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3627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1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 1.docx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1

专题1走进化学殿堂

单元1化学使生活美好

【学习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3.初步引入化学用语,分散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用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看课本→讨论认识→初识化学用语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化学。

这是初中新增的最后一门课,它跟物理一样属于实验学科,学物理的好多方法,如观察、实验、思维方式都可以用在化学的学习上。

那么什么是化学?

化学又在哪里?

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物理的学习角度来猜想化学的学习。

看课本,讨论认识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图1-2,教师讲述。

讨论认识:

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看课本图1-3、图1-4,解释生活现象。

在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化学。

认识化学的意义。

看课本图1-5、图1-6,讨论认识。

化学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化学元素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小结

⑴讨论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⑵要彻底理解上述看过的图片的意义,需要运用许多化学知识,后面的课我们将展开学习。

认识到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将进一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步认识化学用语

化学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应从现在开始进入化学意境。

以后说到物质,除了会说名称,还要会写化学式,大家有没有信心尝试一下?

⑴出示碱式碳酸铜,学生近距离观察颜色、状态;

⑵加热碱式碳酸铜:

①文字表达式。

②各物质化学式。

③观察到的现象。

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⑴颜色:

绿色;

状态:

固体。

⑵①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②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氧化铜→CuO

水→H2O

二氧化碳→CO2

对化学用语宜从初始课就切入,让学生一开始就适应化学学习环境。

这里涉及的4种物质的化学式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的,应留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忆。

教学反思:

 

单元2如何学习化学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4.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5.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6.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教学重点】

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举例讨论→演示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看图1-7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变化及现象。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质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像面包发霉变质、冰雪融化、木柴燃烧变成木炭、葡萄酿酒等,都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变化。

看图片及多媒体,认识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让学生分类认识这4种变化,分析出冰雪融化与其他3种变化的区别:

冰雪、水是同一种物质,其它3种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听课当中看课本的习惯。

举例讨论

冰融化成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

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冰融化成水,固态铁熔化成液态铁等。

另三种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像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特点是:

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有新物质生成。

理解冰是固态水,冰融化成的水是液态水,变化前后都是水,仅是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理解面包发霉变质等3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科学的概念。

演示实验

做课本第8页“请你尝试”的实验2(教师演示):

压碎、分解碱式碳酸铜。

(1)将碱式碳酸铜放在滤纸上,轻轻压碎。

现象:

仍然是绿色固体。

问:

这是什么变化?

(2)加热分解,介绍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现象:

用一个烧杯接住生成的水;试管中的物质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把一个涂过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试管口,一会儿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

 

观察

(1)后答:

物理变化。

填表

实验

内容

变化前

现象

变化后现象

压碎碱式碳酸铜

绿色固体

绿色固体

加热碱式碳酸铜

绿色固体

有水珠产生、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产生一种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意识到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的重要性。

 

归纳

引导看碱式碳酸铜压碎前、压碎后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多是物质外形或状态的变化,如扩散、蒸发、冷凝、熔化、粉碎、挥发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加热碱式碳酸铜,它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在物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如压碎碱式碳酸铜。

化学变化:

在物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加热碱式碳酸铜。

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能力。

比较两种变化的异同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培养学生画表及时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变化是什么变化?

(1)水沸腾

(2)锯断木材(3)冰融化(4)铁生锈(5)木炭燃烧(6)食物腐败

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来判断两种变化。

及时强化训练。

讲述化学文字表达式示例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并介绍反应物、生成物概念,箭头符号、加号的含义

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初步了解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小结

物质变化及其特征,详见板书。

专题2空气和水

单元1多组分的空气

【学习目标】

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纯净物、混合物,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P22-P26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3,分三步完成:

A.达成目标1并巩固B.达成目标2并巩固C.达成目标3并巩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交流→达成目标1

[引言]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

那你知道什么是物质?

你知道多少种物质呢?

到十九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第二专题将带领我们走进神奇的物质世界,并且从看得见的物质世界步入肉眼看不见的物质世界,即用化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物质。

引导学生看P22图2-1和相应文字,

[讲解]图中这些用品、用具,平时我们都说是“物质”,其实都属于物体或物品。

有的物体由一种物质组成,如铝锅、铝片、易拉罐是不同的物体,但都是由铝这种物质组成的;大多数物体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钢笔,由金属、塑料、橡胶等物质组成。

化学上就是要研究像铝、塑料等物质的组成或结构、性质和用途。

组织讨论填充P23的表格“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看P25图2-4和相应文字,认识形形色色的物质。

思考

 

看P22图2-1和相应文字

 

组织讨论填充P23的表格“联系实际”。

学生看P25图2-4和相应文字,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引发兴趣

理解“物质”的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B.教师提示→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2→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图2-4中你认为是纯净物的是哪些?

不是纯净物的是哪些?

指导学生看P23图2-2和相应文字,教师演示实验“配制食盐水溶液”,

认识物质的分类。

 

[课堂练习]P27“实践应用”。

指导阅读P24“拓宽视野”。

思考、判断、回答:

看P23图2-2和相应文字,认识物质根据组成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再次判断图2-4中物质

完成P23“交流与讨论”。

课堂练习:

P27“实践应用”,自读P24“拓宽视野”。

检查学生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理解。

指导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会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情况。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纯净物的理解。

C.教师提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巩固练习

[讲解]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了物质种类、性质和用途的多样性。

不同种类的物质,性质是不同的;物质组成的不同,性质的差异,使物质的用途也不同。

引导学生看P26图2-6和相应文字

完成“交流讨论”;看P25图2-5和相应文字,指导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P27“实践应用”2。

学生看P26图2-6和相应文字,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看P25图2-5和相应文字,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P27“实践应用”2

初步了解组成、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掌握闻气味的方法。

 

巩固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D.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出示课堂尝试练习。

 

布置课外作业:

预习单元2。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小结课堂得失。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

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总结自己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落实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学习目标】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2.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简单分类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学生研读,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课本P28-P32涉及的器材和药品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看书、实验并提问→教师分析讲解→尝试练习→学生自我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至3,分三步完成:

A.达成目标1和2B.达成目标3C.巩固目标1、2、3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看书→学生讨论→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引入]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在几千年的古代,中外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

我国早在战国末年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

这是朴素的五元素说,为元素概念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板书]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请阅读课本P28,总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讲解]研究表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

吸入的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同学们熟悉的碳铵、尿素、硝铵之所以称为氮肥,是因为它们都含氮元素……

思考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问题动手看书P28-P29,

讨论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激疑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及能力,建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B.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和2

元素是什么呢?

请看课本P29表2-1

引导归纳:

[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为了确认组成物质的元素,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请同学们完成[实验探究]:

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

指导学生完成P29实验,总结结论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请看P145附录5,P153元素周期表,表中有几种颜色?

根据颜色可以把元素分为几类?

指导学生归纳:

[板书]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

元素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板书]3.元素符号

指导学生看课本P30表2-2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课本P31-P32完成“交流讨论”1和2,

指导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板书]二、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看课本P29表2-1,并交流总结:

由表中可得出: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可能会不同。

不论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都是氧元素的原子;水、酒精、

淀粉中含有的氢原子都是氢元素的原子,可见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

 

完成[实验探究]:

纸、火柴梗、枯树叶的组成元素,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金属元素(金字旁)

元非金属元素(石旁、气字头、三点水)

素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看课本P30表2-2

总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某种元素(宏观意义)

②表示某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注:

对于a金属;b稀有气体;c碳、硫、磷、硅等三类的元素符号则还有③表示某物质(宏观意义)

 

学生看课本P31-P32,完成“交流讨论”1和2

 

通过认真分析表中信息,找出规律,学会归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

学会归纳,找出规律,促进学生理解学习。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即背课本P30表2-2中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

掌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

 

学会根据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达成目标3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等)

[板书]三、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指导学生看课本P32及图2-9,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1.地壳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

O、Si、Al、Fe、Ca

2.海洋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

O、H、Cl、Na

3.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

O、C、H、N、Ca

 

知道理解: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会区分方法

 

讨论

 

学生看课本P32及图2-9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记住几个“最”。

自读“拓宽视野”

 

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方法,

认识自然界中各元素的含量,

记住几个化学元素之“最”,

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C.学生小结课堂收获→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

 

出示尝试练习

 

布置课外作业:

课本P33“实践应用”1、2、3、4、5。

学生各抒己见,自己课堂小结

做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学生练习,教师评价。

学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多观察帮助学生。

总结自己的得失,心中有数,便于及时矫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学后记

 

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4.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6.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7.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运动、分子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用具】硫酸铜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注射器玻璃棒烧杯滤纸条红墨水量筒胶头滴管

【第1课时】

【教学流程】创设学习情景→前提测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与表达→思维训练→学生课堂小结。

达成学习目标1.2.3,分三步完成:

A.情景导入B.教师引导,进行探究,达成目标1.2.3C.巩固目标1.2.3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A.教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学生看书讨论→做前提测评练习题

[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室里喷洒香水

[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引入课题]

[板书]

单元3构成物质的微粒

 

展示学习目标

布置做前提测评练习题

 

 

1.思考问题

 

2.阅读教学目标

 

3.做前提测评练习题

激发兴趣

学生置身于特定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知道学习要求,有的放矢

 

B.教师提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得出结论→达成目标1.2.3。

[设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五彩缤纷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

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活动与探究:

物质的微粒性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板书]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讲解〕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人们已经发现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等;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铁、金刚石等;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食盐、硝酸钾等;

看课本第35页图2-11第一图,说明:

分子、原子等是真实存在的。

 

[设问]: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基本性质?

 

活动与探究: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板书]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讨论、猜想

 

学生动手看书P34-P35

探究实验1: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硫酸铜晶体;

(2)将硫酸铜晶体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3)将碾碎的硫酸铜晶体溶于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4)将(3)所得溶液加水稀释后,观察稀释后溶液的颜色。

猜想思考、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硫酸铜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看课本第35页图2-11第一图

 

看课本第38页图2-13

 

阅读课本第38页倒数第二段得出结论:

分子、原子、离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

 

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

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埋下线索。

 

强化观察分析能力,为局部探究。

 

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初步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的观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提出问题〕分子、原子、离子能用肉眼看见吗?

说明它们的大小是怎样的?

推测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示]看课本第35页图2-11

 

〔提出问题〕蓝墨水滴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能闻到浓郁的花香?

推测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指导实验

〔引导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能提出假设吗?

这说明什么?

 

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2.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着。

〔引导思考〕既然分子等微粒在不停的运动着,它有没有快慢呢?

如果有,它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推测三:

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板书〕3.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体现分子运动及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的实例吗?

泡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提出问题〕一杯水中放入一大块方糖,这杯水的体积会怎样?

假设猜想、讨论

探究实验2:

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分为两个大组)

一组:

在小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小烧杯B中加入2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

二组:

在滤纸条上分别滴三滴酚酞试液,把该滤纸条放入试管,再在试管口放上滴有浓氨水的棉花,过一会,观察有什么现象。

思考问题,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分子等微粒是不停的运动着的。

假设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3: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2/3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然后同时用胶头滴管将红墨水滴入两杯水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

 

思考回答

 

回答

 

思考、讨论、猜想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

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掌握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

 

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引导思考〕:

将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搅拌后,硫酸铜晶体就看不见了,硫酸铜晶体是不是消失了?

为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水是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那么,当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分子时,分子之间是否会有空隙呢?

推测四:

构成物质的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指导实验

〔讲解〕事实上,很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除了有大小不同之外,分子间还有一定的空隙,这样,小的分子就穿插在另一种较大的分子之间的空隙里了,所以表现为两种互不反应的物质混合在一起体积减小了。

〔板书〕4分子等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引导思考〕不同状态的物质的分子间的空隙是否一样大呢?

分子间的空隙可不可以改变呢?

指导学生探究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4:

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

用量筒分别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