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5978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 坚.docx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坚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彭坚

导言

方剂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我经常强调:

中医看病,不是靠一味味药,而是靠多种药物组成的方。

中医治病,特别是治疗比较复杂的疾病,就像将军指挥一场战役,要取得胜利,不能单靠一个个士兵的勇敢,而主要靠指挥战斗的统帅,能够明了敌情,熟悉部下,调遣得当,进退有方。

士兵中要有进攻的、配合的、牵制的、后勤的各种人员,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才能发挥整体效果,克敌制胜。

治病如打仗,所以徐大椿总结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用药如用兵论”,阐明两者相通的道理,《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更是成为方剂配伍的最高原则。

布阵打仗与组方用药,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高超的智慧。

然而,在当代中医临床中,很少有人严格遵循这一点,治病纯凭经验,随意凑方,毫无章法可言者,比比皆是。

学生不肯背汤头歌诀,看病几十年的老中医,甚至数不出100首名方来,这种情况很普遍,导致中医临床水平下降,大部分中医,只能在低层次徘徊,永远提不高。

方剂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

经方,时方,单验方。

其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经方。

经方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当时有经方十八家,这些经方,是汉代甚至汉代之前几百年中方剂的精华,千锤百炼,沙里淘金,集中了众多名医的经验和智慧,其成就之高,疗效之好,理所当然。

2000多年以来,中医界一直以为,经过东汉末年的兵燹战祸,这十八家经方,已经荡然无存。

现在有资料证明,十八家中《汤液经法》的许多经方,加上其他一些经方,被张仲景所继承,他以“六经辨证”为纲,将经方有机地穿插其中,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伟大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运用的经方共269首。

由此可见,张仲景虽非经方的创制者,却是经方的唯一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同时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以药组方的复合方剂,就已经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模式了。

40多年以前我当学徒,进入中医之门时,就是从读《伤寒论》开始的。

老师教导我:

背熟条文,掌握经方,遵循“方证对应”的思路,“有是证必有是方”。

临床上不必拘泥于西医是什么病名,只要证候符合,就一定采用对应的经方治疗。

这是学习中医的捷径,是临床取得疗效的保证。

“方证对应”是许多老一辈中医临床家、包括我的老师成才之路,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提出“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最高阶段”!

这个观点对初学中医的人确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但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我体会到“方证对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弄清楚证候后面潜在的病机,才能确保治疗无误,才可以大大拓展经方的用途。

因此,我更加注重“方证病机对应”。

某些当代的经方派医家,只用经方治病,对后世的时方、单方不屑一顾。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经方尽管达到了方剂学的最高峰,269首经方的治疗范围,虽然涵盖了中医各科的疾病,但张仲景不可能终结中医临床的发展,不应当忽略后世1800年来历代医家的对方剂的创制与贡献,更不能作茧自缚。

一切应该以治好病为目的。

实际上,经方也有许多不足和缺陷,我在临床治病,虽然喜用经方,但经方达不到效果的,就配合或直接采用后世创制的“时方”。

我学习和使用时方,也严格遵循“方证病机对应”的原则。

还经常根据自己的用药心得,加入一些“单方”。

单方虽然只有一、两种药,但往往对某种疾病或症状有特殊的治疗或改善作用,所以民间有“单方气死好郎中”之说。

总之,一个临床医生,对经方、时方、单方三者的认识和使用,不可偏废,只要是治病有效的,都要充分吸收利用。

在注重使用经方的前提下,将经方、时方、单方互相结合,有机搭配,争取创造最好的疗效。

下面我选择了多年来根据以上观点治愈的若干病例,介绍给同道,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头痛1、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头痛宋某,女,43岁,2011年3月14日就诊。

自诉后脑勺部、头部两侧疼痛多年,西医排除颈椎压迫,高血压病,按照神经性头痛治疗两年无效。

发作严重时恶心欲呕,全身发冷、发热。

02年开始发作,近10年中每个月要大发作几次,平时头晕,两太阳穴及后头部隐痛,须按压则舒,月经及白带正常,舌质淡红,薄白苔,脉沉细。

现在已经发作两天。

处方:

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柴胡1g黄芩15g半夏10g生姜10g大枣10g党参15g桂枝10g白芍30g葛根50g川芎10g天麻10g生姜10g红枣10g七剂二诊:

病人头痛显著减轻,药已对症,原方加减做丸剂巩固疗效。

桂枝30g白芍60g葛根90g半夏30g川芎60g全蝎60g天麻30g白参30g土鳖30g白芷60g蜈蚣50条细辛15g黄芩30g柴胡30g为蜜丸,每次9克,每天两次。

连服两剂药丸,至今半年多再未发作。

按语:

本案为少阳、太阳病头痛。

从发作时忽冷忽热,恶心欲呕,痛在两侧来看,属于少阳病证候,从后头痛和按之则舒,以及脉舌来看,兼见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证,故将两方合用,再加川芎活血止痛、天麻祛风定晕,一诊即获效。

但病程近10年,“久病入络”,故二诊加虫类药搜剔顽邪,防止复发。

2、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彭某,女,71岁,2008年9月15日就诊:

患者三叉神经痛3年,稍冷即发,夜间发作频繁,近半月来每天发作多次,服卡马西平等西药已经没有效果。

舌质嫩红,有瘀斑,薄白苔,脉沉细,面色晦暗。

处方:

麻黄6g附子10g细辛3g白芍30g炙甘草10g全蝎10g蜈蚣1条白附子5g僵蚕10g五剂二诊:

患者诉服药后夜间三叉神经痛发作频率减轻(5天仅发作3次,且程度较服药前减轻),舌脉如前。

效不改方,仍服原方七剂,再用原方加减做水丸缓图。

处方:

麻黄30克附子60克细辛30克乳香50克没药50克蜈蚣30条全蝎30克白附子30克僵蚕30克防风30克黄芪60克土鳖60克水丸,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00粒。

服用水丸两剂后,疼痛完全消除。

按语:

本案为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实证﹝注:

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对六经辨证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实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实证;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实证,太阴病属于里证、热证、虚证;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证,厥阴病属于寒热错杂证。

我赞成这种新的观点﹞。

患者对于寒冷特别敏感,遇天气寒冷即发,接触冷物亦发,脉沉细,苔薄白,面色晦暗,一派少阴寒实之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临床对此早有报道。

由于疼痛异常,除了合用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外,尚加蜈蚣、全蝎、僵蚕、白附子,即合用止痉散、牵正散,借助虫类搜剔之品,加强止痛效果。

一诊获效后,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二诊再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黄芪、防风固外祛风,做成药丸长期服用。

3、温经汤加减治疗头痛刘某,男,65岁,2009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头痛、头晕、吐涎沫3天。

自诉头痛已经20余年,因受寒而起,每遇天气寒冷时发作,发作时巅顶胀痛,口中流清涎,干呕,平时则经常头晕,乏力,头部微热,四肢冰冷,大小便尚可,有脑梗旧病史,面色晄白,形体清瘦,舌瘦,舌质淡偏暗,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

吴茱萸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参10g麦冬10g丹皮10g桂枝10g桃仁10g赤芍10g茯苓15g川芎10g当归10g黄芪30g蔓荆子10g细辛3g生姜10g大枣10g七剂患者诉服上药七剂后症状消失,半年来未发作。

按语:

本案为太阴病头痛,属于里证、寒证、虚证。

患者头痛、吐涎沫,舌淡,脉弦细,本来属于吴茱萸汤证。

《伤寒论》378条云: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方中有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药,可温胃益气、散寒止呕、止痛。

如果病情单纯,此方原可胜任。

然而患者病程长达20余年,屡次发作,头热、肢冷,面色晄白,舌质偏暗,又有脑梗旧病史,说明其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全身,证候非常明显,病久已入血络。

故用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

这两首方,本是妇科名方。

后者长于活血化瘀,用于治疗因血行不畅而导致的子宫肌瘤,前者长于温经散寒,养血益气,用于治疗气虚血亏、血瘀有寒的各种妇科病。

只要病机相同,即使是妇科方,也可以用治男子,这毋庸置疑,因为中医是辨证为主,辨病为次的。

温经汤中本来包含有吴茱萸汤的吴茱萸、生姜、人参三味药在内,再去阿胶的滋腻,加细辛、蔓荆子,专治头痛,加黄芪补气以助血行,全方综合发挥养血益气、活血化瘀、温寒止痛的作用,因此仅服七剂,头痛不再发作。

4、酸枣仁汤治疗头痛周某,女42岁,2010年9月25日就诊。

患者头痛,昏胀,头部不清醒,睡眠不好,梦多,月经量少,大便偏干,已经持续了半年,面色憔悴,舌红无苔,脉弦细数。

处方:

川芎30g知母10g枣仁30g炙甘草10g茯神30g香附子10g白蒺藜30g首乌藤30g丹参15g合欢皮10g生地30g七剂二诊:

上方效果显著,连续睡了七天安稳觉,头部也轻松许多,面色与精神状态都有改善。

原方不变,加柏子仁、灵芝、做成蜜丸善后。

按语:

本案为阳明病头痛,属于里证、热证、阴虚证。

《金匮要略》原文云: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由于长期睡眠不好,往往精力不支,面容憔悴,头痛头晕,烦躁易怒,故《金匮要略》归结为“虚劳”章中。

凡见到头痛与失眠同时存在,而又脉偏沉细数,大便偏干,舌象偏红的,属于“虚烦不得眠”,不宜用苦寒清热,介类潜阳之品,当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此方切中肯綮。

原文虽然无一字提及头痛,但川芎一味,明显为头痛所设,而失眠与头痛的内在关系,也一目了然。

以我的经验,川芎可以重用至30克,茯苓可以改为茯神,再配香附子,后世名“交感丸”,安神效果更好,加生地,配合原方中的知母,增强滋阴的作用,白蒺藜、首乌藤、丹参、合欢皮,均属轻灵镇静安神之品,对于治疗头痛、失眠两者均有效果,白蒺藜、合欢皮、香附子又有疏肝解郁的作用,与本方搭配非常得当。

二、肩颈疼痛5、葛根汤加减治疗颈椎病张某,男,48岁,2007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颈椎疼痛多年,检查有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现颈部酸胀疼痛,僵硬,手麻,抬举不便,夜晚尤剧,形寒,怕冷,舌淡,苔薄白,脉弦,血压不高。

处方:

葛根80g桂枝10g白芍15g炙草10g生姜10g红枣10g麻黄10g白芥子10g羌活10g秦艽10g鹿衔草30g稀签草30g鸡血藤30g七剂二诊:

服上方后,症状大为缓解,加鹿角霜、穿山甲、蜂房为丸长服。

多年未发作。

这三味药有软坚散结、消融骨刺的作用。

按语:

葛根制剂是治疗颈椎病的主方,在杂病中表现为寒证的,多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表现为热证的,用葛甘芩连汤。

按照西医对于颈椎病的分类,多半分为五型:

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椎型。

可以参看拙著《我是铁杆中医》慢性疼痛一章的肩颈疼痛一节。

无论哪一型,从中医寒热两个角度辨证,以经方葛根制剂加减,疗效均好,但葛根剂量要大,至少用50克。

本案颈椎局部酸胀、僵硬,属于颈型;手麻、抬举不便,神经根受压,属于神经根型,年纪不大,血压不高,适合于用葛根汤温通,原方加羌活、秦艽祛风,白芥子化痰,鸡血藤活血,豨签草、鹿衔草通络。

后三味药加入,治疗手臂麻木特别有效。

如果手臂疼痛剧烈,还可以加蜈蚣、全蝎等止痛。

倘若颈椎病日久,已经发生器质性改变,则必须在煎剂取得效果后,做成丸剂缓图。

本方加鹿角霜、穿山甲、露蜂房,意在软坚散结,消融骨刺,有一定作用。

6、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颈椎病尚某,36岁,2011年5月17日头颈肩部酸胀,头晕昏痛,咽喉不适,心慌失眠,大便偏干,口苦,容易上火,舌瘦而暗红,有薄黄苔,脉细滑。

处方:

葛根80g黄芩10g甘草10g黄连8g白芍30g木瓜30g天麻15g石斛10g枣仁30g炙远志10g茯神30g香附子15g合欢花10g七剂上方服后,症状消失。

按语:

本案代表了颈椎病的另外两种类型。

从头颈部酸胀疼痛这一症状来看,可以确定为颈椎病。

头晕昏痛,是压迫了椎动脉,导致头部供血不足所致,属于椎动脉型;咽喉不适,心慌失眠,是压迫了交感神经,属于交感神经型。

这一类颈椎病,往往表现为热证,适合于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其中,香附子、茯神、合欢花,调气安神,与远志、枣仁相配,有很好的治疗心慌、失眠的作用。

特别是合欢花,既可以安神,又可以利咽喉,与石斛相配,能够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

在临床中,我经常采用葛根制剂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主方,在杂病中表现为寒证的,多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表现为热证的,用葛根芩连汤。

但葛根剂量要大,煎剂每剂至少用50g。

本案颈椎局部酸胀、僵硬,属于颈型;手麻、抬举不便,神经根受压,属于神经根型,患者怕冷、舌淡,适合于用葛根汤温通,原方加羌活、秦艽祛风,白芥子化痰,鸡血藤活血,豨签草、鹿衔草通络。

后3味药加入,治疗手臂麻木特别有效。

如果手臂疼痛剧烈,还可以加蜈蚣、全蝎等止痛。

倘若颈椎病日久,已经发生器质性改变,则必须在煎剂取得效果后,做成丸剂缓图。

本方加鹿角霜、穿山甲、露蜂房,意在软坚散结,消融骨刺,加当归、巴戟天,滋养精血。

三、咽喉疼痛7、桔梗汤急性咽喉炎王某,男,9岁,2012年6月8日下午3点初诊。

患儿感冒发烧,今天上午体温38.6℃,汗出不多,咽喉疼痛,咳嗽痰黄,口苦,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

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

麻黄6g杏仁6g石膏30g桔梗10g甘草10g黄芩10g浙贝10g牛蒡子10g2剂6月9日二诊:

昨天服一剂半药后,发热已退,量体温36.5℃,咳嗽有所减轻,咽喉疼痛加剧,有黄痰。

用桔梗甘草汤加减:

桔梗15g生甘草15g枳壳10g土牛膝15g板蓝根15g玄参15g桑皮10g浙贝10g黄芩10g瓜蒌皮10g5剂服药后,病已痊愈按语:

咽喉疼痛,经常是外感病初起的症状,人们普遍认为,属外感风寒者,一般不伴有咽喉疼痛,而外感风热者,常伴有咽喉红肿疼痛。

并将此作为区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重要标志,因为在全部《伤寒论·太阳篇》中,并没有见到记载咽喉疼痛的条文和方剂,所以温病学家认为,用伤寒方不能治疗温病初起。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治疗感冒初起,咽喉疼痛的有效方剂桔梗汤,放在少阴篇,而少阴篇,又被后人看做是虚寒里证,从而引起一桩千古疑案。

其实,桔梗汤堪称治疗外感病咽喉疼痛的祖方,银翘散就是以此方为基础的。

桔梗汤合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温病初起,高烧、咽喉疼痛的绝佳方剂。

临床铁的事实证明,伤寒论方,是完全可以治疗温病初起的。

高热气喘咳嗽时,合麻杏石甘汤;咽喉疼痛较剧时,加板蓝根、玄参、土牛膝清火、解毒、止痛,加枳壳,与桔梗一降一升,调节气机;兼咳嗽、吐黄痰,则加桑皮、浙贝、黄芩、瓜蒌皮,清热、化痰、止咳;如果大便干结,加大黄10g。

大黄放在碗中,用刚煎好滚烫的药汁泡10分钟,即可服药。

8、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喉炎陶某,48岁,长沙市人,机关干部,2006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于一周前出差回来,路上感受风寒,出现声音嘶哑。

西医某医院检查,咽喉充血,喉头高度水肿,开始用大量抗生素,后来用激素治疗,渐至不能发声。

察之面色红润,体型较胖,咽喉微痛,痰涎壅盛,色白清稀,不咳嗽,口渴,喜热饮,舌偏红,舌体胖,舌苔厚腻色白细腻,上有浮黄苔,脉弦紧,自诉属于阴虚火体,经常咽喉疼痛,大便干结,有慢性咽喉炎病史。

此为寒火闭结于咽喉,宜先温开,处方:

麻黄10g附子5g细辛5g半夏15g桔梗15g甘草15g射干10g茯苓15g威灵仙15g白芥子10g石见穿10g诃子10g金果榄10g木蝴蝶10g一剂上方煎煮时,加陈醋15g,蜂蜜30g,煎15分钟,取一大碗,再加醋、蜜煎取一碗,两碗混合后,不分昼夜,多次频服,每15分钟服一次,每次服一小口,慢慢咽下。

11月20日二诊:

服上方一剂后,即能发声讲话,察之舌苔已经褪净,舌红,有少许薄黄苔,脉滑数,口渴,喜冷饮,咽喉疼痛,大便3天未解。

当清润化痰,处方:

桔梗15g甘草15g瓜蒌皮15g川贝10g麦冬10g金果榄10g诃子10g木蝴蝶10g茯苓15g7剂服上方后,咽喉疼痛消失,大便亦通畅,以原方为蜜丸,巩固疗效。

按语:

咽喉部位在中医的概念中,属于“至阴之地”,慢性咽喉炎患者,大部分属于阴虚夹有痰热,或虚火上浮。

本案患者素体阴虚火旺,此次患病,则因感受寒邪而起,寒闭于外,热郁于里,造成寒热错杂的局面。

西医开始用大量抗生素、后来用大量激素治疗,致使阳气受抑,生湿生痰,寒邪内陷,火郁更深,越治效果越差,乃至于最后完全不能发声。

古人云:

“金破不鸣,金实亦不鸣。

”寒痰胶结,是本案患者不能发声的主要原因。

此时治法,当大力扶阳,温散寒邪,宣通肺气,化痰开窍。

故一诊处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夏苦酒汤、桔梗甘草汤合方,借张仲景三首经方的大力,熔温阳、散寒、化痰、宣肺、开窍于一炉,又加威灵仙、茯苓、白芥子以助半夏化寒痰,并以射干降肺气,诃子敛肺气,金果榄、木蝴蝶苦寒利咽,以防温燥宣泄太过,带动咽喉中的伏火。

本案用附方中的“菖阳泻心汤”也未尝不可,但药性太缓和,不易立马奏效,而患者一天之后即将作重要报告,缓不济急,故勉用刚阳之剂,未料一剂而声音开,能够坚持做完长达几个小时的报告。

二诊寒痰温散,已见阴伤火旺之象,转用铁笛丸加减,从本论治,取效后,并以蜜丸善后,得以痊愈。

该案有本人的几处心得。

其一,醋、蜜同煎频服治疗咽喉病。

本案一诊用醋与药同煎,取苦酒汤之意。

《伤寒论》312条: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即醋,方中药共三味,半夏、醋、鸡蛋清。

醋性收敛,蜜性甘润,两者同用,酸甘养阴,有利于保护咽喉,又可防止其他药辛温发散太过而伤阴。

采取频服、每次一小口的方法,使药物多次经过咽喉,有局部治疗的作用。

其二,威灵仙、白芥子、石见穿同用利咽化痰。

如见慢性咽喉炎咽中梗塞不舒,分泌物增多,喉头水肿,而又咽喉不红者,我每以威灵仙、白芥子、石见穿3味药合用,能迅速消除梗塞、减少分泌物,但咽喉红肿、舌红苔黄不宜。

其三,射干、金果榄、诃子、木蝴蝶同用开声。

此四味为治疗声音嘶哑、咽喉疼痛要药,常可同用,整体药性偏凉,主要用于阴虚火旺者。

本案寒痰阻塞导致“金实不鸣”,在温化宣散以治其因的前提下,佐此4味药,以治其果,收到标本同治的疗效.四、胸痹胸痛9、大柴胡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甄某,女,35岁,2008年11月就诊。

两年前患心肌炎,经常胸闷、心口痛,头晕,易疲劳,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月经尚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滑。

处方:

栝楼皮10g薤白10g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虎杖15g赤芍10g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生姜10g红枣10g十四剂。

二诊:

上方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嘱注意休息,有不适时,可以继续服用按语:

胸痹心痛,多数是冠心病表现的症状,属于寒证、里证,根据虚实,分别用瓜蒌、薤白制剂,干姜、附子、人参制剂予以治疗。

前者通阳理气,后者温阳补气,这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共识。

因此本案选择了另外一类胸痹心痛患者的案例予以介绍。

本案是心肌炎后遗症患者,从胸闷、心口痛、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的证候来看,属于少阳病,大柴胡汤证,故主方选用大柴胡汤,不用大黄改用虎杖,是因为大黄煎煮的要求高,患者不容易掌握,虎杖则既有大黄降火通便的功能,又耐煎煮,尚能够活血化瘀。

张仲景的两首瓜蒌薤白制剂,必须加酒,才能通阳,合用去酒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是取其宽胸理气的作用,加强大柴胡汤调节气机的效果。

但因为患者病程较长,日久必虚,头晕、易疲劳,故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即合用参麦散,以照顾虚证的一面。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胸痛心痛,属于冠心病患者,多表现为太阴病寒证;心肌炎患者,多表现为少阳病热证、虚实夹杂。

10、厚朴麻黄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胸水潘某,女,湘潭市人,88岁,2010年2月12日初诊。

患者素有结核性胸膜炎、胸水病史。

一个月前感冒咳嗽,服药不愈,又连续输液一周,病情未得到控制。

现咳嗽气喘,通宵达旦,不能平卧,咳则右胸部牵引疼痛,咳痰清稀如泡沫状,尿少,口干,舌微红,有津液,脉弦数。

用厚朴麻黄汤加减:

麻黄6g厚朴10g杏仁10g石膏30g半夏10g五味子10g干姜10g蜈蚣1条全蝎10g葶苈子30g猪苓10g前仁30g大枣10个七剂2月19日二诊:

服上方后,咳嗽、气喘、胸痛均有减轻,口干,睡眠差,大便干结,右胸部仍然胀,咳嗽,纳差,小便少,舌红,脉弦细。

用小陷胸汤加减:

瓜蒌皮15g黄连6g薤白10g枳壳10g花粉10g茯苓30g泽泻15g猪苓10g车前子30g西洋参10g半边莲30g枣仁30g龙葵30g瓜蒌仁30g莱菔子15g十四剂5月27日三诊:

两个多月前服上方后,病情基本缓解。

前几天受寒,怕冷,阵热,咳嗽,气喘,右胸疼痛,下肢肿,小便少,大便结,舌红苔白,脉弦数。

西医检查有胸腔积液,建议抽胸水,患者希望先服中药。

用柴苓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西洋参10g半夏10g炙草10g生姜10g大枣10g虎杖30g桂枝10g茯苓30g泽泻10g猪苓10g杏仁10g葶苈子30g车前子30g蜈蚣1条全蝎10g七剂6月2日四诊:

服上方后,症状均有所减轻,患者原准备去医院抽水,经检查后发现胸水减少,决定暂时不抽。

右胸微胀痛,偶尔咳嗽,行动则微喘,乏力,大便秘结,几天不解,寐差,舌红,脉细缓。

当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用参蛤散加减,为药丸缓图:

蛤蚧5对沉香20g紫河车120g西洋参60g五灵脂30g川贝30g水蛭50g柏仁30g莪术30g当归60g熟地60g芦荟30g地龙60g苏子50g葶苈子50g车前子50g一剂,为蜜丸,每天两次,每次9g三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行动自如。

按语:

感冒咳嗽,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引发旧疾,特别是内有水饮之人,输液过度,往往加重病情。

本案患者旧有胸水史,连续输液数天后,不仅咳喘加剧,连带胸水复发,胸部牵扯疼痛。

一诊用厚朴麻黄汤,止咳、平喘,清解郁热,加葶苈子、车前子、猪苓降气利水,加蜈蚣、全蝎解痉、止痛。

水消之后,气阴有所损伤,虚热显露,故二诊用小陷胸汤去半夏之燥,加花粉养阴,西洋参益气,酸枣仁安神,枳壳、薤白理气止痛,瓜蒌仁通便,莱菔子消食,猪苓、茯苓、车前子、龙葵、半枝莲消水,病情得以缓解。

三诊咳喘、胸痛又发。

有寒热之证,故用柴胡汤调节气机;有胸水、下肢肿,合用五苓散加葶苈子、车前子;有胸痛,合用止痉散,三方合一,使得病情缓解。

然而,患者年高体弱,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功能衰退,屡次因为受寒而诱发咳喘、胸痛、胸水,倘若只是在发作时治标,终究不是办法,故四诊时,选择标本兼治,用参蛤散加减,以丸剂缓图,患者病情得以长期稳定,未再复发。

五、胁痛11、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常某,女,47岁,2010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胸闷,右边胁下隐隐疼痛,有时反射到右背部,平时大便偏稀,吃油腻则腹泻,怕冷,乏力,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检查有慢性胆囊炎。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0g花粉10g黄芩10g牡蛎30g炙甘草10g白术10g茯苓10g白参10g瓜蒌皮10g薤白10g枳实10g7剂6月1日二诊:

服上方后,疼痛消失,大便正常,精神转佳。

嘱再服十四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以柴胡为主的一系列经方,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来看:

如果以胁下胀痛为主,无明显寒热表现的,可用四逆散加香附子10克、青皮5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疏肝理气止痛。

如果胁下疼痛,口苦,咽干,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头晕,大便不干结的,可用小柴胡汤;舌红,苔偏黄,大便干结的,可用大柴胡汤。

伴随有慢性浅表性胃炎、食道炎的,两方均可合用小陷胸汤,再加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伴随有胆囊结石的,两方均可加海金沙10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茵陈10克。

如果以胁下隐痛、胀痛为主,怕冷、大便溏稀、口干、口苦的,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疼痛反射到背部,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再加枳实;疼痛日久,合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扶正。

本案即采用了这种组合。

12、大柴胡汤、乌梅丸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刘某,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