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1558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docx

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小说阅读训练

2020语文高考备考专项训练:

小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情节标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

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

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

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

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

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

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

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

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

“妈!

妈!

”他喊着“妈”说,快点儿!

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

他是在喊她吗?

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

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

菜汤都凉了!

“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

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

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

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

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

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

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

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

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

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D(3分。

“曲折离奇的情节”错,本文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

2.

(1)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

(2)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3)“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5分。

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5分)

3.

(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2分)

(2)“暮鼓”具有象征意义。

①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2分)

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2分)

更多资料请关注创意语文工作坊。

微信CL8828322

(6分。

每点2分,若答“交代故事背景,呼应文章开头,渲染环境氛围,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等要点,给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牵挂你,的人是我

李家法

剧团要解散了,韦导演对老萨说,跟我去广东吧,那边开薪两千块,不低了。

老萨说,那黄毛呢?

韦导演说,嗨,你这人啊,就累死在一条狗身上。

老萨说,那你自己去吧。

老萨为剧团吹了二十多年萨克斯,现在却面临失业。

树倒猢狲散,剧团的角儿都自谋出路去了,念老萨演奏萨克斯确实出色,那些漂萍落定的角儿都有意拉他一把,但因为黄毛,他全都回绝了人家的好意。

黄毛是老萨两年前从大街的垃圾斗里捡回的一条本地狗,老萨把它抱回时,它索索地发抖,站都站不稳。

是老萨买回香肠和牛奶把它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此后,黄毛就跟定了老萨,老萨不娶不育,就把黄毛当亲儿子一般看。

特别那夜,老萨发急痧,痛得叉了气,黄毛守在他床前呜呜地咽鸣,后来实在不行了,大门闩死,黄毛硬是用爪刨开窗户跳出去找人来救老萨。

看到黄毛一双血肉模糊的前爪,老萨便发誓此后和黄毛不离不弃。

老萨失业后的日子枯燥无聊。

冬去春来,街上穿裙子的人多了,县城的舞厅就红火了,有人介绍老萨到舞厅去吹曲,每晚有五十元钱外块。

老萨带狗去,经理不让,只好把狗放在家里。

但是半夜散场时,黄毛又出现在舞厅门口,它是来接老萨下班的,却把一群女舞迷吓得花容失色。

舞厅顾客锐减,经理便婉请老萨另谋高就。

到了十月,又有熟人介绍老萨去一住宅小区看门,说那小区住的都是当官的,有钱有势,给这些人看门,不掉价。

老萨欣然应允。

老萨当守门人兢兢业业,加上有黄毛帮手,那小区门看得严严实实。

经常还是有些生面人提着大包小袋来找某某局长,某某主任。

黄毛从不扑人,但狗视眈眈下,那些登门送礼的人吓心怯了。

不久,一个当官模样的人来到门卫室对老萨说:

老同志,这狗眼好凶哩。

以后上班不能带狗来了——领导,丢它家里没人照顾它。

——那就宰了它。

老萨只好回家仍然吃低保。

这天,他上菜市里转了一圈,肉价又提了,他咬牙买了一节猪筒骨,熬一碗汤,骨头带筋留给黄毛,老萨喝汤,就着一碟黄瓜皮、一碟子豆芽菜喝二两米烧。

黄毛这畜牲通灵性,见老萨连续几天喝酒都不见半点荤腥,它竟连骨头也不肯吃了。

老萨没理它,吃完晚饭,收拾碗碟,独自取下萨克斯,默默地吹起来。

曲声悠悠怨怨,黄毛只好把骨头叼到一边,流着狗泪慢慢地嚼了起来,完后就匐在老萨脚旁。

老萨吹缠绵的门德尔松E小调,吹凄美的海顿小夜曲,黄毛听得昏昏痴痴,伸出狗舌随着曲子的节奏晃当着。

待到夜深,老萨说,睡觉去吧,黄毛才眷恋不舍地走回它的狗窝。

这天晚饭后,老萨带黄毛遛到城郊结合的一个公路转盘处,那里人少清静,老萨坐在路旁想心事,黄毛不像往日似的到处撒欢,它蹲在他身边不时用舌头舐他的手,用前爪轻抚他的脚背,老萨就觉得黄毛今天异常。

一会儿,一辆银灰色小轿车从远方飞驰而来,黄毛突然跑向公路,迎着小轿车飞跃而上……黄毛——,老萨狂喊着冲上去。

黄毛嘴巴和鼻子都流血,眼睛却还睁着,仿佛在说,我先走了,你好生保重。

老萨脸亲贴着狗头,老泪纵横。

轿车女主人主动赔了一千元钱给老萨,老萨为黄毛买了一块墓地,立个义犬字碑,刚好花完一千元,算是厚葬。

    (选自《广西文学》)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抓住老萨的职业、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来展开凝练朴素的白描,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B.老萨舞厅吹曲却因黄毛而被辞退,到官员小区当守门人又因黄毛而失业,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冷漠。

C.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如“狗视眈眈”巧妙仿用“虎视眈眈”,使小说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那就宰了它”则暗示黄毛挡了某领导的财路。

D.剧团解散、舞厅、官员小区等暗示了社会环境,小说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引发读者对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思考。

5.小说赋予狗以人的情感,把狗描写得富于传奇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

6.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

(6分)

参考答案:

4.(3分)B (小说并非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没有表明人性的冷漠,大家都有意拉他一把就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冷漠)

5.(5分)用狗的知恩图报来衬托老萨的善良人性,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同情。

(2分)用狗吓退送礼人暗示社会现实,突出义犬形象。

(2分)赋予狗以人性特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分)

6.(6分)

首先,是老萨对黄毛的牵挂。

因为黄毛,老萨放弃了去外地一展才艺的绝好机会,又丢了在舞厅吹奏萨克斯的差使,还失去了看大门的饭碗。

(3分)

    其次,是黄毛对老萨的牵挂。

老萨发急痧,黄毛刨窗跳出去找人来抢救老萨,总是在老萨舞厅下班的时候去接他;最后又“以身殉职”欲将老萨救出“苦海”。

(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攀高亲

蒋 平

“新来的唐市长是江村当年的放牛娃啊!

”虽然是小道消息,但在大学生都没出过一个的小江村,不亚于发生了一场七级地震。

最先从电视里发现这个秘密的是村里的鳏夫铁葫芦:

“就是三十年前村里的二愣。

当年,他爸妈过世,无依无靠的,出去乞讨前,还从我摊担里拿过两块灶糖呢!

”“你那么肯定他就是二愣?

没弄错吧!

”“千真万确,二愣那模样,化成灰我也认得!

”不光是铁葫芦,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跟着作证。

小江村出了个市长!

消息不胫而走,不光是村里,乡里和县里也认为是特大喜讯。

不过,接下来的消息让大伙无论如何也喜不起来了:

据内线考证,唐市长档案里的籍贯可不是小江村。

有人对铁葫芦的记忆表示怀疑,铁葫芦这边呢,则以脑袋担保,并声称可以带领大伙前去市里朝见,当面攀上这个高亲。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不过,唐市长眼下正率团去香港招商,只能等他回来。

这段时间,铁葫芦成了县乡各级领导关照的重点,每日里迎来送往,觥筹交错。

村里甚至有人张罗着将最漂亮的寡妇介绍给他续房,铁葫芦就这样完成了身份的巨变。

举起酒杯的时候,似乎自己就成了市长的代言人,只消他开口表达,唐市长就会乖乖地在县乡联合报告上签字,一大笔扶助资金立马手到擒来。

一星期后,唐市长终于回来了。

县长、乡长这边也准备停当,一帮人浩浩荡荡开到市政府,把保安吓一大跳,以为是上访闹事的。

后听说是唐市长的家乡人,保安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弯。

唐市长这边呢,见到这一大帮家乡人,连连摇头:

“你们可能是弄错了,我不是小江村的,也不是那个什么二愣,我父母还健在呢!

”面对满口酒气,大讲灶糖往事的铁葫芦,唐市长更是一脸莫名其妙:

“您老人家可能是认错人了,我小时候闹牙疼,家里从来不让我吃糖的!

唐市长不认帐,县长和乡长精心准备的要钱报告便没有递上去。

碰了一鼻子灰,走出市政府大门,县乡二长的脸色都很难看。

只有铁葫芦一脸的不在乎:

“他妈的,真是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唉,当个市长有什么了不起,退了休,还不如咱老百姓呢!

返回县城的时候,司机顺路叫上了在市里做生意的小姨子,小车坐不下了。

乡长就一脸歉意地对铁葫芦说:

“老叔,对不住了,小车没座位了,你是不是自个想点办法……”话音未落,铁葫芦顿时眉毛倒竖:

“我才坐不惯你们的车呢!

告诉你们,唐市长是二愣绝对没错,刚才是见你们人多,不好意思说。

等着瞧吧,我马上让他用小车送我,比你们还先到家……”  

大伙都没说话,心头的闷气积得比铁葫芦还重。

最后县长开口:

“无凭无据的,咱们这一堆大活人,凭啥被一个疯子玩得团团转呢?

”乡长涨红了脸:

“这老儿以前不疯的。

唉,我当初的想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万一他说的是事实,岂不令我们措手不及!

”“什么事实!

纯粹一个疯子!

”县长说。

“疯子!

”一车人随声附和。

乡长不吱声了。

不过,铁葫芦回村后像是真疯了。

每日里他喝得醉醺醺的,然后就站在村口的大樟树下恨恨连声,骂着唐市长:

“他妈的,臭小子才当了几天官,就六亲不认了,我那两块灶糖真是送给狗吃了!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江村出了个市长”的消息引起村民热议和县乡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家乡官民决定前去攀高亲,这说明当今社会上仍存在着市侩习气。

B.铁葫芦因当年给过二愣两块灶糖,得到县乡领导和村人礼待,在众人热捧中不免飘飘然起来,这表明他是个盲目自信且有政治野心的人。

C.家乡官民轰轰烈烈地去找唐市长,却遭遇市长不认乡亲,于是寻求扶助资金的愿望只能落空,情节的前后逆转增强了小说的幽默讽刺性。

D.小说运用语言、行为、神态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乡长借口拒绝铁葫芦乘车时所说的一番话,就表现了乡长虚伪势利。

8.小说以“攀高亲”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说明。

(5分)

9.小说以铁葫芦回村后好像是“真疯了”结尾,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7、答案:

B(错在“有政治野心”,应该是表现他“虚荣心强”。

8、(5分)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C)答案:

①提示着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揭示了小说的线索,使认出高亲、攀高亲、攀亲不成等情节更加集中严整;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讽刺了攀附权贵的市侩习气;④突出人物攀附权贵的市侩心理。

(5分,答对①给1分,②至④任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

9、(6分)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F)答案:

①表现铁葫芦愤怒迷惘的心情,凸显人物性格;②情节再起波澜,增强小说的可读性;③激发读者深思,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6分,任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更多资料请关注创意语文工作坊。

微信CL8828322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路 遗

刘怀远

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

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

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

“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

“又要去王权村啊?

黄连婶出了村,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

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

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

但毕竟是自己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

“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

“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

“婶,我这里有几十块钱,你先拿去用吧。

黄连婶忙拦着说:

“你帮我的还少吗?

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

自家的远房侄子!

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

“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宽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

”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

“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

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

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两个月的生活费啊……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

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

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碰上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

“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咋,你还怕他跑了?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

“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

“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

“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

好,你去吧。

”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

“我东西丢在集上了,得赶快回去拿。

”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

“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

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

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

“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

“俺俩是傻蛋啊?

脑子有病啊?

要是被别人捡去了咋办?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

“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

“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

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

“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黄连婶叹一声:

“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

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

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

“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

“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在印有“1989年”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

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

“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借钱几乎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B.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宽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C.“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他们对黄连婶的帮助并非真心。

D.柳主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没有广播的根本原因,是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11.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12.作品为什么以村主任把黄连婶捡到的钱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0.B(A“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分析不当,这里表现了她性格倔强的特点。

C“并非真心”表述不当。

D“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是不给广播的托辞,并非根本原因。

11.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

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2.①在人物塑造上,黄连婶的形象与柳主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黄连婶的形象更加丰满。

(此处也可答“玉亮、柳三与柳主任形成对比,突出玉亮、柳三两人的美好品质”。

)②在思想内容上,这样写暴露并鞭挞了那个年代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不良风气,与玉亮等人形成对比,弘扬了正能量。

③在故事情节上,这样写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增加了故事的波澜。

④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6分,答出1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

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

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

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

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

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

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

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

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

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

柳月如说:

“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

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开口:

“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

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观众寥寥无几。

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

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

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

“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

没人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

柳月如说:

“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 

青莲脱下戏服:

“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

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

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对着窃窃自语。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