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364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docx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

 

机械类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

教学大纲

 

机械类《机械设计》系列课程包括:

1、《机械设计A1》

2、《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

3、《机械设计A2》

4、《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

5、《机械设计实验》

 

《机械设计A1》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A1

[学时]:

50学时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适用专业]:

机械类本科各专业

[开课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教材]:

《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机械设计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结构、运动、动力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和素质方面,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能力的作用。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基本内容: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5学时

基本内容:

机械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的组成及机构运动简图;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事项;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及机构结构的合理设计;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基本内容: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基本内容: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

第五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基本内容:

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多杆机构。

第六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基本内容: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推杆的运动规律;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凸轮机构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七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1学时

基本内容:

齿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齿廓啮合定律;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点;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圆锥齿轮传动。

第八章齿轮系及其设计…………………………………………………4学时

基本内容:

齿轮系及其分类;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周转轮系的传动比;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轮系的功用。

第九章其他常用机构……………………………………………………2学时

基本内容:

棘轮机构;槽轮机构;擒纵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非圆齿轮机构;螺旋机构;万向铰链机构;组合机构;含有某些特殊元器件的机构。

第十章机械的平衡…………………………………………………………2学时

基本内容:

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平面机构的平衡。

第十一章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4学时

基本内容:

摩擦现象及其应用;移动副中的摩擦分析;转动副的摩擦分析;摩擦在机械中的应用;机械的效率。

第十二章机构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基本内容:

机械的运动方程式;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稳定运转壮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第十三章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课程设计中讲述)………………0学时

基本内容:

概述;机械工作原理的拟定;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机构的选型和变异;机构的组合;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拟定;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举例。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A1》课程教学的总体基本要求是:

了解,掌握机器和机构的功能原理及功能结构;掌握典型常用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性能,应用特征及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具有初步拟定机械系统,特别是执行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绪论

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运动副及其分类;理解常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掌握基本杆组的构成及应用意义,能正确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明确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正确理解速度瞬心的概念,掌握用速度瞬心法对平面机构进行速度分析;能用解析法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了解机构中作用的各种力及机构力分析的方法;理解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能用解析法对Ⅱ级机构进行力分析。

5、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优缺点;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演化和应用;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掌握图解法、解析法、实验法或图谱法设计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设计方法设计四杆机构。

6、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形式、特点、应用;对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自锁有明确的概念;能确定盘形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掌握用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廓线的方法。

7、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掌握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深入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定传动比、可分性、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标准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展成原理和根切、最小齿数、变位齿轮传动概念。

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掌握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

了解标准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及其几何尺寸计算方法;对蜗杆传动的特点有所了解。

8、轮系及其设计

了解轮系的类型和应用;掌握定轴、周转和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9、其它常用机构

掌握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和螺旋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其应用。

10、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

正确理解当量摩擦系数、摩擦圆的概念;掌握运动副中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正确掌握机械效率计算方法。

11、机械的平衡

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平衡原理。

12、机器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了解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了解机械真实运动规律求解的意义及其基本思路。

了解机械系统的功能关系和速率波动的原因,掌握周期性速率波动的调节方法与飞轮调速的基本原理及其简易设计方法。

13、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

掌握机构选型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构的组合方式及机构的变异方法;掌握工作循环图及拟定简单机械传动方案的过程。

五、说明

    1.本课程是以“设计”为主线,将分析与设计有机统一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

2.《机械设计A1》课程,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包含了实验教学及课程综合设计两大实践性教学内容,后两者已独立设课,单独记分,将单独编写教学大纲。

    本大纲为《机械设计A1》课程理论教学的大纲。

六、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学进程安排2~3次课程大作业,部分内容将安排学生自学。

故考核方式将较全面的考核教学内容,并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成绩组成:

出勤(约占10%),平时作业(约占10%),课程大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60%)。

 

《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

[学时]:

2周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机械设计A1》等

[适用专业]:

机械类本科各专业

[开课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教材]: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赵满平、马星国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A1”课程的设计性教学环节。

通过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可以进一步巩固、掌握“机械设计A1”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受到确定运动方案的初步训练,掌握运动方案和机构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树立工程设计的观点。

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利用技术资料、运算和绘图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激发创造精神,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构为题目,根据已知机械的工作要求,对机构进行选型与组合,设计出几种机构方案,并对其加以比较和确定,然后对所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确定出最优的机构参数,绘制机构运动性能曲线。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实质上是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设计。

因此,它的基本要求是:

提出设计方案、选用机构类型及其组合,确定运动学尺寸、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等等。

完成必要的计算机程序编制、图纸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中,作图求解或解析的方法均可采用。

提倡解析法,但也可采用图解与解析相结合的方法。

提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机构的实体建模和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四、 指导方式

集中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计的步骤及安排

课程设计步骤及时间进度安排

设计内容

学时

地点

备注

1、设计准备

1天

设计室

2、方案设计及比较选择

2天

设计室

3、机构尺寸综合

2天

设计室或机房

4、机构运动及动力分析

3天

机房

5、编程写说明书等

1天

设计室

6、验收、答辩

1天

设计室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成绩相对“机械设计A1”课程考试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2学分。

课程设计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进行设计。

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创新性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机械设计A1课程设计的成绩等级。

对课程设计考评按四项内容进行,所占比例大致为:

1)方案讨论及选择30%

2)设计方法及程序设计 30%

3)图纸部分及说明书  30%

4)出勤        10%

《机械设计A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A2

[学时]:

50学时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与互换性》、《机械设计A1》等

[适用专业]:

机械类本科各专业

[开课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教材]:

《机械设计》,濮良贵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机械设计A2》是机械类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树立正确的机械设计思想;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培养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1学时

基本内容:

机器的作用,组成机器的基本要素(零件);零件的概括分类;零件(局部)与机器(总体)的关系;机械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处理有关矛盾的原则;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

第2章机械设计总论………………………………………………1学时

基本内容:

机器总体设计概述;机械零件设计概述;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含现代设计方法简介);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

重点: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机械零件设计准则

第3章机械零件的强度……………………………………………4学时

基本内容:

材料的疲劳特性;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机械零件接触强度

重点:

σ—N曲线,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难点:

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第4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学时

基本内容:

摩擦、磨损的分类与机理;润滑剂和润滑方法;流体动压油膜和静压油膜的形成原理;流体动压润滑原理

重点:

磨擦的概念与分类,润滑的意义、状态分类及特性,流体动力润滑原理。

难点:

流体动力润滑原理。

第5章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8学时

基本内容:

螺纹;螺纹联接的类型和标准联接件;螺纹联接的预紧;螺纹联接的防松;螺纹联接设计的强度计算;螺栓组联接的设计;螺纹联接件的材料与许用应力;提高螺纹联强度的措施;螺旋传动

重点: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螺纹联接件;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受轴向工作载荷的螺栓强度计算。

难点:

受轴向工作载荷的螺栓强度计算,受倾覆力矩的螺栓组强度计算。

第6章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2学时

基本内容:

键联接;花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无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销联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重点:

平键联接的失效形式、强度计算,花键联接的定心方式及意义。

难点:

花键联接的定心方式

第7章带传动…………………………………………………………4学时

基本内容:

概述;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V带带轮的结构设计;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重点: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欧拉公式,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难点:

欧拉公式,受力分析。

             

第8章链传动(自学)………………………………………………0学时

基本内容:

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传动链的结构特点;链轮的结构和材料;链传动的运动分析;链传动的受力分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重点:

链传动的特点,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难点:

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

第9章齿轮传动………………………………………………………8学时

基本内容:

概述;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的材料及其选择原则;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齿轮的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

重点: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

难点:

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第10章蜗杆传动………………………………………………………4学时

基本内容:

蜗杆传动的类型;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圆柱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

重点:

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强度计算、热平衡计算。

难点:

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第11章滑动轴承………………………………………………………5学时

基本内容:

概述;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型式;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常驻机构用材料;轴瓦结构;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用;不完全液体润滑轴承设计计算;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

重点:

轴瓦材料及其应用,液体摩擦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难点:

液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式,液体摩擦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选择。

第12章滚动轴承………………………………………………………6学时

基本内容:

概述;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其代号;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分析;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轴承装置的设计

重点:

滚动轴承类型选择,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

难点:

滚动轴承疲劳寿命的计算,角接触球轴承与圆锥滚子轴承轴向载荷的计算。

第13章联轴器和离合器…………………………………………………1学时

基本内容:

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联轴器的选择;离合器;安全联轴器及安全离合器;特殊功用及特殊结构的联轴器

重点:

联轴器的特性和选择,离合器的特性和选择。

难点:

联轴器、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第14章轴………………………………………………………………4学时

基本内容:

轴的概述;轴的结构设计;轴的计算

重点:

轴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转轴设计程序问题,弯扭合成强度计算中的应力校正系数。

难点:

轴的弯扭合成强度计算。

第15章弹簧(自学)……………………………………………………………0学时

基本内容:

弹簧的结构、分类、制造、材料及许用应力;圆柱螺旋压缩(拉伸)、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等。

本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提高零件强度的措施。

本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制图技能、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和CAD应用技能等。

各章具体要求如下:

(一)绪论

了解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任务、特点及学习方法。

(二)机械设计总论

了解机器的组成,机械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选用原则、机械零件设计中的“三化”;熟悉对机器的主要要求、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设计机械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三)机械零件强度

了解低周循环疲劳概述、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掌握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理解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四)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了解摩擦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干摩擦、边界摩擦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轮、常用润滑剂及添加剂的种类、工业常用润滑脂的种类及性能;掌握磨损的概念、分类及设计原则、润滑油粘度及其单位换算、形成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条件。

(五)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的特点及其应用、螺旋传动的分类及常用设计方法、螺纹联接标准件;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的拧紧和防松、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和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熟悉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理解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

(六)键、花键、无键联接和销联接

熟悉键联接的类型、特点;掌握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平键的剖面的尺寸和长度的确定方法及平键联接强度校核的计算方法;了解花键联接的齿形、特点、工作原理;对销联接、无键联接作一般性了解。

(八)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类型与结构、V带轮的结构设计、其他带传动的特点;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分析与应力分布图,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基本理论,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熟悉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九)链传动

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套筒滚子链的结构、规格和尺寸,链轮的结构特点、链传动的动载荷;掌握链传动的主要参数、滚子链的标记、运动特性分析及失效形式;熟悉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套筒滚子链传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十)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主要特点、变位齿轮传动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圆弧齿圆柱齿轮传动、选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式的基本要求;

掌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其机理、失效部位以及针对不同失效形式的设计计算准则,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计算的力学模型、理论依据、力的作用点及计算点(或截面)、应力的类型及变化特性,掌握强度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对其应力(或强度)的影响、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与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异同点);

熟练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

假设条件、力的作用点、各分力大小的计算与各分力方向的判断;

理解计算载荷的定义及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及减小载荷系数的措施;

熟悉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材料、热处理方式和精度选择、参数选择和结构设计),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直齿、斜齿和锥齿轮零件图的绘制。

(十一)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蜗杆传动的润滑、提高传动效率和散热能力的措施、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用原则、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受力分析(力的作用点、大小及方向)、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特点;熟悉蜗杆传动的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进行效率计算和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

自学圆弧圆柱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

(十二)滑动轴承

了解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其应用、各类滑动轴承结构特点、对轴瓦材料的基本要求和常用轴瓦材料、轴瓦结构、滑动轴承采用的润滑剂与润滑装置、多油楔轴承等其它动压轴承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熟悉液体动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计算要点、工作过程,压力曲线及需要哪些计算;掌握非液体润滑轴承的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方程——一维雷诺方程、油楔承载机理及条件、热平衡的计算。

(十三)滚动轴承

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特点、选用轴承的类型、予紧、润滑、静负荷计算及极限转速计算、特殊滚动轴承的特点;理解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密封的作用及方式;熟练掌握常用滚动轴承的代号及表示方法、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及基本额定寿命计算方法(概念与公式)、正确进行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结构设计;能够正确画出滚动轴承部件装配图。

(十四)联轴器和离合器

了解常用联轴器、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选择与计算方法;了解联轴器联接的两轴间的位置补偿的原理及联轴器和离合器在功能上的异同。

(十五)轴

了解轴的功用、刚度计算;掌握轴的分类、各种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轴的强度计算方法和原理;熟悉转轴零件工作图的绘制。

五、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课程大作业,部分内容将安排学生自学。

故考核方式将较全面的考核教学内容,并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成绩组成:

出勤(约占10%),平时作业(约占10%),课程大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60%)。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

[学时]:

3周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与互换性》、《机械设计A2》等

[适用专业]:

机械类本科各专业

[开课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巩云鹏等,东北大学出版社

二、 课程设计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