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353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docx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文导读及练习

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抒情诗的相关知识,了解昌耀生平经历及《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创作背景。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理清诗歌写作思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5.把握诗中的审美意象,鉴赏词的意境,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三.知识点贯通

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作者: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

湖南桃源人。

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

1950年参军,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

1957年定为右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

》《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

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壮美。

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2.抒情诗

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知识点二写作背景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于1962年。

这个时间的昌耀,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虽然诗人一直处于满怀冤屈、艰难存世的状态中,然而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依然呈现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着生命的坚毅与坚韧。

“峨日朵”雪峰的所在地,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乡,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百姓对“峨堡”的发音。

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

青海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峨日朵雪峰的西南方向。

这首诗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

知识点三基础知识

1.字音

前额(é)石砾(lì)棕(zōng)色嚣(xiāo)鸣铆(mǎo)钉揳(xiē)入

罅(xià)隙锈蚀(shí)赐予(yǔ)

2.释义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揳入:

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

文中指用力插入。

罅隙:

缝隙。

锈蚀:

(金属)因生锈而腐蚀。

知识点四内容解读

1.内容鉴赏:

诗题交待了作者所处的位置。

起句非常凝练: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

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暗含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

“小心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

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

但西沉之势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

山海的幽杳又似有黑洞般无穷的引力。

石砾不时的滑坡,深渊兴起一派有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嚣鸣。

诗人猛然惊觉,本能的将“指关节铆钉一样的楔入巨石的罅隙”。

这句极为生动形象。

千层底被撕裂的细节,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

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

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

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

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全诗遣词精工,语句凝练传神,结构精妙。

收尾含蓄,意蕴隽永。

2.意象:

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

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

“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知识点五 课文主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知识点六 写作特点

1.视听合一: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

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2.特写镜头的运用: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

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3.强烈的对比:

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

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知识点七 拓展阅读

良宵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忍受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1962

慈航

昌耀

花园里面的花喜鹊

花园外面的孔雀

——本土情歌

于是,她惭然一笑,

从花径召回巡守的家犬,

将红绢拉过肩头,

向这不速之客暗示:

——那么,

把我的跌辔送给你呢

好不好?

把我的马驹送给你呢

好不好?

把我的帐幕送给你呢

好不好?

把我的香草送给你呢

好不好?

美呵,——

黄昏里放射的银耳环,

人类良知的最古老的战利品!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

爱的繁衍与生殖

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

更勇武百倍!

四.课堂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古诗中有“_______________”,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_______________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而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

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

看来花虽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_______________。

(),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

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

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本应_______________的,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杜鹃花中杜鹃啼花枝招展附会甘拜下风

B.杜鹃枝上月三更花枝招展附和自惭形秽

C.杜鹃花中杜鹃啼姹紫嫣红附和甘拜下风

D.杜鹃枝上月三更姹紫嫣红附会自惭形秽

【答案】D

【解析】本段强调的是杜鹃鸟夜啼,所以“杜鹃枝上月三更”更合适。

花枝招展: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不用于花本身。

姹紫嫣红:

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和下文各色杜鹃花相应,选用“姹紫嫣红”。

附会,指把不相联系的事物说成有联系。

附和,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

大多用于贬义。

结合“花虽谢而鸟未亡”“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等分析可知,选用“附会”。

自惭形秽: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甘拜下风:

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

结合“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自惭形秽”。

故选D。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B.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C.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

D.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从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

【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缺少“正是”的宾语;“便”表示的逻辑关系不能与前文相应。

C项,“便”表示的逻辑关系不能与前文相应;“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不合逻辑。

D项,“我从浅水湾头”,表来源的“从”改成表处所的“在”,才能与后文建立顺畅的逻辑关系;“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不合逻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鹃这种鸟从情感上说,还是非常可怜的

B.杜鹃这种鸟从认知上说,是很与众不同的

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

D.杜鹃这种鸟在生存学上,是很懂得借力的

【答案】C

【解析】A项,强调杜鹃鸟的可怜;B项,主要讲杜鹃鸟认知的与众不同;D项,主要讲杜鹃鸟懂得借力等。

综合分析,C项更合适。

4.将下面的句子化成三个单句。

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答案】昌耀的《河床》采用了辐射性的构思。

它采用了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

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解析】长句变单句(短句),要求先明确这个长句子的主干内容“《河床》……塑造……形象”,再将状语部分“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拆成两个短句。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C.惊异于/薄壁那边

D.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答案】D

【解析】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二)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

/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

/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

/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

/就这么颤动。

/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

/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

/不知道什么叫复活。

/新的城市是昂奋的。

/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

/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

/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

/——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

/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

/——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

/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

/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答案】A

【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

(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诗眼:

“颤动”。

原因:

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解析】此题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全诗,找到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词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游子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沈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1)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

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青色的蔷薇”。

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处境如此艰险,自然顾不得家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C.本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

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

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D.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

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

这些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

【答案】B8194;

【解析】B项,第三节并没有否定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愁上加愁。

(2)诗人在第二节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①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②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③游子对家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

【解析】诗人吟唱蜘蛛等各有其家,实际指自己的家园正在荒芜,从而巧妙回答上文设问,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

通过对比,表现出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

家园的荒芜,与自身处于“鲸鱼海蟒间”的险境相呼应,表达了游子对家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