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81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是提高学习效率。

减少一定的学习内容,是减轻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而从社会的发展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个方面,越来越依靠科学,而各学科不仅越来越专业化,而且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要求,既要精,又要广。

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又很快,旧的知识要抛弃,更多新的知识,要人们去汲取。

“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因此,“减负”的根本出路不在减少学习内容,而在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

应用信息技术是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四)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看,我国现行教学系统存在着许多

缺陷,信息反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反思我们的教学系统尤其是评价系统,信息反馈的手段落后,效率低,教学效果难于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则为我们提供了能随时采集教学信息的反馈系统,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反馈检测,矫正与教学目标的偏离值,实现控制并达成既定目标。

构建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双控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

“面对当今国际国内新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

和正在目益暴露出来。

”走教育信息化的路子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五)是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我校是一所区级非重点初级中学,地处商贸中心,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红酒绿,人们戏称为“霓虹灯下的学校”。

生源是市、区重点学校挑选后,由招生办打包分配的地段生,50%以上为流动人员的子女,家长多是做小生意的个体户,流动性大,家庭背景比较复杂,家长的综合素质较低。

2001年前,在1400多名学生中,很难找到一名家长是公务员。

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差。

长期以来,领导辛苦,教师疲惫,学生没趣,成效甚微,办学质量一直在较低的水平线上徘徊。

一味跟在重点学校后面亦步亦趋是不明智的,政府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如果能闯出一条教育信息化的新路,站在高起点上求发展,我们就可能步人“领先一步,就

领先一个时代”的良性发展之路。

再者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其基本认知规律是从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在这个学习阶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的。

(六)从深圳的社会情况看,在深圳经济特区,人们的物质富裕

程度和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对教育的双重再生产(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有深刻认识,因此政府及市民对教育投资的比例和绝对数都比较大。

罗湖区教育局早在1999年就开始规划和实施宽带网校校通工程(现已完成)。

电脑普及率较高。

据1999年初统计,我校教职工拥有家庭电脑的已达78%,上网率达83%,在校学生47%拥有家庭电脑,上网率达60%。

这为我们实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证。

从国际到国内,从深圳到学校,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我们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研究目的

鉴于对上述背景的分析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

(一)抓住历史机遇,站到国际起跑线上,使学校教育与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同级同类教育同步发展。

(二)从教的改革向学的改革深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

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具有熟练使用电脑、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优势;

既学会学习,又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信息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将学校办成具有教育信息化鲜明

特色的精品学校。

三、理论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特别是全方

位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班级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没有经验可借鉴,在实验的整个过程,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路,实践出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积累提升。

同时,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信息技术亦然,在给人类带来机遇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问题,趋利避害,把握好教育信息化正确的发展轨道。

(二)创造性思维理论。

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

创造发明的历史。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转引自《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序)。

创造性思维要求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必须摒弃封闭、僵化、凝固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求变、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以创造性思维理论指导,勤于、善于捕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成果,重组应用,在变与创新中求发展。

(三)教学信息论。

教学信息论“确定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存在着

丰富的信息流通的特殊的可控组织系统”,它吸取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信息论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原理方法,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变换、反馈、及其规律,探讨教学信息数量化与教学系统的组织管理科学化等问题”,

(张铁明:

《教学信息论》第13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育信息化实验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参考价值。

四、研究内容

(一)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科研。

(二)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拓展德育工作的新局

面,并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对德育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及对策。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以调查研究、探索实验等方法为辅。

校长挂帅,由校领导、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科研群体,通过调查研究一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共同实施——阶段评价——补充修正——推进实施——终结评估等环节,稳步推进实验进程。

注重研究实验的过程,在研究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好新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即时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干字当头,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善于总结提高。

六、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8年底-2000年初)以校园网等硬件建设和教师

培训为主,为课题研究做好物质准备和师资准备。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l、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曾小理校长任组长,制定规划,组织实施。

罗湖中学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校园信息网的建设,98年底,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完整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了升级、改造、建立多媒体教育环境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

对学校的教师提出了分期达标的要求,即1999年底以前,对计算机系统有初步认识,会上机操作;

2000年以前,完成中期目标,基本做到“教案电子化”;

2003年底以前,完成远期目标,基本做到在专家指导下制作课件。

要求学生能使用计算机获取、储存、整理信息并有60%的学生会发电子邮件。

2、校长挂帅,保障有力

在“高起点、高效率、集中突破”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校长四处筹集资金购买设备。

1999年暑假学校投入30-40万,顺利完成了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建设——综合布线工程。

并建成一间有6台电脑的课件制作室投入使用。

3、教师培训

学校邀请国家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委员会宋坚博士、上海智力开发研究所蒋鸣和教授等来校讲学,举行现代信息教育理论报告会,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番禺、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参观学习,进行业务交流。

指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班。

通过上述活动,开阔了教师眼界,使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激发了教师的进取精神。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罗湖中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理论、常用电教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统的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有:

(1)文字处理能力。

(2)INTERNET网操作能力:

要求能熟练利用

“雅虎”、“搜狐”等搜索擎在网上查找信息资料;

学会收藏、下载、复制等资料收集的方法,记录与本学有关的各类网址,收发电子邮件等。

(3)综合能力训练:

利用网络资料制作电子教案;

利用多媒体教

学资料上课;

利用INTERNET网为学生答疑。

部分骨干教师初步掌握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课题制作技术,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所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全国评审中获奖。

与此同时,学校做好了信息教育实验班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同样覆盖了。

(2)INTERNET网操作能力。

(3)综合能力。

三大能力训练为信息教育实验班奠定了学习基础。

第二阶段:

(2000年初-2000年底)筹建“信息教育实验班”,组

织单项“用测量促进管理”具体项目研究。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成立课题组,曾小理校长任组长,吴万波书记任副组长,李

春生副校长和有关处室主任全部参与领导小组工作。

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从最初的10名骨干,逐步扩大到43人,占全校任课教师的45%。

2、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写出《关于开办信息教育实验班的可行

性报告》,邀请专家论证、修订。

可行性报告从“背景分析”“初步构想”“效益分析”“解决方案”(教学计划、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生源分析)“遗留问题”等方面,对开办信息教育实验班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论证。

3、制定《信息教育实验班实施方案》

按照计划,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第一个“信息教育实验班”于2000年4月正式开课。

拉开了全面的、综合性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序幕。

与此同时,在非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和教研工作中,开展“用测量促进管理”单项课题研究。

本阶段,我校教师制作了500余个教育教学软件,较为熟练使用

网络搜寻教学资料。

利用罗湖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国之源”平台,将收集到的资料上传至学校服务器。

同时,我校还积极自行开发教学资源,由我校电脑教师和生物教师合作开发的生物资源网初具规模,语文、英语学科也开发了自己的教学网络。

现我校建有校内教学资源网站,部分教师建有自己的个人教学网页。

信息班的学生建有自己的班级网站和个人主页。

各学科教师尤其是信息班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于教学中,地理、生物、语文、英语及历史学科,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效果显著。

2000年下半年,信息教育实验班实现了英语、语文、地理等学科网上考试(非上级主管部门统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

开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常规活动与研

究。

信息教育实验班的教学内容,以教育部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为基础,在基本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或调整,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轻松,轻负担高质量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使用电脑的优势,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l、分层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教育实验班任课教师,重在网络

资源利用、教学软件制作提高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培训;

普通班教师重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操作、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

2001年暑假,学校再次开展了大规模重点强化培训,内容包括

网页设计(Dreamweaver)、二维动画(Flash)、三维动画(Cool3D)制作及声音视频处理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课件制作水准,使教学课件更生动,内容更丰富。

同时,对全校教师亦再次进行了过关性的基础培训,主要内容有WINDOWS98和INTERNET网络操作,WORD与ExCEL使用,目的在于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构本校园资源网站。

我们将数以

千计的课件及素材规模化,规范化,系列化,同时与其他各学科教师密切合作,搭建学科及个人网站,实现网上教学,网上练习及网上考试一体化,从而为我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互动平台。

3、组建“Pc高手俱乐部”,为信息班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天地,培养其学习热情。

4、教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观摩、交流研讨每月一次。

5、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内容,学生的作业、作品(电子

邮件、电子小报等)展示。

每学期向家长汇报一次,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

6、网络教学与常规教学对比分析。

7、阶段性工作小结。

平台使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方式。

七、研究成效

(一)建立了全新的教育环境,拥有丰厚的教育资源。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建立了全新的教育环境。

l、硬件方面,建成较为完善的校园网。

校园网通过深圳市天威

数据网络与罗湖区教育网相连(带宽10兆),并通过天威数据网络转接上互联网(出口10兆)。

校园网采用主干千兆,桌面交换百兆的以太网络结构,现有信息点479个。

设备设施主要有:

网络主控室1间,配置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功能室9间,多媒体电

脑室3间,教师电子备课室l间,信息班专用网络课室6间。

多媒体教学平台18套。

电脑212台。

信息班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2、软件方面,建有学校教学资源网站,主要存储两类资源:

一是我校教师的优秀教学软件,学生优秀电子作品,教师的优秀论文,以及罗湖中学信息化建设的历程,约2.2G。

我校教师可以通过下载其作品,对其进行评价,甚至面对面的讨论,以促使其更适合教学的要求。

二是与各软件公司合作,在学校主域服务器上安装有北京国之源教学资源网、北京宽腾教学资源网、深圳润万年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北京腾图教学管理网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网站。

库中存有各类教学资源约150G。

学校教师可自行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料以及作品,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润万年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可用于学校内部教学的行政管理。

(二)探索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的新手段和新目标有可喜的成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学习内容。

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基本的素质之一,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已经提到与“读、写、算”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

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和道德教育,是信息时代新课题。

课题的研究实验,使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做到“教学思想、学习过程、成品课件”三者互动。

利用网络教学,课件就是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课件由谁制作?

电脑教师最了解教育技术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教育技术;

任课教师最了解教学课程的需要,任课教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教育技术应用。

根据“以教育为本”的基本观点,电脑教师的地位是辅助性、技术性的,任课教师的地位是主导性、功能性的。

因此我们采用“教学思想、学习过程、成品课件”三者互动的方法,有效解决课件应用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三者互动”,首先是教师有效利用网络环境,获取丰富的课件素材;

其次,制作的课件体现各自的教学思想、个性化特征。

移植、借用他人课件亦然,不是照搬照套,而要根据个性差异进行的修改,符合自己的教学思想;

再次,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征,通过网络环境在制作、使用、修改课件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教学思想结合起来。

通过“三者互动”,使教学思想与成品课件同步发展,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进步、教学手段改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教学思想、学习过程、成品课件”三者互动,完成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思想,又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负担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发展,到达高级阶段。

2、对课程进行多样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较,在传统的学习中,书本是学生的世界,在网络环境下,世界是学生的书本。

怎样读好、用好这本书,我们正在进行三项整合实验:

(1)将学习信息技术与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进行整合。

在信息教育实验班,我们不单独开信息技术课,在开始阶段进行一定的电脑强化训练之后,主要在各学科学习过程和课外网上活动中,应用和学习信息技术。

把学习信息技术与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

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习信息技术,在同样的学习时间,比常规学习多了一倍以上的学习容量,是一种高效率的学法。

用《几何画板》学数学,在学数学过程学《几何画板》;

用Photoshop学美术,学美术过程学Photoshop,是突出的事例。

(2)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或同一素材不同学习阶段的要求进行

整合。

中学各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运用信息技术把具有一定联系的不同学科或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不同学科的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同一时间内学习两种或多种学科知识。

同一素材内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将各学科的要求进行整合,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形成科学的整体综合认识。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数学讲授“对称”的内容,引入物理的“反射”知识;

物理讲授“折射”知识,引入语文的海市蜃楼故事。

教的活泼,学的有味。

(3)将教材内容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

网上教育资源相当丰富,文化课教学,老师既按照自己的设计指导学习自己讲授,也可以由老师确定主题,让同学到网上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对语文、英吾、地理等课程,试行网上考试,部分开放式试题,学生需要到互联网上搜集资料组织答案。

网上学习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3、建立“即时信息反馈系统”,提高教学与管理控制的效率。

“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其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张铁明:

《教学信息论》第21页)。

在以粉笔加黑板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活动中,信息反馈是最薄弱环节。

教师仅凭察言观色、课堂提问、测验考试等原始的手工一类的手段获取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控,费时多速度慢效率低,教学效果难于提高。

教学管理也是这样。

我们研制并在校园网中设置“即时信息反馈系统”,构建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双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可以随时采集教学反馈信息,通过不断的反馈检测,矫正与教学目标的偏离值,实现控制并达成既定目标。

校领导利用“即时信息反馈系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学生网上点击问卷内容,电脑便自动汇总按指令作出分析结果。

4、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新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对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产生强力的冲击。

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最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色俱全,集知识与娱乐于一体,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网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网上活动自主意识得到高度发挥。

然而,网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效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

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规范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

网上活动隐蔽性大,往往独来独往,事后销声匿迹,在网上实施不良行为,又能轻而易举地逃避责任。

网民的隐蔽性和显突的自主意识,冲击人们的责任感;

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腐蚀人们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也离不开网络。

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电脑,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我们的态度是积极面对,充分利用,正确引导,科学管理。

具体采取防护性和引导性两类对策:

防护性对策是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实施防护,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技术方面,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对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进行过滤阻拦,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污染;

安装防“黑客”、防病毒软件,保护电脑安全。

在管理方面,学校和班级都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校有校纪,班有班规。

发现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及时教育引导,有不良信息及时清除,有问题及时矫正。

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倡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家庭,为孩子购置电脑并联网,杜绝或减少未成年学生或营业性的网吧、游戏机室活动,让学生的网上行为,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指引下进行,在校在家都要正确地、负责任地使用网络。

引导性对策是从思想上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在实践中精心设计文化课学习和网上活动,为学生提供能发挥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宽广健康的舞台。

在思想教育方面,建立德育网站,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辨别真假、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对网上信息和电子作品,看要有分析地看,不该看的不看,不该传的不传;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责任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逐步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网络技术;

该帮的努力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从小培育正直、真诚、理解、宽容、仁爱等基本的人格素养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素养。

课堂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