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2977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5篇)-写写帮文库

第一篇: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解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

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

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

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4.释题:

在山上行走。

5.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习,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

请自由练习!

(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

(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

该怎样划分节奏?

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

(深秋季节,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

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

(板书:

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

(板书:

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

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

(板书:

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

“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解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

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读古诗,体会情感。

小组比赛读一读。

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第二篇:

山行教学设计

课题:

山行课型:

主读课

上课日期:

2021年9月25日

姓名:

刘勇

单位:

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3山行(1课时)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

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

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抒发的感情。

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设计理念:

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

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生共同看屏幕朗读,然后共同书写全诗)

二、整体感知、自主互助:

1.划分节奏,朗读诗歌3遍: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①山行:

在山中行走斜:

这里读xiá寒山:

深秋时的山坐:

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②杜牧:

(803-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③近体诗:

近体诗知识:

《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题;(P26)绝句知识:

《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

第1题。

(P27)

韵脚知识:

《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二)尝试运用:

试着将《山行》中平仄标出来,并找出押韵的字即韵脚。

(P27)

再读全诗,基本成诵。

三、感悟画意诗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

有远景有近景,有动画有静美,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鉴赏诗歌中的词语妙用: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处”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景语即情语。

情由景生,境由心生。

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四、朗诵、默写全诗。

五、比较鉴赏《渔家傲》《苏幕遮》与《山行》的情调有什么不同:

1.《渔家傲》《苏幕遮》师范读1遍,生齐读2遍。

2.体裁:

词。

词牌名、题目。

自学积累《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有关词的知识。

(P35)

3.解决“拦路虎”:

塞sài下千嶂zhànɡ里燕yān然未勒lâ羌qiānɡ管苏幕遮zhē黯àn乡魂追旅思sì相思sī泪4.生齐读课文1遍,然后抄写1遍,再读自己抄写的1遍。

5.走进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曾戍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抱负远大。

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有《岳阳楼记》等名篇传颂于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该篇千古传诵的名句。

著有《范文正公集》。

6.感悟鉴赏词的情调:

两首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自学、讨论后明确:

《渔家傲》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奇异图,表达了思乡的悲壮情怀和戍边的豪迈气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足以体现,属于“悲壮”的情调。

《苏幕遮》描绘了一幅绚丽高远的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寥廓肃杀的意境,抒发了旅思的悲凉心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来,属于“悲凉”的情调。

而《山行》表现的是“热爱、赞美、积极”的情调。

六、达标练习:

1.词句品味·积累:

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花地;天接水(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好梦留人;酒入愁肠;相思泪。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9题。

(P27-28)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富有兴趣,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课上的反复读写是加强诗词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形成语感,感悟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妙。

了解作家生平和生活历程是把握作品主旨的必要手段,通过描绘的景物画面形成意境,进而抒发情怀,让学生体会“情由景生,境由心生”的道理。

关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学习中学生还感到生疏,平仄、押韵、对仗、韵脚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来掌握好。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首先熟练背诵每一首诗词,对学生的感染力欠缺,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记取的教训。

第三篇:

教学设计《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本班学生均系农村孩子,平时对古诗的阅读量较小,古诗方面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匮乏。

全班49人中,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古诗意义的理解存有很大的难度,体会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难上加难。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为什么?

(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解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

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

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

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

浓厚,浓郁;生:

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

因为。

爱:

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

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

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

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

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有何感想?

4、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山行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第四篇: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案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李敬寒【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

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

看到了那些景物?

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

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

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

三、四行:

(1)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

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

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

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

(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

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

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

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

《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篇二: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

远上寒山石静斜,

白云身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教材分析:

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

虽已百花

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的大意是:

在石径蜿蜒、白

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

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

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

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在一年级时接触过古诗,对古诗的朗读、领悟有了

初步的基础。

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山行》时,

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的能力,达到熟读成诵,感悟诗歌的韵

味和意境的美好。

课型:

精读古诗

教学准备:

录音和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目标:

1、会认这首诗中的“径、斜、枫、于”等几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识记生

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教师抽查读学生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

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

2、杜牧:

我国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3、解诗题。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4、山行:

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示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

哪些景物映入了你

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

远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

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6、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

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

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

?

(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