘勰《文心雕龙》

C,陆机《文赋》D.曹丕《典论•论文》

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

《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

C。

《诗品序》D.《文赋》

4,教材认为:

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

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5。

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C)。

A.曹丕和钟嵘B.陆机和刘勰

C.曹丕和陆机D.钟嵘和刘勰

6。

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A)。

A.陆机《文赋》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C,曹丕《典论•论文》D.钟嵘《诗品序》

7。

教材认为:

《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A.进行艺术构思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D.驰骋艺术想象

8.陆机《文赋》说:

“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这里的“会意”是指(A)。

A.具体构思B.文章立意

C,领会文章主题D.汇合多重镜像

9.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

教材指出: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