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7452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村蹲点调研报告.docx

XX村蹲点调研报告

XX村蹲点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一、金腰带村的历史与现状,金腰带村位于福安市下白石镇西部,系纯畲族村,与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交界,距福安市区60公里,镇政府驻地30公里,该村有村委楼一座,医疗站设在村委楼内,医生1名,

二、金腰带村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地理条件偏差,交通不便,人员出行及商品运输困难,

(二)民族乡村经济结构单一,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自我发展弱,

(三)无法在金融上获得信贷,只能依靠自我原始积累,

(四)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也阻碍农民增产增收,

(五)乡土文化淡化,大量耕地荒废,年轻畲民基本上外出打工谋生,

(六)宗族观念淡化,多数村民集体观念冷淡,少数还闹不团结。

一、金腰带村的历史与现状金腰带村位于福安市下白石镇西部,系纯畲族村,与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交界,距福安市区60公里,镇政府驻地30公里。

该村下辖金腰带、孔门、王必山、岩下蛇4个自然村,海拔从100米到600米。

金腰带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有蓝姓与钟姓。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该村曾一度十分辉煌。

不少老人曾经回忆说,在已过世的雷坤贵老村支书的带领下,全村兴建了水力发电站,是附近少数能用上电的村庄,使得该村远近闻名。

村里还兴办了碾米等加工厂,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挑着稻谷、小麦来此加工。

再加上村里还设有电影放映点,附近村庄的群众经常纷拥而至来看电影。

现年57岁的村会计雷品文就是当时一名电影放映员。

到如今,全村136户682人,中共党员16人,常住人口约320人。

村民主要以务工、务农为主。

全村共有耕地487亩,其中农田112亩、林地3800亩、茶叶32亩(以绿茶与金观音为主)、水果319亩(以龙眼、桃子、杨梅为主)。

村民家家养有鸡鸭,十几户人家还有养猪,规模不等,年蓄栏量从十几头到两三百头。

xx年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该村有村委楼一座,医疗站设在村委楼内,医生1名。

已通金腰带村至大获村步道200米,道路硬化金腰带自然村

1、6公里、孔门自然村

1、1公里、岩下蛇自然村1公里。

余下孔门自然村600米、岩下蛇自然村600米、王必山自然村200米尚未硬化。

由于自然村分散,群众生活水平低,文化水平低,无一所村小学,大部分学龄儿童要到附近大获、行洋等村小上学,一些儿童随父母打工到外地就学。

有线电视只通到主村,其他自然村村民依靠广电部门的“户户通”政策得到免费安装卫星电视。

安全饮用水问题仍待解决。

二、金腰带村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地理条件偏差,交通不便,人员出行及商品运输困难。

金腰带主村建有水泥硬化路,但不通公交车,群众出行及购买日常商品需要到离山下2公里的大获村。

而从大获村出发到下白石镇的道路比较弯曲,骑车还需要行驶40分钟至1个小时。

连接海拔最高的孔门自然村与主村的是

2、7公里的机耕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无法行走甚至连摩托车和拖拉机都行驶困难。

村民称之为:

“晴天通雨天不通、拖拉机、三轮车通,大货车、小轿车不通”。

从孔门自然村直接到镇的公路还有600米水泥未硬化。

调研中孔门村的百姓纷纷反映山上的高质量的水果、蔬菜、家禽无法顺利下山,山下的商人也不愿意上山收购。

他们一致认为改善交通是当务之急。

(二)民族乡村经济结构单一,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自我发展弱。

金腰带村基本上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以耕种、养殖业为主,科技含量极低,经济效益差,只能维持家庭温饱。

而且是每家每户分散经营,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村支书兰坛明和村民副主任雷赛勤是村里的养猪大户,他们的养猪场蓄栏量均为两百头左右,每月饲料就要欠供应商

五、六万元。

(三)无法在金融上获得信贷,只能依靠自我原始积累。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众多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自然灾害风险,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是望而却步。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向镇农村信用社贷款难,即使是1-2万元的小额贷款,即便还有村民家属在信用社工作,也还是没有任何一家村民获得过贷款。

(四)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也阻碍农民增产增收。

在对农户调查过程中,村民反映村里的农田水利基本是十几、二十年前甚至更早建成的,排灌设施严重劣化。

不少水利工程超期服务,“跑冒滴漏”严重。

平时村里只是进行小修小补,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农业机械也大多是“老弱病残”。

(五)乡土文化淡化,大量耕地荒废,年轻畲民基本上外出打工谋生。

畲族传统上以农耕文化为主,固守家园,土里觅食是主要的谋生手段。

但近年来,金腰带村的很多年轻一代对农耕不感兴趣,懂得种田的寥寥无几,大多都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

村里不少土地被遗弃,据村干部统计,抛荒地共达200多亩。

(六)宗族观念淡化,多数村民集体观念冷淡,少数还闹不团结。

畲族传统上有着强烈而深厚的民族归属感和向心力。

而其中祠堂是畲族最重要的传统象征。

通过在祠堂内定期举行的各种畲族传统祭祀仪式,可以达成内部的团结与整合,凝聚民族力量。

可是金腰带村没有建有宗祠,村民中也缺少族长类的能人。

村民的向心力远不如前。

村干部反映在出资修路、引水等项目上总是有人不热心、发牢骚。

(七)传统文化特色淡化,远离畲族祖先的语言、服饰等标志。

能歌善舞、民族语言、独特服饰和传统歌会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无一人在村里穿戴畲族的民族服装“凤凰装”。

在村里13名小学生中会听会说畲语的只占到一半。

年轻人对唱山歌也失去兴趣。

最传统的畲族舞蹈,即巫舞失传已久,只能在畲族巫师做道场时略见一二。

(八)风俗习惯淡化,不注重畲族节日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畲族曾形成许多具有民族风情的传统习俗,但现在基本上已经与汉族融和。

村里的婚嫁、饮食、生活习惯上已经与汉人无异。

传统畲民善长的竹编、刺绣等手工艺在村里不见踪影。

虽然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畲民依然好客,但传统的民族风格没有以往那么浓郁。

(九)村集体文化设施基础薄弱。

大部分自然村仍然未能装上有线电视,村民反映虽然有广电部门免费安装的卫星电视,但只能观看中央和省级卫视节目,甚至还有外文台,而缺乏村民所喜欢的宁德或福安电视台的节目和新闻。

村委楼的广播设备早已损坏,成了一个摆设。

农家书屋基本没有见到村民进去阅读。

村里唯一像样文化娱乐场所就是村口的全面健身器材场地。

一到晚上,回乡的村民会陆续集合在村民雷明与雷振生两个杂货店附近,聊天、看电视或打扑克打发漫长的黑夜。

基本上到了晚上十点,除了十几盏路灯外,全村就漆黑一片。

三、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国家民族政策在基层宣传、贯彻、落实不到位,许多已经制定出来的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政策落实逐渐趋于弱化。

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并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

金腰带村反映近几年来较少享受到有关民族政策的扶持,两轮(共6年)都未列入市县两级对民族村的挂钩帮扶名单。

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导致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历史因素。

该村多年来靠有限的财政转移支付勉强支撑,突出反映了中央集中相当大的财政力量进行转移支付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的效果还不够明显。

(二)畲族村民不重视子女教育,辍学率高导致整体发展缓慢。

村民教育水平低下导致村民素质普遍偏低,人才少。

据调查了解,大多数村民仅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年轻人一般到初二就辍学出外打工或游手好闲。

大学生在村里凤毛麟角。

我们了解到,至少一半以上农民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靠自己力所能及的致富之路。

他们对实现全面小康一没有恰当规划,二没有自己的主见,三是没有足够信心。

绝大多数村民总是希望自己早富、快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由于缺乏资金,更没有技术特长,只能望富兴叹。

村里25岁以上未婚男青年多达二十多人。

(三)村级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两委班子不够协调,作用发挥不明显。

该村委干部共为6人,年龄多在40~50之间,多为初中及小学学历,高中学历仅一人,没有一个大学学历的村干部。

由于村干部的总体素质水平相对不高,其思维、视野、能力不能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出现了知识老化、观念落后的现象,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

一些干部缺乏带领村民促生产、谋发展的能力和责任,

(四)村集体收入薄弱,多年来没有任何村集体收入,只能依靠镇里每年拨付的1-2万办公经费维持。

单薄的集体经济在改造和建设大量的村级基础设施面前无能为力。

道路硬化、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来自上级部门补助有限,资金缺口较大。

前几年建设主村村道水泥硬化路

2、4公里,欠债十多万元。

村中有大量的老房破旧不堪,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五)村民集体观念淡化,缺乏扎根农村、热心家乡发展的带头能人和热心人士。

随着生活改善,一些外出打工致富的村民就在福安市区和宁德市区买房置产。

在调研中发现,村民雷品寿是村里较早出外打工者之一,如今已经在晋江一家鞋厂担任副厂长,年收入也达二三十万元。

这些乡村精英在经营、技术、资金等方面具有很多的条件,如何发挥好他们在家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在调研中没有听到村干与村民提及。

而相对而言,山下的大获村有一批以福建银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贤学等为首的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乡贤,在村里办企业,带头修路等,促进村民致富。

四、促进畲乡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

畲族具有兼容并蓄、勤劳勇敢、热情豁达、百折不挠的文化品质。

传承与弘扬优秀畲族文化传统,对提高畲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畲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美丽畲乡,需要打好“畲牌”,唱响“畲歌”,使畲村经济驶上快车道

(一)秉承畲族勤劳勇敢、团结合作的传统,加强集体意识,做强、做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成立农业合作社为平台,发展高山生态和反季节农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准路子。

开展开发性生产,形成规模化格局,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育强做大优势产业。

建立1—2家农业合作社,健全入会章程,在财务管理、监督和利益分配等制度入手,集体、个人入股,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一是引进发展亚热带名优水果、蔬菜、茶叶等高优品种经济作物;二是发展家畜养殖、特别是闽东山羊的规模养殖;三是借助名医兰庆春等乡贤作用,秉承与大获、塔里等邻村和睦相处的传统,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引进种植中药材、园林树木等经济效益高的物种。

(二)继续挖掘、整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加强文化中心站、老人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面贯通乡村交通道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打好民族牌,进行风情观光等生态保护和开发。

深入挖掘乡村核心资源——绿色、自然、生态、环保,建设休闲景观湖等森林景致,开发林间游步道、修建休憩亭等设施,提供休闲“森林氧吧”。

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积极融入闽东整体旅游产业规划,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三)依靠党的民族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民族文化的资本运作,加大银器、刺绣、竹编、文化娱乐团体等产业项目开发力度。

因地制宜,发挥畲村的优势所长,加大畲族优势产业的挖掘开发。

考虑到旅游购物环境和商品资源是深度开发旅游市场的必备因素,畲族传统特色的工艺品是刺绣、编制、竹编、雕刻和剪纸也各具特色,琳琅满目,能够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

也可以投入资金购买乐器,重新建立村的鼓吹班。

这些措施一旦得到落实,可以带动全村的致富。

(四)发扬畲族重视教育传统,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畲族人才队伍,并夯实基层村组织建设。

大家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而一旦交通的瓶颈得到解决。

人才将成为下一个瓶颈。

到那时,“知识改变命运”。

村里要加强教育意义的宣传,鼓励年轻村民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掌握种养殖业、建筑、电机维修、服装缝纫、旅游服务等一两门实用技术,在家乡、家庭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同时,对其中表现优秀者积极培养,吸纳至村干部队伍,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

(五)村两委应制定一系列优惠和激励措施,加大民族教育投入。

保证少数民族子女基本上完成中等教育的学习,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争取上级教育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少数民族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注重搞好实用技术等人力资源培训,实现民族乡村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