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0099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 Word解析版.docx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校Word解析版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

时间:

90分钟分数: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60分)

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农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去向、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参与程度等反映出来,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工具投入占很小比重(2%)。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等耕作技术和工具是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前提条件,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以来,其铁犁牛耕的模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小农家庭拥有铁犁、耕牛等基本生产工具后便不必再对生产工具有太大投入,只需承担修缮工具的费用。

在小农大量增加肥料、投入人力等措施增加亩产量的背景下,工具投入占比因而非常小,但不能说明小农减少对犁耕的依赖,犁耕仍是小农生产的前提,故B项错误;专业化的生产属于集约型生产,要求采取新技术、新工具等科技含量高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与图表反映的小农增加产量的思路不同,故C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江南农村家庭的投资主要在肥料、播种、灌溉上,工具占很小比重。

施加肥料、选育优种、勤加管理(灌溉等)等手段,尤其是施加肥料占比近半(45%),反映小农家庭通过高投入尽可能地提高亩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河北《元氏县志》载,民国时期当地“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具有

A.农工结合的特点

B.工商皆本的特点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所食者”、“所衣者”、“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可以得出,当地人们的衣食来源于自己耕织,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D;农工结合没法体现产品自己享用的信息,故排除A;工商皆本不符合题意,提干中没法体现商业的信息,故排除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

点睛:

本题属于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

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3.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

“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

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

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

”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商品经济向开始农村渗透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清初’和“北贾南商近识名。

”可知南来北往的商人很多,反映了清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所以C正确。

ABD没有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朝商业特点

4.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

“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表明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正解释了清雍正时期山西人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无涉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本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是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发生的改变,而未提及商人政治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山西的商业发展状况与对民众思想的影响

5.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

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

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的“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意在强调海禁松弛,“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只准出口少量粗丝”等信息均足以证明海禁尽管松弛但是仍然有诸多限制,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只能是清代在康乾以后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6.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其中41.8%集中在上海,37.9%集中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原料供应不足

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

D.地区分布失衡

【答案】D

【解析】“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说明两个城市占比达到将近一半,这体现了地区分布的不平衡;“41.8%集中在上海,37.9%集中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说明这六个城市占有了大部分比重,也可以说明其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故选D。

题干没有提到原料供应和发展速度以及资本问题,故排除ABC。

点睛: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有时我们所认定的答案以为就是课本所学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处,但是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一真实意思往往不是我们主观判断的,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

7.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

“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这一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

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1883年,“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报道反映了兴办实业热潮逐渐掀起,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表现

【名师点睛】本题实质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常考点之一。

此外,对学生的阅读、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较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8.1918至1922年,江南造船所在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和工程师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先后建造了四艘万吨级舰船,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

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

1919年,福建船政局制造了我国第一批飞机。

这表明

A.我国的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C.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明显

D.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工业成就巨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题目中的“1918至1922年”和“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

1919年,福建船政局制造了我国第一批飞机。

”体现中国当时的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中只是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重工业,并不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结构趋于合理,故B项错误;“江南造船所在美国提供材料、图纸和工程师的情况下,为美国政府先后建造了四艘万吨级舰船,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并未体现民族工业的半殖民地特征,故C项错误;“1918至1922年”不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而是北洋政府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重工业的发展

9.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

“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计划旨在

A.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B.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D.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中提到的是“基本工业之创办”而不是指的重工业,故A项错误;1935年,中国正面临日本的侵华危机,因此将基本工业设臵在国防后方的安全地带与日本的侵华危机有关。

缓和世界经济危机与抗日准备无关,故B项错误;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与抗日准备相符,故C项正确;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与准备抗日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0.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

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

【答案】C

【解析】题干说到的是18世纪后期西餐馆和西餐在中国被逐渐认可和接受的现象,故选C;题干说的是近代中国西餐的发展而不是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故排除A;题干说到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B;D错在了“取代”,整个中国近代都没有取代,故排除D。

11.《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毛泽东访苏期间曾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些想法体现在我国的

A.工业化建设中

B.社会主义改造中

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毛泽东访苏期间:

可知时间是49-50年,后来通过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实施了汽车制造业的起步,所以A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12.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

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司合营。

这两个阶段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使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变成公有制,故A正确。

材料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不是利用,故B错误。

发展目标主要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错误。

两阶段都属于过渡时期,故D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

【名师点睛】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3.1977年11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反映出

A.文革后工作重点向经济转移

B.经济工作中的“左”倾现象依然严重

C.文革后生产积极性高涨

D.国家制定了明确的经济目标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可以看出,“文革”之后的经济计划仍然带有超越现实的“左”的色彩,故选B;“文革”后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错误;题干中仅仅提到了工作计划,而不是生产积极性,故排除C;题干中只是提到“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不是明确而具体的经济目标,故排除D。

14.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写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其学习的内容是

A.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

B.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C.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D.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由这位同学的笔记看,“统购统销”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专有名词,据此可以推断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由计划生产变为来料加工、由统购统销到自己展销、由国家发放到利润和奖金,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当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故选D;“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不符合战后西方国家和战后苏联的史实,故排除A、B;新中国的三大改造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笔记中的“80年代”不一致,故排除D。

15.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项,1992年“下海潮”即“投身商海”(现象)反映了(本质)“商海”更主要的是市场(价值规律)说了算。

人们敢冒事业风险,投身市场经商的现象说明社会对市场经济形态的认可。

数字“12万”和“1000万”说明了对市场经济认可的程度。

联系1992年历史,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更坚定了人们继续进行改革的信心,明确改革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时,市场经济已是中国时代经济之潮流,市场经济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

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多种经济成份于1984年开始全面发展而不是1992年,故B项错误。

C项,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全面展开而不是1992年,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开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而非1992年,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

“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所谓“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是指

A.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

B.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

C.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

D.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

【答案】A

【解析】材料“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反映了开辟新航路后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拓展了疆域,故A正确;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后果,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开辟新航路不符合“挪动了自己的疆界”的含义,故C错误;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故D错误。

故选A。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

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

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

”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不是没有影响,故A项错误;“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说明欧洲对亚非文化影响较小,故B项正确;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并不是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故C项错误;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文化影响较小,不可能出现融入亚非文化,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18.《全球通史》中指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材料和支付工资……这时,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这反映出

A.大企业和垄断组织普遍产生

B.金融资本推动工业生产

C.经济发展造就大批中小资本家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B

【解析】由“要完成大批订货,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材料和支付工资”和“银行通过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的信息可知,工业资本得益于金融资本,故选B;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题干没有说到大批中小资本家的信息,故排除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是在题干所述时间之后,故排除D。

19.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

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

”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早期,排除AB;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早期”和“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这说明19世纪早期,出现了自私自利的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而非资本资本家,排除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20.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

3.3

5.0

——

3.8

1874—1890

1.7

5.2

2.1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A.美德工业产值超过英法

B.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C.老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

D.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格中可以判断出,美、英、法、德国家工业增长率有增有减的变化说明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故B项正确;不能从增长率推断出工业产值的变化,故A错误;单纯从表格增长率难以判断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停滞,故C错误;D不能说明美、英、法、德国家工业增长率有增有减的变化,故D错误。

21.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此次经济危机集中在1929年

B.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C.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美国政府无法克服此次经济危机

【答案】C

【解析】“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是说经济萧条时间较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1929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较长,故选C;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间,故A不符合史实;B的说法符合史实,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美国政府通过罗斯福新政最终度过了危机,故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22.《剑桥美国经济史》断言“用今天的标准来判断,胡佛在控制税率和联邦开支水平以刺激投资和减少失业方面是一个激进分子。

”这说明胡佛政府

A.完全抛弃自由主义的政策

B.对经济危机持不干涉态度

C.对经济危机采取干预措施

D.趁经济危机扩大总统权力

【答案】C

........................

23.“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

”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题旨在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题眼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

根据材料信息“共同支持的改革”“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可以推断该改革是指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仍然是资产阶级执政,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仍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D两项错误。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实质

【名师点睛】罗斯福新政“新”的体现: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

实行凯恩主义;②新的模式: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③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24.“这无疑是工人国家向世界资产阶级缴纳的一种贡税。

”但是,只要有助于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就不应该因为给了资本家几亿公斤石油而惋惜不已。

这种做法

A.延缓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

B.使苏俄利用货币手段恢复了经济

C.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D.使苏俄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只要有助于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就不应该因为给了资本家几亿千克石油而惋惜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使苏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