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3934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docx

古代文化常识公开课

古代文化常识

导入:

知识回顾

中国每年的高考都会诞生上万状元,包括省状元、市状元、县区状元,其中还分文理科状元。

如果算上单科状元就更多。

而古代的状元总共会有多少呢?

大家猜猜看,才不到一千名状元。

很稀缺吧,而且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开始到清朝光绪皇帝结束,历时约1300年。

古代状元稀缺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要考状元很难,历时长。

大家回想一下,

古代一名普通读书人要想成为状元,需要经历哪几次考试?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下来大家补充一下以下的表格:

乡试(童生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生员(秀才)

案首

乡试(秋闱)

桂榜

省会(三年一次,农历八月)

皇帝派遣主考官

举人

解元

会试(春闱)

杏榜

京城(乡试次年三月)

礼部主持

贡士

会元

殿试

金榜

皇宫(会试同年四月)

皇帝

进士及第(一甲,3人)

状元(鼎元)

榜眼

探花

进士出身(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三甲,若干)

传胪(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连中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

这些举人进士后来就要去做官,一个是去地方做官,另一个是去中央做官,在中央,就有六部,是哪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又分别管什么的?

六部

职责

吏部

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

管军事

刑部

管司法刑狱

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再回想一下,各部的长官称什么?

(尚书)副职称什么?

(侍郎)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题的高考考情

2、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古代文化常识题的方法

高考考情分析

考试大纲: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考查能力:

识记、理解及推断(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所以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考查形式及分值:

选择题3分

考查内容:

常考内容

高考印证

称谓姓名

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中宫”“陛下”,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首相”,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致仕”,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庙号”“太子”,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字”“谥号”。

官职科举

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吏部”,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有司”,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礼部”“教坊司”,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兵部”“登进士第”。

历史常识

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契丹”,2016年全国丙卷考查“两京”。

服饰常识

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解褐”。

礼制常识

2016年全国甲卷考查“移疾”,2016年全国乙卷考查“建储”,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嗣位”,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南面”。

文学常识

2014年全国大纲卷考查“《春秋》”。

从14年开始考,已经连续4年,明年也会继续考查。

另外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内容,还要关注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等方面。

方法指引:

排除法(先熟后生)

(16年全国3卷)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

(16年全国2卷)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选D“实际是官员……委婉说法”错,移疾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注意事项:

1、分类积累,巧记忆——做题的基础(早读资料分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天文历法等,串联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

(15年全国2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选C。

C项错在“长子继承”,应为“嫡长子继承”。

2、抓选项的关键词、细节----做对题的关键,如刚才我们做的题

(16年全国2卷)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选D“实际是官员……委婉说法”错,移疾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15年全国1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选D。

“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16年全国1卷)5.下列对文中词画线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项,“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不正确。

“有司”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刚才除了运用先熟后生,关注细节外,还用什么方法?

3、适当联想

①联想课内知识

1、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错)

2、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三十。

(错)

联系课文“七月既望”(选自《赤壁赋》)、“朝菌不知晦朔”(选自《逍遥游》)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②联想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知识,如科举、六部、首相

③联想生活,尤其是历史方面的节目、讲座、影视剧、书籍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对)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

(对)

旬。

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

(对)

4、根据语境推断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日:

“是料朕必不起也。

”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当时皇帝多次声称有病不上朝,忌讳臣子说让太子临朝的事,见到罗洪先等人的奏疏,非常愤怒地说:

“这是料定朕卧病必定不能好了。

”降下亲手写的一百多字的诏令责备他们,于是削除三人的名籍。

A.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都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错)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

少苦学,治《左氏春秋》。

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对)

柳敏九岁而孤,事母以孝闻……后丁忧,居丧旬日之间,鬓发半百。

D.丁忧,亦称丁艰,即遭遇父母丧事。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在这里,丁忧只是指遭遇母亲去世。

(对)

当堂练习(应用体验P90与专项跟踪检测p40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

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是谓丁艰,亦称“丁忧”。

解析:

选D“丁内艰”应是遭遇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的角色是在家内。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顺:

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辟: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

C.顿首:

叩头,头叩地而拜。

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

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

D.卒:

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

解析:

选B文中显示:

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

故可确定B项错误。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选B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

选B “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

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

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

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选C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

故选C。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解析:

选C 第一步,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初步判定A、B两项正确。

第二步,可联系历史教材中西汉的“察举”制,确定“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而非秦始皇设立。

课堂小结

古代文化常识题运用排除法,先熟后生。

注意事项:

1、分类积累,巧记忆

2、抓选项的关键词、细节

3、适当联想

①联想课内知识②联想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知识③联想生活,尤其是历史方面的节目、讲座、影视剧、书籍

4、根据语境推断

课后练习——高中语文文化常识50题

(一)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