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7608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1·平顶山摸底)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通电,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二者共同的基本态度是(  )

A.都表示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B.都表示要发动群众,驱逐日寇出中国

C.都决心抵抗日本侵略

D.都希望国际组织出面调停中日争端

2.2008年中国的春天,“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号。

这呼号撼天动地,这呼号惊心动魄。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显现“众志成城”含义的是(  )

A.五四运动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3.抗日战争初期,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抗战,根据右图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上是互相配合的 ②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③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丢失了大片领土,不值得肯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2011·百所名校示范卷)“打得挺好,为了保卫祖国,都不怕死,山头上堆满了尸体。

”七十四岁的老汉赵安然坐在自家的炕上,回忆起儿时亲眼目睹的忻口战役,平静的语气中透露出无尽的哀伤和愤恨。

老汉所回忆的忻口战役是当时哪一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  )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D.徐州会战

5.(2011·广州质量检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确定实行持久抵抗和集中主力攻击的地区是(  )

A.华东、华北、华南B.华北、华东

C.华东、华南D.华北、西南、西北

6.(2011·山东泰安调研)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中国某一地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日胜利的曙光。

这一地区指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B.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根据地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7.四川建川博物馆共产党抗日军队馆耸立着一根直径1.8米、高18米的钢柱,寓意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钢柱上刻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文,寓意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精神的延续。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

A.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C.驳斥了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宣扬的“亡国论”

D.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

8.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

“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

”当时的历史真相应该是(  )

A.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东等地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

B.相持阶段日本希望与中国和平谈判,“化干戈为玉帛”

C.日本速决战破产,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侵华方针

D.中国抗日武装开始局部反攻,日本企图用和谈挽回败局

9.(2011·唐山市高三教学质检)在国际法西斯侵略行为极度猖獗的时刻,“……这一年9月,……母亲生下孩子的7天后便忍痛将她的第一个孩子寄放在……老百姓家中……马上随部队转移……”(引自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其时,日本帝国主义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了最残酷的(  )

A.“三光”政策B.“治安强化运动”

C.“清乡运动”D.“融合”同化政策

10.(2011·西南师大模拟)日本首相平沼表示:

“蒋介石将军与其领导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共同合作,谋东亚新秩序之建立,则日本准备与之作终止敌对行为之谈判。

”这反映了(  )

A.日本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B.日本要集中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C.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

D.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11.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日军宣布投降后,顺溜背负血海深仇,追杀坂田,坂田畏罪自杀。

”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不包括(  )

A.旅顺大屠杀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C.南京大屠杀D.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12.“冀中名将”吕正操曾在1991年前往美国探望老上级张学良,张学良笑道:

“我下野后,你当年在战斗中却获得一个‘地老鼠’的外号。

”“当年”是(  )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二、非选择题(第13、14题各20分,共40分)

13.(2011·辽宁实验中学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旧中国国民政府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

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近卫声明》

材料二 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

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

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溶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

……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近卫声明》

材料三 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

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声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方针有何变化?

结合史实分析原因。

(8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

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希望国民党方面新闻机关早日发表。

郑重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地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37~1941年,叶剑英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并多次参与同国民党谈判。

1939年2月,叶剑英参与创办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讲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宣传持久战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中共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合作宣言”的?

(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原因。

(8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合作与抗战胜利之间的关系?

(8分)

答案与解析

1.解析: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表示要“两党合作,共同抗日,发动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

国民政府的宣言没有上述内容,但表示决心抵抗日本的侵略。

D项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态度,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2.解析:

 抗日战争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著名的全民族的战争,所以说“众志成城”。

答案:

 C

3.解析:

 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虽然丢失了大片领土,但粉碎了日军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也消灭了大量日军,是值得肯定的,故排除④。

答案:

 A

4.解析:

 忻口和临沂是学生记忆时容易混淆的两个地名。

忻口在山西,是抗战时期保卫山西省会太原的重要屏障;临沂在山东,临沂之战也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

答案:

 B

5.解析:

 本题命题的立意来自教材的一段黑字补充材料:

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

“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

答案:

 B

6.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1936年”“中国西北部”等信息,A、B两项都存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且分布于南方,故排除;D项存在于抗日战争时期,且处在华北地区,亦排除;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7.解析:

 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A错;《论持久战》驳斥的是国民党内亲日派的“亡国论”,亲英美派宣扬的是“速胜论”,C错;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且与题干主题不符,D错;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B正确。

答案:

 B

8.解析:

 1938年,日本占领武汉、广州之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被迫改变战略方针:

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战略方针。

由此可肯定C,排除B;A不符合史实;D项开始局部反攻是1944年。

答案:

 C

9.解析:

 本题考查在抗日战争时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政策。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国际法西斯行为极度猖獗的时刻”推测时间大概在1941~1942年。

B、C两项是日军在沦陷区采取的措施,D项表述有误。

答案:

 A

10.解析: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首相是想让蒋介石放弃抗日。

答案:

 C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

旅顺大屠杀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制造的惨案。

与“全面侵华期间”这一时间信息不相符。

其他三项均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

答案:

 A

12.解析:

 吕正操的这一外号得名于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地道战”,解题时需要注意“冀中名将”“(张学良)下野后”“地老鼠”等信息的提示。

答案:

 C

13.解析:

 本题以抗战相持阶段日本政府的三则《近卫声明》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国民政府方针的变化,难度不大。

解答第

(1)问时,对材料一中的“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第

(2)问,在阅读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材料二的时间是1938年11月3日,此时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华的侵略方针已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答案。

第(3)问中“新花样”一问,在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基础上与材料二进行对比即可,“影响”这一问回答时要注意从汪精卫和蒋介石集团两方面考虑。

答案:

 

(1)方针:

不承认国民政府,图谋另立亲日伪政权。

(4分)

(2)变化:

由军事打击为主的方针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原因:

①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缺乏;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严重威胁了日本的后方。

(8分)

(3)日本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作为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汪精卫公开投敌,成立伪国民政府。

蒋介石集团政策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8分)

14.解析:

 第

(1)问应从日本全面侵华方面分析;第

(2)问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原因要从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共的态度,国民党的态度两个方面说明;第(3)问应指出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答案:

 

(1)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4分)

(2)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表示遵守三民主义;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要灭亡中国;蒋介石表示以民族利益为重,抵抗暴力,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8分)

(3)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中共竭力维护合作是统一战线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全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