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1334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docx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

初中语文说课与评课

常宁七中贺修文

如何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大纲和教材,结合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师生实际,向其他教师说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二、说课的价值与意义

说课,看似用时比讲课经济,似乎只是为了节省听课的时间而创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研方式,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说课形式的短小精炼,并没有从实质上认清其价值。

其实,说课的价值和意义全在于教学研究。

说课创造了一个研讨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学科教师因而能够有组织地对一个教学内容进行集中的、精细的研讨,让课堂的教和学能够触及内涵的把握。

经常性的说课,有利于教师养成举一反三、深思慎取的习惯,从而在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实施中,都有意去追求教学的改进,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在此,我们不妨按照按照说课进行的时间,将其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分别解析。

(一)课前说课——让课堂更趋完美

我们常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因为课堂教学不像科学实验,这个过程是无法推翻重来、反复修正的,它只能进行一次。

备课是否足够充分、课堂教学情境的设想是否合理、教学切入点和实施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课前的说课环节来商定和解决,这样才能把教学实施的遗憾减少到最小。

(二)课后说课——让反思更加深刻

毕竟,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临机情况,学生的反应也会各自不同,错失了教学良机的遗憾难以完全避免;或者在上课时灵光突现,及时做了相应的教学调整,让教学效果更突出,这种情况也是时时会遇到的。

所以教学设计的真正成熟,往往在上过课之后。

教师个人的反思固然可以描述成教学案例,用文字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固化出来,与大家分享,但集体的研讨更有利于集思广益,开阔教学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后说课,不是为了弥补这一节课上教学实施的缺憾,而是为了增强教师“教”的意识,让所有参与说课研讨的人都能从这一次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相应的启发,观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在日后的教学中抓住时机,研磨细节,获得改进。

三、说课的基本环节

简要地说,说课的基本环节应该包括以下几项: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重难点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之所以这样设置说课环节,是为了让以下问题能够得到充分的呈现,以便于以下教学研

讨的深入展开:

•教材内容的定位(教什么——内涵实质的把握)

•学生的掌握情况(学得怎样——学生如何从“不懂”到“懂”)

•教学重心的放置(重点难点——保证所教与要教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行性与适切性)

不难看出,说课之所以应当成为日常教研采用的形式,是因为说课不仅详细地展示了一个教学设计的脉络、细节,而且提供了充分的解释性。

这就使得“怎么教”和“我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考结果同时出现在同行研讨者面前,前台表现和后台支撑是否一致、能否提供足够的解释力,就成为说课研讨的核心内容。

这样做,显然比一般的泛泛备课要充分细致,又比讲课之后的解说更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具体来说,说课的内容包括:

1.说教材

说教材即说明所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或某章节处的地位及依据。

比如,《石榴》这篇文章是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散文。

其单元说明要求,阅读这类文章,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根据这一要求及状物类散文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只有确立了该课内容的地位,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从而准确地确定该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教材、分析教材,为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奠定了基础。

2.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说在这一节课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依据及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怎样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能举一反三,这值得老师们深思。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起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作用,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

例如:

根据状物散文的特点及《石榴》这篇课文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引导法。

通过课件、实物摆设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再如:

《送东阳马生序》的说课。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罗素曾经说过: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也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情境体验”“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

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说学法

说学法就是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默读或小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选择独立思考或与人讨论,解决问题。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由他们质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同学或老师共同探讨。

总之,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

例如:

说《长城谣》的教学。

一位老师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

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

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

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就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说教学手段

说教学手段就是根据教师的课堂设计,需要课前准备哪些设施。

像《石榴》一课的教学,在上课之前,我要准备的东西有如下这些:

(1)多媒体课件,内容以有关石榴的图像为主;

(2)在教室前边摆上几盆石榴;

(3)班级出一期以石榴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总之,就是把课堂中所要用到的设备和辅助用物考虑好。

5.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应从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入手,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一一阐述。

以《长城谣》为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

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

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㈠整体感知阶段

第一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七年级下册音乐书中的歌曲《长城谣》,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

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步:

文学批评中理解作品主题时有一重要原则——知人论世,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理解一部作品的主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

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

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

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第三步:

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模糊的把握,这时再让学生细读全诗,以便更确切的把握诗歌感情,明确诗歌的朗诵基调。

㈡引导感知阶段

(1)师生朗读——交流对比环节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设计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诵全诗。

一则,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诵基调和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二则,为师生朗读的对比提供参照。

接着,我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师生的朗读,以引起注意朗读中的重音,激发学生思考重音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

进而,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认真思索后的感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领悟能力与领悟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重音技巧内部的差异,以体会不同的感情和意象,我采用边示范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重音重读与轻读的具体差异。

(2)文意理解环节——分析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对重音读法差异的深层次感悟,学生对诗歌的一些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在对一些关键词语加以点拨,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因此,这个环节,在点拨几个比较隐晦的意象之后,我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为重心。

经过多次朗读和感知,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领会到内容运用到朗读过程中去,检验学习效果。

㈢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因此我让学生来回答各自的感受,检验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又如,《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

㈠谈话导入: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导语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容易跃跃欲试,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课文的热情。

㈡出示课件,了解作者,读准生字词。

㈢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3.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全班齐读。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整体感知全文,进而背诵课文。

㈣合作,疏通文意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

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㈤变换角色,领会文意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书者”、“先达”、“同舍生”,试以“我所交往的宋濂”为话题说一段话,有创意地翻译课文,感知文意。

(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2.假如你就是“宋濂”,请归纳你求学历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艰难困苦,并说明你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变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创意的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既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下面的品读人物,理解主旨作铺垫。

㈥品读,读懂人物,突出重点。

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然后用句式说话:

从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宋濂。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学习重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思考作者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动力所在,理解作者的苦乐观。

㈦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6.说练习题

练习题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测试,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查。

说练习题侧重于说明教师选择这些练习题的意图,检查巩固哪部分的知识。

例如:

《苏州园林》一课的练习题可设计为:

说一说,苏州园林具体的特征。

找一找,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写一写,用一小段话来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事物。

(如粉笔、黑板等等)

这样,通过练习题可以了解学生理没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具不具备说明文阅读能力,能不能初步学写说明文,是否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再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业设计:

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并形成正确的见解,用以指导学习生活实践,突破难点。

7.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

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石榴》一课的板书时,我简明地将授课内容的关键词板书出来,清晰直观,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石榴

郭沫若

爱石榴春华

↓↓

画石榴秋实

赞石榴

而《送东阳马生序》的板书主要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手法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以上是语文课说课的一般环节,但是说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说课过程中也不一定按部就班,应该尽可能说出自己的特色。

四、怎样才能说好课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熟悉大纲,钻研教材,这样才能掌握本课在本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和难点。

另外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说课更具深度。

2.教师平时多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说课打下理论基础。

3.认真写好说课稿。

为了能有条理的说课,说课前必须先写好说课稿,说课稿详写还是略写由需要而定。

4.增强自信心。

要消除紧张心理,使自己发挥最佳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这都说明事前准备的必要性,充分准备是说课成功的起点。

(二)要弄清楚两个区别

1.说课和备课的区别。

备课是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写出教案,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而说课则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说出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些想法和步骤的理论依据,简单地说,说课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

因此,说课教师不能按照自己备好的教案简单的读一下。

2.说课和上课的区别。

上课是教师在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而说课是教师与同行们互相交流学习的教学活动,它侧重于理论的阐述。

我们可以说说课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说课要与上课相区别。

(三)说课时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说课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基础,说课应做到教材分析准确、透彻,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把握,教学设计合理。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一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形式,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在说课活动中,说课的老师不仅要说清楚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楚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3.创新性原则。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一节优秀的说课,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师要在说课中注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提高,同时要注意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说课时切忌把教案从头到尾读一遍,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避免重复。

五、说课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语文教学怎样展开,是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进行合理的设置的,教师总是要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契合点,即所谓“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说课也以此为出发点和主线。

以下谈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精析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要做到“昭昭”,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而细致的把握,这样教学内容的价值才可能凸现出来,教学设计也才可能左右逢源。

说课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教师充分地研磨对所教内容的理解,细致交流对文字细节的把握。

以《背影》一课为例,在将全文情感定在“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这一基调上,如何“选点突破、辐射全篇”呢?

一位说课教师抓住了《背影》中的“嘱”来研读分析:

《背影》中四次点背影,四次写流泪,两次发感慨,这些都是作者的着力点染之处。

但文中也不乏精妙的细节描写,词语的选用也有平中见奇之妙,其中的三“嘱”就是例证;

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2.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3.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嘱咐”“嘱”“嘱托”都有“叮嘱”之意,但用在以上三句中,既有着词义上的差别,又显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嘱咐”有“叮嘱”“吩咐”的意思。

加上“再三”“甚是仔细”的修饰,就表现出父亲对茶房叮嘱的遍数之多,内容之详,言辞之切。

是一再要茶房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之处都提到了。

一个“嘱咐”,写出了父亲为儿子的出门作了精细、周密的安排,真实地表现了父亲不送儿子又不放心的心情。

“嘱”含有“亲切地叮嘱”的意思。

由于父亲改“不送”为“送”,所以对儿子有直接说话的机会,在“忙着”看行李、“忙着”讲价钱之后,又反复叮咛儿子一些应注意的生活小事。

一个“嘱”字,一下子就表示出父亲说出了心里话,父亲的爱子之心,爱子之神情,跃然纸上。

“嘱托”有“嘱咐”“拜托”之意。

尽管父亲已嘱“我”,但他还嫌不够,还要托人办事;尽管父亲会比儿子更清楚茶房“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但父亲明知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表现。

一个“嘱托”,把父亲的爱子之情,又写深了一步。

“嘱咐”“嘱”“嘱托”,千情万意一个“嘱”。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传神传情的描写,父亲的形象因此愈显得丰满,如果仅仅只孤立地写父亲买橘子,恐怕文章不会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它们同描写父亲买橘子一样,在塑造父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上起了重要作用。

只有备课、说课充分到这样的程度,课堂教学才会是收放自如的。

有了这样的细节研读,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放开,产生教学创意。

该说课老师由此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说话活动:

活动创意:

巧妙设计话题,利用话题的讨论让学生高效深入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

1.出示话题:

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的……父亲。

要求:

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说话。

2.教师示例,学生思考,学生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参与学生的发言。

(这个话题取材内容宽广,难度不大,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可让学生从课文的开头说到课文的结尾,可以让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这个环节要求将课文内容说得比较透彻。

也许可以说出几十个关于“父亲”的句子。

所以教师要有流畅的、及时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准备。

3.教师就此话题的讨论进行课中小结,要求课中小结用最简洁的文字概说“父亲”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

同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依据学情确定的,下面以两位教师说《口技》一课为例。

示例一:

一名语文老师,针对本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习作困难的情况,将《口技》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定在让学生感受、学习“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中心”这一写法上,把教授写作方法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重点。

她的说课稿是这样解说施教点的:

重点之二,也是本文的难点:

“叙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中心”这一写法。

言此依据还应从本文的艺术特色说起。

记叙中有缓有急,时而让人轻松,时而让人紧张,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注重表演的内容,又没有忘记刻画听众的反应,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这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为作者高妙的写作技法这一问题。

本届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语文教师不难发现学生最苦恼、最害怕、最烦闷的就是作文……如何想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找一条平坦无阻的捷径,来突破这一关口,是许多语文教师和众多学生的共同心声。

……常言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这就要求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捕鱼的方法。

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文素材、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亦不可忽视呀!

示例二:

另一位老师抓住《口技》一文表演者与记述者都各得其“善”的特点,以一“善”字贯穿教学始终,意在让学生不但看到口技之精妙,更感受到作者写作表现力之强,以此达成此文的教学目的——鉴赏作者以文字活现的一场精彩绝伦的口技表演,感受写作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绝妙融合。

基于此,该老师先为本文教学定下基调:

“善”在一个“善”字开篇。

“京中有善口技者”,点出一个“善”字。

“善”既是全文的线索,一个“善”字贯通全篇,串起“口技者”精心模拟的三个场景;它又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口技者的表演,一言以蔽之:

“善”。

在此基础上,该老师设计了“品析课文”这一教学活动环节,:

1.教师:

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

我们现在讨论三个话题:

第一,在作者的描述中,口技者的表演“善”在哪里?

第二,我们能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表现力吗?

第三,从构思方面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技巧写“善”?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个话题的发言内容角度丰富。

如,口技的表演:

“善”在声音有大小,“善”在声音有轻重,“善”在声音有高低,“善”在声音有远近,“善”在声音有疏密,“善”在声音有急徐,“善”在声音有分合,“善”在声音由室内到室外,“善”在声音表现人表现物表现事,“善”在用声音表现出情节表现出事物情景……

第二个话题的发言内容例证充分。

如,作者的语言表达:

“善”在简洁,“善”在生动,“善”在贴切,“善”在形象,“善”在场景的描写,“善”在情节的表现,“善”在动静的结合,“善”在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个话题的发言内容比较理性。

如,文章的构思:

一字立骨——善——正面细腻描写侧面尽力烘托,情景情节表现,作者评议赞叹,首尾反复点示……

总之是:

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有照应。

(三)课堂生成的留白

在说课中,说课教师的预设是必要的,这能看出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方向的把握。

如余映潮老师教《三峡》一文的说课中对课堂生成的预想: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描述三峡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