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8814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翻译二教案.docx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翻译二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翻译二教案

教学要点:

掌握文言文的五种句式的翻译要领

教学重点:

倒装句式的翻译

教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文言文五种句式的基本知识。

(一)判断句。

1、用“者、也”来判断。

有“…者,…也”“…也”“…者也”等形式。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1、“为”“为……所”表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用于动词前指代“我”。

“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又如现代汉语中“见谅”也为此用法。

3、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来表被动。

如: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4、意念上的被动句。

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前置。

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

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奚以知其然也?

2、定语后置

“之”和“者”是常见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于”和“以”是常见标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于”常被省略。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省主语)

“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谓语)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省宾语)

2、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要补出。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五)常见固定结构。

“……孰与……”、“……何如……”(译为“…与…相比,谁…”)

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得无”(译为“该不会……”)

如: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蒲松龄)

“无乃……与”(译为“恐怕……吧”)

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为”(译为“为什么要……呢”)

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奚以…为”(表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谓”(译为“说的就是……”)

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以为”、“以……为”(常译为“以为”、“认为”、“把…当…”、“用…作…”等)

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唯……是”(强调句式,“是”无意,起提宾作用;“唯”表强调)

如:

唯才是举

“如……何”、“奈……何”、“若……何”(三个词同义,意思是“把……怎么样”)

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二、课堂练习。

第一组:

知识要点:

被动

【材料1】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

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

上。

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

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

见贝勒,挺立不屈。

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

俄而,应元死。

(《阎典史传》)(09苏锡常镇四市调研)

译文:

(阎应元)左冲右突(进行了)八次巷战,抵挡他们的(清军)被杀死上千人。

【材料2】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09湖北)

译文: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材料3】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

奔走流离,老而无子。

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

噫,可痛也!

”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09南通二模)

译文:

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

第二组:

知识要点:

倒装

【材料1】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

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

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09四川)

译文:

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

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材料2】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08天津)

译文:

这样有什么困难呢?

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材料3】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

“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

”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

“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

“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

“沈先生有牍乎?

”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

”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

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09上海)

译文: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材料4】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日: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

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

让汉日: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日:

“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08江苏)

译文: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第三组:

知识要点:

省略

【材料1】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

“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

“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

“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鲁君曰:

“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

“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管子·小匡》)(09天津)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柙(xiá,木笼)

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第四组:

知识要点:

固定结构

【材料1】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问:

“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延寿举手舆中曰: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归舍,召见门卒。

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汉书·韩延寿传》)(08北京)

译文:

(我)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对教化有损害吧

【材料2】(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

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询曰:

“卿今为吾行也。

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

愉怒,将诛文。

诸将谏曰:

“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

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恂不应,遂斩之。

遣其副归告峻曰:

“军师无礼,已戮之矣。

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

诸将皆贺,因曰:

“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

”怕曰:

“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

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

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

”诸将皆曰:

“非所及也。

”(《后汉书·邓寇列传》(06天津)

译文:

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三、巩固练习。

二轮复习文言文

(一)课堂训练。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专项复习诗歌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诗歌“景象”中“情景”关系的辨析

教学方法:

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有针对性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要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环境特征,了解作者经历。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

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2.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

寒冷、寂静(或:

冷峭)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3.知识补充: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1.鉴赏要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题思路:

此类诗歌“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手段。

鉴赏时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典型题例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宁夏)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问: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

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3.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09天津)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问: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4分)

【参考答案】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08广东)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安徽)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说明:

常见的物象含义见讲义后附录中,或者见“优案”第126页。

 

第二课时

(三)鉴赏诗歌的景象描写

1.鉴赏要点:

古典诗歌,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基本思路:

以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步骤一、描摹诗歌图景;

步骤二、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步骤三、剖析作者思想。

2.典型题例

(1)“景象”和“意境”的概括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参考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例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全一)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

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4分)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景”“情”关系分析

【例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09重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西)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3.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9宁夏)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

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09福建)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分)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9湖北)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

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