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608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6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编精校卷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2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生物

一、选择题

1.苏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饴”是麦芽糖,“酥”是酥油。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质量相同的麦芽糖和酥油相比较,麦芽糖被彻底氧化分解耗氧更多

B.用显微镜观察苏丹III染色后的“小饼”切片,可见细胞中橘黄色的脂肪滴

C.“饴”属于还原糖,将其溶解后滴加斐林试剂并用水浴加热处理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D.糖类和脂质是细胞的能源物质,多食“小饼”等富含糖与脂质的食品不会影响健康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详解】A、酥油属于脂质,麦芽糖属于糖类,从元素组成角度来说,酥油与麦芽糖相比,氢的含量更多,氧的含量较低,因此相同质量的麦芽糖和酥油相比较,酥油被彻底氧化分解耗氧更多,释放能量更多,A错误;

B、加工制成的饼无细胞结构,无法观察细胞中的脂肪,B错误;

C、“饴”是麦芽糖,麦芽糖属于还原糖,滴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处理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C正确;

D、糖类和脂质中的脂肪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但人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品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从而影响健康,D错误。

故选C。

2.初步研究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

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

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信息所作的推论错误的是(  )

A.β-分泌酶起催化作用时消耗水分子

B.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

C.β-AP寡聚合物可能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D.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APP形成β-AP的过程,该过程是在病理状态下进行的,由题图知APP形成β-AP的过程中需要β-分泌酶和y-分泌酶的催化作用,β-AP分子是由前体蛋白APP中的第597位氨基酸到635位氨基酸形成的、其含有的氨基酸数=635-597+1=39个,而β-AP分子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

【详解】A、β-分泌酶起催化作用时水解大分子,需要消耗水分子,A正确;

B、通过分析可知,一个β-AP分子含有39个氨基酸链状多肽,则含有至少含有38个肽键,B错误;

C、β-AP沉积是AI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老年痴呆者记忆力降低,记忆与大脑皮层有关,因此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正确;

D、β-AP是一种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B。

【点睛】

3.下列有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可用来维持细胞的形态

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染色后,需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进行观察

D.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

(1)染色: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水解: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人细胞的等渗溶液)可用来维持细胞的形态,A正确;

B、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正确;

C、染色后,需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进行观察,C正确;

D、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错误。

故选D。

4.在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科学家已经明确了细胞核的结构组成。

如图为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中,结构①会发生形态变化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若图示为胰岛B细胞的细胞核,则结构②与蛋白质和RNA的形成无关

D.由图可知,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图中①为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为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细胞周期中,结构①染色质会发生形态变化,分裂间期为细丝状,分裂期为圆柱状或杆状,A正确;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结构②为核仁,其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

D、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但核孔具有选择性,如DNA不能通过核孔,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

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塑形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形成的

B.构成“分子垃圾袋”的主要化膜相似

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

D.囊泡将来自细胞区室表而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2、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A、细胞膜塑形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

B、构成“分子垃圾袋”的主要化膜相似,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可知,“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C正确;

D、囊泡将来自细胞区室表而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和细胞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多酶片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它是由糖衣(外层酶)和肠溶衣(内层酶)组成的双层包衣片,外层为胃蛋白酶,内层为胰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胰酶和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部位不同

B.多酶片不宜用过热的水送服,因为高温会影响酶的活性

C.多酶片可加温水捣烂或嚼碎后再给孩子喂服,这样做不会降低药效

D.胰酶和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相似,均在37℃左右

【答案】C

【解析】

【分析】1、消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酶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时,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永久性失活。

【详解】A、胰酶在胰腺发挥作用,胃蛋白酶在胃内发挥作用,A正确;

B、温度过高时,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永久性失活,B正确;

C、胃内pH过酸导致胰酶失活,因此多酶片不可以加温水捣烂或嚼碎后再给孩子喂服,C错误;

D、胰酶和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相似,均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C。

7.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脂质体,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近年来在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脂溶性药物,应包裹在A中

B.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应包裹在B中

C.构成脂质体的元素有C、H、O、N、P

D.脂质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发生融合,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把药物运送到靶细胞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球形脂质体的双层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中A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B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

【详解】A、对于脂溶性药物,应包裹在B中,A错误;

B、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应包裹在A中,B错误;

C、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组成元素有C、H、O、N、P,C正确;

D、脂质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发生融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药物运送到靶细胞内,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可参与构成RNA分子

B.细胞内ATP的合成是一个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没有关系

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属于生物界的共性

D.主动运输、肌肉收缩、大脑思考的直接能源物质都是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断裂、作用:

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掉2个磷酸基团后即成为组成RNA的基本单位,A正确;

B、ATP的合成与放能反应有关,B错误;

C、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也反映了种类繁多的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C正确;

D、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是主动运输、肌肉收缩、大脑思考的直接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结构、作用、意义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另外需要注意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9.雌果蝇某两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B.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不会出现在雄配子中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能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图中所示①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②X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

【详解】A、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A正确;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正确;

C、雄性含有一条X染色体,雄性个体可能含有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因此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可以会出现在雄配子中,C错误;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级,进入同一个细胞中,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C。

10.在玻璃温室中,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用三种单色光对某种绿叶蔬菜进行补充光源(补光)实验,补光的光强度为150µmol·m-1·s-1,补光时间为上午7:

00~10:

00,温度适宜。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着补光的光强度的增强而加快

B.580nm补光对光合速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若450nm补光组在9:

00突然换成680nm补光,短时间内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含量将增加

D.对照组在8:

00到10:

00间从温室吸收的CO2总量大于450nm补光组在此时间段内吸收的CO2总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给植株补充5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说明此光源对该植株光合速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给植株补充450nm和6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升高,说明此光源对该植株光合速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详解】A、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着补光的不同波长而加快或降低,A错误;

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给植株补充5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说明此光源对光合速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正确;

C、若450nm补光组在9:

00突然换成680nm补光,光合速率加快,短时间内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含量将降低,C错误;

D、对照组在8:

00到10:

00间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小于450nm补光组,故对照组在8:

00到10:

00间从温室吸收的CO2总量小于450nm补光组在此时间段内吸收的CO2总量,D错误。

故选B。

11.受精作用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随机的结合体现了基因重组

B.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识别和结合

D.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识别、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随机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本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识别和结合,完成受精作用,C正确;

D、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细胞核的融合,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D正确。

故选A。

12.若用未被标记的噬菌体,让其侵染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对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只能在外壳中找到15NB.只能在DNA中找到15N

C.外壳和DNA中均能找到15ND.外壳和DNA中都找不到15N

【答案】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含有N元素,若用未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利用大肠杆菌中的15N合成子代的蛋白质外壳和DNA,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中均能找到15N,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成分及相应的组成元素,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再根据题干信息答题。

13.miRNA是一种小分子RNA,某miRNA能抑制W基因控制的蛋白质(W蛋白)的合成。

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iRNA与W基因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U、C与G配对

B.该miRNA通过与W基因的mRNA结合成双链使W蛋白合成过程提前终止

C.该miRNA在细胞核内转录后立刻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加工并发挥作用

D.miRNA、rRNA、mRNA、tRNA都由DNA转录而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miRNA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后进行加工,然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再加工后与W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阻碍翻译过程的进行。

【详解】A、由题意可知,miRNA与W基因的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U、C与G配对,A正确;

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miRNA抑制W蛋白的合成是通过miRNA蛋白质复合物与W基因mRNA结合,阻止核糖体移动,从而使W蛋白合成过程提前终止,B正确;

C、miRNA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后进行加工,然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再次加工并发挥作用,C错误;

D、miRNA、rRNA、mRNA、tRNA都属于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转录而来,D正确。

故选C。

14.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酶②能使DNA双链的氢键重新形成

B.酶①能使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断开

C.图中可体现DNA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D.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1、DNA复制过程:

(1)解旋;

(2)子链合成;(3)子代DNA分子的形成:

两条母链分别与各自决定的子链组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2、DNA复制的特点:

(1)边解旋边复制;

(2)半保留复制。

3、DNA复制的条件:

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详解】A、酶②是DNA聚合酶,其作用是形成磷酸二酯键,A错误;

B、酶①作用于DNA的两条母链之间,使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断开,为解旋酶,B正确;

C、新形成的甲、乙两条DNA分子中均含有一条亲代DNA母链,为半保留复制,从图中也可看出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C正确;

D、在复制完成后甲、乙DNA所在的染色单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D正确。

故选A。

15.地中海贫血症(常染色体遗传病)患者的β-珠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合成受阻,原因是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改变,由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见图,AUG、UAG分别为起始和终止密码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B.患者的β-珠蛋白合成受阻是因为翻译提前终止

C.图示基因突变发生了C/G这一个碱基对的缺失

D.图中正常mRNA与异常mRNA只有一个密码子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示过程①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

图中看出,基因突变后,密码子CAG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因此会导致合成的肽链缩短。

【详解】A、据图可知,过程①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A正确;

B、突变后的基因转录后的mRNA中密码子CAG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翻译提前终止,导致合成的肽链缩短,β-珠蛋白异常,B正确;

C、据图可知,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是由于基因突变后,密码子CAG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G,因此判断是基因中发生了C/G这一个碱基对和T/A碱基对的替换,C错误;

D、据图可知,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发生了C/G这一个碱基对和T/A碱基对的替换,因此正常mRNA与异常mRNA只有一个密码子不同,D正确。

故选C

16.穿梭育种是近年来小麦育种采用的新模式。

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穿梭育种涉及的主要是杂交育种B.穿梭育种有效克服了地理隔离

C.穿梭育种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穿梭育种可扩大优良性状的选择范围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详解】A、穿梭育种通过杂交、选择过程,涉及的主要是杂交育种,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农业科学家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可知,穿梭育种有效克服了地理隔离,B正确;

C、穿梭育种通过杂交、选择过程,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

D、适者生存,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穿梭育种可扩大优良性状的选择范围,D正确。

故选C。

【点睛】

17.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

人类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人类遗传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能够完全有效的预防遗传病

D.基因检测可以精确的诊断出镰状细胞贫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白化病,A错误;

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如青少年型糖尿病,B错误;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但不能完全预防,C错误;

D、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精确诊断,D正确。

故选D。

【点睛】

18.獅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的特殊极端条件的深海环境中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

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的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深渊狮子鱼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大量“丢失”,发生了进化

B.因为超深渊狮子鱼属于新物种,所以它一定不能和狮子鱼交配

C.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基因进行了选择

D.深海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诱导超深渊狮子鱼发生了适应环境

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