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3217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ocx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

【摘要】:

语言理据是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形成的理由和根据,也是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各种内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

对语言理据的看法反映了语言社团的语言观,是语言研究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从英汉词汇系统理据现象、理据研究传统、理据类型、理据程度的异同入手,着力论证:

(1)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居主导地位的系统;

(2)英汉语有诸多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3)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理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它既是语言符号结构上的可分析性,也是语言符号生成发展的机制和动因;既是语言系统内部符号之间的种种关系,也是语言系统和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之间的互动。

所以研究理据现象,不能仅将语言作为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还要将语言看作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符号系统:

不能仅将语言作为客体的、均质的、理想的对象进行研究,还要将语言作为主体的、复杂的、现实的对象进行研究;不能仅关注语言当前的状态,还要注意语言的历史、传统和发展:

不能仅从西方理论的视角观察语言,还要从汉语事实和中国语言研究传统出发观照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

这就是说,语言理据的研究,必须跨越语言系统内外,兼顾共时历时视角,包容中学西学传统,融会科学人文方法。

西方语言思想和中国传统语言研究对语言理据问题的看法历来大有不同。

西方主流语言思想延续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语言是心灵的符号”这一观点,经由卢梭、黑格尔,至二十世纪初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发展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

该理论体系在语言研究领域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将语言研究最终推入“科学”的轨道,为现代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任意性学说还成为二十世纪哲学研究“语言转向”的思想源泉之一,并进一步发展为“语言是存在的最后家园”①这一观点。

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语言研究传统始终将语言理据问题作为主旋律。

汉语研究发展了自成体系的“因声求义,以形求义”的方法,积累了《说文解字》、《释名》等一大批理据研究的卓越成果,创立了“右文说”“声转”等系统的语言理论。

汉语传统语言研究就是一部理据研究史。

中西语言思想对语言理据问题不同观点的实质是:

西方的“任意论”是“语言是心灵的符号”或“语言源自心灵”观点的自然延续和发展,至索绪尔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个抽象的“心理实体”,排除“语言系统”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显示出比较强烈的唯心论倾向;而中国传统的“理据观”始终坚持发掘语言和自然实在的各种关系,探讨音义、形义间的联系,承认语言有现实和物质基础。

我们认为,语言理据是语言的形式及演变和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

语言理据从共时角度可分为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从历时角度可分为原生理据和次生理据。

内部理据关注语言系统各级符号意义和形式的关系;外部理据讨论语言系统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和语言形式的关系;原生理据反映人类先民认知现实世界,并将现实世界转化为语言世界的方式;而次生理据反映了语言社团利用原生符号创造更高级别语言符号的规律。

本研究对英汉词汇理据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对词汇系统内部理据因素和理据关系的探讨,其中包括对(具有原生符号性质的)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合成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外来语的理据性进行英汉对比研究;以及

(2)对词汇系统和外部理据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主要针对经济理据和转隐喻理据这两种对英汉共时词汇系统影响较为显著的理据因素进行英汉语间的对比研究。

英汉词汇系统大致可分为(具有原生符号性质的)单纯词、合成词和外来语三个部分。

英语单纯符号主要是(来源于古英语的)单音节词,汉语主要是独体字;英语合成符号主要是复合词和派生词,汉语主要是合体字和双音词;英语外来语主要是借词,汉语主要是写音外来语。

“单纯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现代语言学的基石,但几个重要的限制条件往往为人忽视,它们是:

(1)排除了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的干扰;

(2)将语言学的对象确立为音义结合的抽象心理实体;(3)忽略拟声词和感叹词。

任意性理论是科学语言理论的完美典范,充满了理想化的魅力,是西方语言研究及思想传统两千多年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然而,如果我们以根植于西方思想传统和语言事实的任意性理论观照汉语汉字和中国语言思想传统,就不得不承认两者格格不入的事实。

汉字在汉语系统中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不是“符号的符号”,故而不能被排除在语言系统之外;语言符号①显然是人类历史和经验的积累,存在现实和物质基础,不可能完全来源于心灵;科学研究中被忽略的小量甚至是痕量,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非无关紧要。

我们的研究表明,汉字在汉语系统和汉文化中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文字应被视作语言符号的要素之一。

英汉单纯语言符号都具有三元符号结构(语音、语形和语义),这一符号结构是文字文明时代具有普遍价值的语言符号结构理论。

符号内部有音义关系和形义关系两对形式——意义关系同时发挥作用,形成语音理据和文字理据。

语音理据易随时空变迁磨损丧失;而文字理据具有“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稳定性。

英汉语单纯符号均有残存的语音理据,而在文字理据方面则体现出很大的差别:

英语单纯符号基本没有文字理据,汉语单纯符号有很高程度的文字理据。

理据观和任意论是中西截然不同的语言观念,源自中西不同的语言事实和思想传统,二者的会通和整合必然能为语言研究带来更多启示。

“特性+实体”的合成符号向心结构式,是英汉合成符号共同的构成模式,同时也可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合成符号结构模式,反映了人类将简单语言符号组织成复杂语言符号的共同机制。

这一模式使得合成符号语义较为透明,体现出较高水平的理据程度。

外来语是典型的低理据性词汇。

一种语言对外来语的吸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引进和同化。

英语以语形为契合点引进借词,汉语以语音为契合点引进写音外来语。

英汉语对外来语同化的实质,是语言核心机制对外来语这一异质成分进行筛选和改造的过程。

英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调整音义关系,使其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使写音外来语向形义结合的方向发展,是一个使写音外来语理据化的过程。

从英汉词汇的共时系统看,英语单纯符号理据性极低,汉语单纯符号则具有很高程度的理据性;英汉语合成符号具有共同的理据模式和相似的理据水平;而理据水平很低的外来语在英语中数量庞大,在汉语中则数量有限;故而英语词汇系统整体的理据性较低,汉语词汇系统的理据程度很高。

经济理据和词汇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是词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调节语言“开放性”的重要机制。

经济原则对词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社团要使用较为简约的方式表达概念,称为表达简约;

(2)语言社团试图将词库规模控制在便于记忆和使用的范围,称为记忆简约;两者共同作用,相互平衡。

英语理据性低,词化程度高;汉语理据性高,词化程度低。

语言的开放性是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

英语任意性占绝对优势,对借词排斥很少,是“开放型”的语言;汉语理据性高,要求新词符合理据模式,对写音外来语排斥强烈,是“封闭型”语言。

各种语言为满足其真正的需要而吸收外来语的能力则是同等的。

转喻和隐喻思维是词义衍生的认知基础和驱动力量,有助于提高词的使用效率和表现力。

英汉语中广泛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转隐喻名名复合词是受转隐喻思维驱动的理据现象。

核心概念词在意义衍生的初始阶段有较多共性,说明转隐喻思维有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共同特征。

同时,转隐喻思维具有文化一致性,运作受到语言特点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故而英汉词汇的转隐喻理据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理据性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语言符号的理据类型、理据程度和词汇系统的特征有直接联系,影响或决定了词汇系统的构成和规模、词汇发展的道路、构词法的类型、外来语吸收的方式和数量、词化程度、词库规模、转隐喻思维的运作等。

理据性可以作为划分语言类型的标准之一,区别高理据性语言和低理据性语言。

汉语是高理据性语言的典型代表,英语是低理据性语言,两者的词汇系统既有共性,也有因理据类型和程度不同造成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

词汇理据英汉对比文字理据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

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11

【分类号】:

H313;H136

【目录】:

论文摘要6-10ABSTRACT10-14目录14-21图表目录21-24第一章导论24-42第一节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24-321.1.1.理据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24-261.1.2.理据研究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26-271.1.3.理据研究的理论意义27-301.1.4.理据研究的应用价值30-32第二节语言理据研究的方法32-361.2.1共时和历时相结合32-331.2.2内部和外部相结合331.2.3中学和西学相结合33-351.2.4人文和科学相结合35-36第三节本研究的概述36-401.3.1本研究的选题36-381.3.1.1词汇理据361.3.1.2英汉对比36-381.3.2本研究的结构38-40第四节小结40-42第二章语言理据研究的理论问题42-112第一节语言理据研究的历史42-712.1.1宗教和神话中的语言理据观42-442.1.1.1西方的”语言神授说”42-432.1.1.2汉民族的文字发生论43-442.1.2”轴心时代”哲学研究反映的理据观44-512.1.2.1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44-472.1.2.2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47-512.1.3古代语言研究中的理据观51-612.1.3.1西方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51-552.1.3.2中国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55-612.1.4现当代语言理据研究61-712.1.4.1语言哲学研究的理据观61-632.1.4.2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63-652.1.4.3形式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652.1.4.4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65-662.1.4.5认知语言学的理据观66-682.1.4.6中国现当代的语言理据研究68-71第二节和理据相关的一些概念71-922.2.1任意性和理据性71-782.2.1.1现代语言学的”任意性”概念72-732.2.1.2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73-782.2.2象似性和理据性78-852.2.2.1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现状78-812.2.2.2语言符号象似性的概念81-842.2.2.3象似性和理据性的关系84-852.2.3内部形式和理据性85-902.2.3.1”内部形式”和”内在语言形式”85-882.2.3.2内部形式和理据性的关系88-902.2.4语义透明度和理据性90-92第三节理据的定义和类型92-1092.3.1理据的定义92-1012.3.1.1从语言系统内部入手定义理据92-932.3.1.2超越”语言系统”的理据定义93-952.3.1.3理据定义的再思考95-1012.3.2理据的类型101-1092.3.2.1前人对理据类型的研究101-1042.3.2.2本研究对词汇理据的分类104-109第四节小结109-112第三章词汇和理据性112-127第一节词的概念112-1163.1.1词和西方语言1123.1.2汉语的”词”112-1163.1.2.1字和词113-1153.1.2.2词和语115-116第二节英汉语的词汇系统116-1243.2.1英汉词汇系统的发展:

原生词和派生词116-1203.2.2英汉词汇系统的构成:

单纯词和合成词120-1243.2.2.1英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120-1213.2.2.2汉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121-124第三节词汇和理据124-125第四节小结125-127第四章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127-169第一节文字对语言的能动作用——以汉语汉字为例127-1464.1.1汉字的来源和特点128-1374.1.1.1.汉字的来源128-1314.1.1.2.汉字的特点131-1374.1.2汉字对汉语的能动作用137-1464.1.2.1.共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137-1394.1.2.2.历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139-1414.1.2.3.从认知科学看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141-1424.1.2.4.从汉语研究传统看汉字的重要性142-1434.1.2.5.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之反思143-146第二节单纯语言符号的结构146-1514.2.1单纯语言符号的二元结构观146-1474.2.2单纯语言符号的三元结构观147-1494.2.3单纯语言符号三元结构模式的普遍价值149-151第三节语音理据和文字理据151-1564.3.1英汉语音理据对比151-1554.3.1.1英汉语的拟声词151-1534.3.1.2英汉语的语音象征153-1544.3.1.3英汉语音理据的程度154-1554.3.2英汉文字理据对比1554.3.3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155-156第四节理据观和任意论:

中西不同的语言观156-1674.4.1任意论极其限制条件157-1604.4.1.1完美的任意性理论157-1594.4.1.2索绪尔任意性理论的限制条件159-1604.4.2任意论和理据观不同的语言哲学取向160-1634.4.2.1任意论拒斥意义和现实的倾向160-1624.4.2.2据观和意义、现实的紧密联系162-1634.4.3任意论和理据观的不同研究路径163-1664.4.3.1任意论的科学方法163-1644.4.3.2理据观的人文路线和经验方法164-1664.4.4中西语言观念的会通与整合166-167第五节小结167-169第五章英汉合成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169-191第一节英语复合词和派生词的理据性169-1755.1.1英语复合词的理据性169-1715.1.1.1英语复合词的形式169-1705.1.1.2英语复合词的构成170-1715.1.2英语派生词的理据性171-1755.1.2.1英语派生词的形式171-1745.1.2.2英语派生词的构成174-175第二节汉语合体字和双音词的理据性175-1875.2.1汉语合体字的理据性175-1835.2.1.1会意字的理据性1765.2.1.2形声字的理据性176-1825.2.1.3合体字的音韵理据182-1835.2.2汉语双音词的理据性183-1875.2.2.1汉语双音词地位的确立183-1865.2.2.2汉语双音词的构成186-187第三节英汉语合成符号构造的共性特征187-1895.3.1英汉语合成符号的共同构造187-1885.3.2英汉语合成符号结构式共性的原因188-189第四节小结189-191第六章英汉外来语及理据性对比研究191-214第一节英汉外来语概况191-1986.1.1英语外来语概况191-1936.1.1.1英语外来语的数量191-1926.1.1.2英语外来语的来源192-1936.1.2汉语外来语概况193-1986.1.2.1汉语外来语的历史193-1946.1.2.2汉语外来语的范围194-1976.1.2.3汉语外来语的数量和来源197-198第二节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引进198-2026.2.1英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借贷”198-1996.2.2汉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转写”199-2006.2.3英汉引进外来语的共同机制及其理据200-202第三节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202-2106.3.1英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202-2046.3.2汉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204-2096.3.2.1汉语对纯写音外来语的排斥和淘汰204-2056.3.2.2在纯写音外来语上添加或更换表义的构字部件205-2066.3.2.3汉语外来语写音成分的”字化”206-2076.3.2.4写音外来语的韵律化207-2096.3.3英汉外来语同化的理据209-210第四节小结210-214第七章英汉词汇的经济理据214-239第一节语言的经济性214-2177.1.1语言经济原则概述214-2167.1.2经济理据和英汉词汇系统216-217第二节英汉词化现象对比研究217-2317.2.1词库217-2197.2.2词化219-2247.2.2.1词化的概念219-2207.2.2.2词化程度的判断标准220-2237.2.2.3表达简约和记忆简约的互动223-2247.2.3表达简约的作用224-2267.2.3.1词项词化程度的提高224-2267.2.3.2词库规模的扩大2267.2.4记忆简约的作用226-2317.2.4.1词化手段的低词化程度倾向226-2297.2.4.2有效控制词库规模229-231第三节英汉语的开放性和经济原则231-2377.3.1英汉语的”开放性”232-2337.3.1.1英语的”开放性”2327.3.1.2汉语的”开放性”232-2337.3.2英汉语的”开放性”和理据性233-2367.3.2.1英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234-2357.3.2.2汉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235-2367.3.3经济原则视角下的语言开放性236-237第四节小结237-239第八章英汉词汇的转隐喻理据239-264第一节隐喻研究的认知视角239-2448.1.1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239-2408.1.2隐喻的认知机制240-2428.1.2.1概念隐喻理论240-2418.1.2.2合成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241-2428.1.3转喻和隐喻的关系242-2448.1.3.1转喻是隐喻的基础2438.1.3.2转喻和隐喻构成一个连续体243-244第二节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转隐喻理据244-2538.2.1一词多义现象244-2468.2.2一词多义的转隐喻理据246-2478.2.3英汉一词多义隐转喻理据的共性和差异:

以air和”气”为例247-2538.2.3.1.Air的一词多义现象247-2498.2.3.2.”气”的一词多义现象249-2518.2.3.3.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共同特征251-2528.2.3.4.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差异252-253第三节英汉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253-2638.3.1英汉转隐喻名名复合词的类型254-2588.3.1.1.半喻式名名复合词254-2558.3.1.2.全喻式名名复合词255-2578.3.1.3.双层比喻式名名复合词257-2588.3.2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认知解释258-2618.3.2.1.认知参照点模型258-2598.3.2.2.框架语义学视角259-2608.3.2.3.棱柱形模式260-2618.3.2.4.认知理论对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解释力2618.3.3英汉文化和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261-263第四节小结263-264第九章结论264-271参考文献271-3001.期刊论文271-2762.论文集析出论文及其他论文276-2843.专著284-2944.论文集294-2975.工具书297-2986.学位论文2987.网络资源298-30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承担的科研任务300-301后记301-304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