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8061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docx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一、序言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交界的公办小学,学生受地域及文化条件限制,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在语文学习上习作能力的差异尤为明显。

一部分学生写起作文就头痛、没兴趣、没信心,教师指导作文、批改作文煞费苦心,也无济于事,有的急与求成的家长干脆让孩子背现成作文,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

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积极的表达欲望,即使写了,也没有表达出真情实感,语言干涉,内容虚假。

交上来的作文东拉西扯,白话连篇。

这显然跟学生平时好词好句的积累有关,和学生平时写作素养有关。

而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缺少题材,指导形式单一。

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通过一两节的作文课,就想把所有的作文技巧,所有的作文思路都教给学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性,好的学生能很快进入作文状态,而一般的学生,他们需要长时间的语言沉淀,忽然之间就让他们写出一篇好作文来,这几乎不可能。

而小练笔恰恰弥补了这个空缺。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有小巧灵活的特点,有着促进阅读感悟的深化、习作能力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板块化、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多种功能,因此老师们喜欢在阅读教学中安排练笔环节。

然而通过平时的听课、调研发现,课堂练笔环节出现的“时机把握不当,切入不够准确,形式比较单调,练后轻视交流、评改”等弊端,导致练笔效果的低下。

我们认为有效课堂练笔应具有落点选择准确,时机把握恰当,形式设计适宜,重视交流与反馈等特征。

基于语文阅读课堂练笔出现的弊端导致低效的或“无效”的课堂练笔实践,我们认为要迫切提高练笔的实效性,因而我们学校实施研究的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学”:

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

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改变阅读教学中练笔存在的“时机不当、切入不准、形式单调、忽视评改”等弊病,努力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概而言之,就是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眼中是学生,心中想学生,练中有学生”,平时深入钻研教材文本,找准进行“练笔”的落点,把握好练笔的时机,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丰富、相宜的练笔形式,引导并指导学生进行“练笔”,不练则已,练则力求使学生练有所获,并尽可能使每次练笔都有效,达到预期目的。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课堂练笔落点的选择及内容设计,课堂练笔的指导等相关策略的研究,构建有效课堂练笔设计形式等及课堂练笔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通过研究,探索开发小学语文2-6年级教材的课堂练笔资源,将成果向学校推广,提生学生阅读、写作的水平。

具体目标:

(一)教师部分:

1、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地习作,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实真挚、充实生动、自然清新的片段。

2、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将新课程实验教材资源与小练笔有效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以及便于大面积推广的教学策略。

3、通过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发展自己,成为会教学,善研究,能撰文的科研型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二)学生部分:

1、通过课题研究实施,学生喜欢观察,善于写作,作文和阅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2、通过课题的实施,学生实现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写,从小小练笔中,成就大作文。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对象及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练笔的设计:

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课堂练笔的内容设计

2.课堂练笔的实施:

有效课堂练笔的时机;有效课堂练笔的形式;课堂练笔的交流评价。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方法的选择:

1、行动研究法。

立足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基于不同课文选择课堂小练笔的契机,在实践中寻找有效策略,不断改进教学。

2、文献分析法。

围绕“课堂练笔”的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3、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比较研究,寻找文本教材的不同要求、不同特点和不同规律,了解实施“课堂练笔”的不同经验和做法。

4、案例研究法。

选取课堂练笔的典型案例,研究其成功经验,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规律。

5、经验总结法。

归纳、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对象

以2——6年级各挑选2个班为重点研究对象,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探索课堂练笔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青云谱学校全校学生受益。

(四)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课堂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2、适度性原则。

首先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0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

如果贪多求全,蜻蜓点水;也不能草草了事,摆摆花架子。

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

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

再次,指导学生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3、反馈性原则。

要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应引导纠正,发挥榜样作用,使“课堂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4、激励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进行及时激励、分层激励、需要激励、期望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等,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题的实施: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主要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

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成立课题组,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开展“青云谱学校小学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青云谱学校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4)、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2月)

主要工作:

制定、修改完善研究方案,组织实施活动,并对全过程进行记录。

积极进行课后反思;改进活动方案,补充内容,收集处理有关资料,形成阶段报告和论文。

在实施验证阶段过程中,课题研究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平台;以五个环节为研究目标;以“专题研究、课堂研讨课、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设计、学生个案记录”等作为形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标尺。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全程记录,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成果。

(1)、制定、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阅读相关书籍,认真解读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实施随文练笔训练

(3)、课题组老师所在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4)、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

总结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5)、收集整理资料,展示学生习作成果;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2013年3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

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

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用校刊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

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

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

主要表现为:

(1)、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

(2)、组织对研究成果的检测工作。

(3)、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申请结题。

五、研究的主要做法:

一年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本校实际,将课题研究渗透于学科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课题组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开设研讨课、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做出了多角度的探索

一、围绕专题,组织学习

我们课题组能在省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王瑞源老师的指导下,加强理论学习,平时,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两种形式,不断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和文章。

利用博客及时交流课题研究中的得与失,我们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课标、管建刚的作文指导等。

课题组每月组织交流一次随笔反思,课题教师相互交流各自实验中开展的情况,总结研究方法、体会,充分挖掘文本中随文练笔的训练点。

二、关注课堂,上好每一节课

1、利用文本,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即多读,在教学中,我们认真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通过阅读,学生基本上懂得了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谴词造句。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生有了较好的习惯:

读文章时能仔细认真,勤思多想,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不仅从内容、思想情感上考虑,还从写作方法上考虑。

通过琢磨咀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了教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练习,学生们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之中了。

2、勤写,以写引读

广泛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践中勤写勤练,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发现读中的不足,并为读引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的实践”也是如此,只有经常动笔,反复运用,不断探索,才能逐步解决各种困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从不会到会,从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由于我们学校有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家庭语言环境差、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化信息来源极其有限(多数家庭没有电脑),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生活,单调的生活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间、读写空间、想象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随文练笔的训练,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练笔点,不求多,我们致力于有序的句段、语段、篇章训练,重点是篇章训练,尽可能地要求有序、有物。

练习方式多样,如:

续写课文片段、改写古诗、想象片段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从读到写的欲望。

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能在读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把握课堂练笔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狠抓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

实践表明,进行“随文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对练笔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练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练笔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概括地说,学生练笔过程,由“理解——口述——练写——反馈”四步构成。

三、强调侧重点,不断推进

我们把引领的侧重点放在方法习得、思路拓展上,给予学生多方面自由选择创新的机会。

a.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点,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联想等,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使学生了解一些写作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提高写作能力。

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将这一写作特点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并力求创新,写出特点,写出个性。

b.抓住每单元课文的联系点,启发学生“同中求异”,学结构、学选材,在“课文”的启发下写出自己的东西。

c.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将“练笔”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以写“句”为主,中年级以写“段”为主,高年级以写“篇(或片断)”为主。

各级的训练除强调侧重点以外,还注意了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四、确立练笔研究重点:

第一阶段:

(每学期开学后二周)梳理教材,确立研究方向,找出练点。

第二阶段:

(每学期主要的三个教学月)按各自班实际情况,根据文本,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点的案例研究。

第三阶段:

(每学期的最后二周)收集教师的案例研究,按类别进行整理。

第四阶段:

(2013年6月)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近一年来的研究,无论从学生的方面,还是从教师方面的变化都是很大的,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

⒈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⑴丰富了创作之源 

课堂练笔的实践研究加强了习作训练,沟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能让学生及时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激发了写作兴趣 

由于练笔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往往几分钟内即可完成。

而且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⑶提高了写作水平

开展实验一年以来,50多篇作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10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在学校开展的“童谣传唱”、“图书漂流”读书节征文活动,学生踊跃参加,多人获区级一、二、三等奖。

⒉提高了练笔意识,提升了教师业务能力

⑴刷新教师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很多课堂中,充斥着大量的感悟,“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广泛存在。

老师们在备课中不仅备自己是怎么教的,还关注了学生应该怎么“写”;课堂中,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师生活动的时间,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教与学的目的更明确,课堂环节更简约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⑵能运用一定的策略优化课堂练笔,发挥实效性

老师们对如何优化课堂练笔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运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精心设计练笔内容,并能运用一定的策略,通过“练笔的时机”、“练笔的形式”、“练笔的交流与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形成自己的思路,提高练笔的有效性,真正使学生练有所获。

⑶实验教师论文获奖 ,不断探索总结,开展个人课题的研究

一年来,课题主持人有关练笔专项论文一篇在国家级刊物《长三角教育》上发表,获省二等奖1篇,课题组青年教师魏文姬、黄海帆等人成为学校的教学新秀,开展了自己个人课题的研究……

七、研究突破与创新

(一)形成了“五结合”练笔设计策略

1、与阅读教学结合,落实读写训练。

在读中学写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在单元备课时结合年级目标和每课课后思考题,弄清每篇课文读中学写的训练目标,并找准教学中落实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运用模仿迁移、体裁改写、模拟情境、语言重组、空白想象等训练方法。

把课文的省略处、概括出、暗含处以及言尽而意不尽处作为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

2、与学科教学结合,拓宽练笔渠道。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蕴含着很多练笔的素材。

为了引领其他教师参与到课题中来,为了把练笔研究落到实处,每学期开学初,我们把同一年级各科教师聚在一起,目的相互了解各科教材内容,明确各科练笔设计的内容。

例如科学课制定如下练笔内容1、写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2、写自己的奇思妙想,包括异想天开的设想和科学幻想。

3、写一次茅塞顿开的学习经历。

4、写经历一次科学活动或解决问题悟出的道理。

5、写一次满意的科学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

6、写一次意外的收获。

3、与实践活动结合,丰富生活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著名作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

“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是教学。

”作文就是生活,是建于学生生活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非常注意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

不仅让学生“有的可写”,而且让习作练笔内容成为他们真实成长足迹的记录。

(1)围绕习作开展活动

例如:

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围绕“怎样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然后写建议书或活动中的所见所感。

引导学生开展“节约用水”、“减少噪音污染”、“减少白色垃圾”、“早餐情况”、“压岁钱怎么花”、“肥胖成因与危害”的调查。

孩子们设问卷、访同学、查资料,在生活的天地里观察着、发现着、学习着。

写出了《珍爱每一滴水》、《文明课间,远离噪音》等多题材、深感受的习作。

(2)围绕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为全面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语文课标标准》,促进学生发展,课题组本着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的原则,设计了“图书漂流”一系列主题活动,目的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读好书、享受语文!

活动中学生动手、动恼、动笔有机结合,通过诵读、手抄报等抒发了真情实感;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练笔的渠道,活跃了练笔的题材。

架起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语文与自我发展的桥梁,开辟出了促进师生成长、提高办学质量的新天地。

4、与学校工作结合,搭设练笔平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巩固课上学来的表达和写作方法,我校注意整体设计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学会表达提供素材。

如抓住南昌创文明城的契机和学校开展童谣传唱系列活动的时机,把课题研究与以上几项工作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些活动的开展为练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我校特有的语文练笔校本课程资源。

架起了语文学习与学校工作的桥梁,铺设了一条卓见成效的育人之路,学校上下实现了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良好局面。

5、与多样评价相结合,激发练笔兴趣。

练笔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挥就的,需要我们大家长期的训练、指导和鼓励。

为此我们要求各学科老师在批阅孩子们练笔作业、生活日记、活动之后的感悟与感想时,优秀练笔在文章右上角批注上“投稿”两个字。

学生见字后誊写或打印发送到学校的指定邮箱或交给主管教师手中,通过学校网站、校报等进行成果展示,和优秀练笔学生照相,以此作为对孩子们更高的奖励。

这些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和家长参与热情。

(二)总结归纳出课堂练笔的训练方式

1、模仿式练笔。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模仿式练笔可分为三种方式:

  

(1)单项模仿式。

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

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

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

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

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可模仿第二段写一段因果关系的话,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可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话;学习《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整体到部分的构段方式,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

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

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后面一课时进行。

   2、想像式练笔。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常用方式有四种:

  

(1)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

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

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

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

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

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2)情节扩展式。

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

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

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陈赓“明白了”什么?

他怎样想的?

可以《原来是这样》为题,写一个小片断,刻画陈赓当时的心理。

特级教师黄桂林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

“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他是这样引导的:

“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

学生这样描述:

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3)填补空白式。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

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

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牺牲后,“我们”如何走出草地,如何把鱼钩送达革命圣地,作者留下了空白。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这一情节补上,把“鱼钩”在途中的鼓舞作用表达出来。

  (4)插图解说式。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

当课文上到“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

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再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什么。

这种练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式练笔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写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方式有两种:

  

(1)中心突破式。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

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

以“周总理的生活多么简朴啊!

”和“周总理的工作多么劳苦啊!

”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两段话。

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