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4066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docx

中学数学之经典案例

数学课型模板

在义务教育各个学段中,关于数学部分,《新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

综合来看,可以把数学课程模板分成两类,代数和几何。

1、代数课程模板(等差数列(第一节))

导入

师:

零花钱是大家都很喜欢的,老师每个月上交工资,然后也会收到零花钱。

我们都希望零花钱越多越好,但往往不禁花。

所以我每个月都会统计自己月初收到的零花钱和月末余下的零花钱。

(ppt展示表格如下)

月份

1

2

3

4

5

6

7

收入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剩余

35

30

25

20

15

10

5

思考1:

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信息?

(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来吸引大家参与教学的兴趣,让同学们自由谈论)

师:

大家可以看到,老师的生活多不容易啊,零花钱还不如同学们的多。

那么现在同学们能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上述数列的特征吗?

生:

第一排月份和第二排收入是依次变大的数据,第三排剩余是依次变小的数据。

而且每一排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常数(描述1)。

师:

反例:

1,3,5,6,12,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么?

生1:

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差不是一个常数。

生2: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描述2)。

师:

反例:

1,3,4,5,6,7,这样的数列特征和上述数列一样么?

生1:

不一样,从第二项起往后和上述一样,但第一项第二项之间不符合规律。

生2: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描述3)

(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通过反例的说明,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这三组数列的共同特征:

1、前后项为同一常数,2、从第二项起)

新授

师:

用数学符号语言:

生3:

-

=d

师:

等价么?

生4:

应加上(d是常数)n≥2,n∈N*

(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注意文字描述与符号描述的严谨性)

师:

对式子进行变形可得:

=

+d(d是常数)n≥2,n∈N*,如果我们能跳出d的思维定势,能得到很多的公式变形。

(为今后更好的研究其特征,埋下伏笔)

师:

这样的数列在你日常生活中存在?

生1:

1,3,7,7,9,11,···d=1

生2:

10,15,20,25,30,35,40,···d=5

(让学生举例,加深对数列的感性认识)

师:

满足这样特征的数列很多,所以我们有必要为这样的数列取一个名字?

生:

等差数列

(让学生给出数学的定义,并有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

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等加数列”等的说法,教师可进行比较,差有利于加一加进行消项等)

定义: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d为公差。

为数列的首项。

,···

···(n≥2,,n∈N*)

(对定义进行分析,强调:

1、同一常数,2、从第二项起。

同时在学生的举例中改动几个数,问学生破坏定义的什么要求,注意对数列概念的严谨性分析。

师:

回到表格中抽象出的3个数列,分别说明他们的公差。

d=1d=10d=-5

(引导学生发现公差d对数列的影响,当d>0时数列是递增,当d<0时数列是递减,当d=0时数列是常数列。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师:

见上表,请7号的同学回答a7,请8号的同学求a8,请42号的同学求a42···

师:

若能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就能较好的解决;

(再提出问题,引导问题进一步发展,发现求通项的必要性)

生:

我们把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

若一个数列

,···,an,···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是d,那么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方法1.n=2

n=3

n=4

·····

当n=1时,也成立。

(归纳、猜想。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方法2。

用叠加得

,当n=1时,也成立。

整理得:

n∈N*

(回过来再说明等差的优点,体现用等差概念的优势,化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体现“数学之美”;并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进行“再创造”)可推出

,n、m∈N*

师:

1、对通项公式进行分析;通项公式中含有a1,d,n,an四个量,其中a1和d是基本量,当a1和d确定后,通项公式便随之确定.从已知和未知的角度看,若已知其中任意三个量的值,即可利用方程的思想求出第四个量的值(即知三求一)

2、

,n、m∈N*

挖掘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可表示为an=dn+c(其中c=a1-d,n属于N*)的形式,n的系数即为公差.当d≠0时,an是定义在自然数集上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一次函数y=dx+c(x属于R)的图象上的一群孤立的点.(画图略)

(在数列的通项公式中,每取一个n,都有唯一一个an与之对应,让学生联系映射的思想,挖掘数列的函数特征)

巩固:

师:

回到表格中抽象出的4个数列,分别说明他们的通项公式。

=1+(n-1)=n

=150+(n-1)*10

=35+(n-1)*(-5)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对生活中常见的一类数据,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并总结等差数列的概念求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定义是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依据之一,通项公式是通项an与项数n的关系的一种解析表示,它从函数和方程两个角度为我们求解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给等差数列下定义及自行探求通项公式,使我们领略了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在探索、发现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作业:

等差数列有很多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去后对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研究?

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数据进行一次探索?

(研究性作业)

说明:

导入和新授之间只要过度自然即可,导入环节不超过1-2分钟。

上述详案,标注括号的部分在试讲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不完全说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凸显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说出“教学过程。

板书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写出,布置作业环节要体现开放性。

2、几何课程模板(圆柱的认识)

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咱们简单的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教师里面有哪些东西是正方体长方体,他们有哪些方面的性质?

生:

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比如教师里面立着的空调就是一个长方体。

师:

回答的很好,学习几何是很有意思的,它常常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再看一下老师手里的杯子,大家来描述一下,它是什么形状?

生:

圆圆的,像个圆筒一样。

师:

回答的很好,现在请大家想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也是这种样子的形状?

生1:

超市里面的灌装可乐。

生2:

教室里面日光灯灯管。

师:

很好,你们很善于观察生活。

刚刚大家列举的物体,圆筒一样的形状,我们称之为圆柱。

新授

请大家拿出学具,圆柱体模型,观察并想一想圆柱有哪些特征?

生1:

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

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

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

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

(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

为什么?

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

高有多少条?

师:

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

(板书)

师: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

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

(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生1:

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

大家的感觉没错。

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组1:

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

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展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开的?

(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

板书:

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

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

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

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

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

大家把展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

(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

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

现在给大家分小组,每小组发两张白纸,大家自己尝试一下做一个白纸。

并测量出自己制作的圆柱的各个数据。

组1:

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

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

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

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小结;

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

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

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练习

大家在课堂上面表现的很好,对圆柱模型的研究也很深入,请大家课后在生活中寻找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并对他的高和底面进行测量,想一想,如果想知道圆柱的面积,可以怎么算。

说明:

几何课程可以尽量使用模型并结合到实际生活,使课程的设计更有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