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245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6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格式化.docx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格式化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老师,您好!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

3、学习、理解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4、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得有感情。

  2、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铺设崇高闪耀朝霞

创造浸透塑造真理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指名逐节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4、导学第一节

指名朗读并出示: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1出示“浸透”,给“透”选择义项:

①显露②透彻③渗透,

穿透。

2出示“蕴含”,找近义词。

3出示并比较朗读: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老师,您好!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第二节诗歌的内容,懂得课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和赞颂了教师工作的美好与神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那是……”两句。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1、指名朗读,齐读

2、出示:

“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

灵闪耀。

是谁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

耀?

板书:

塑人才照心灵

指导朗读“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板书:

美好

过渡:

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那么“美好”呢?

3、指名朗读并出示:

“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强理

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1引读:

“笔尖飞舞,那是……笑语盈盈,那是……”

2反复朗读,说说加点的词分别指什么?

“春蚕”是指:

“理想的丝线”是指:

“甘露”是指:

“茁壮的新苗”是指:

③“多么生动的比喻!

”指导朗读。

板书:

编理想撒甘露(那是)

4、指名朗读最后一句。

5、出示:

情不自禁、衷心,说说意思,指导读好“老师,您好!

5、朗读第二节:

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6、试背第二节:

自由练习,同桌互背,指名背诵,齐背。

背诵全文。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但愿人长久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

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

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

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

小时候,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

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

这天正是中秋佳节。

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

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

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阴晴圆缺吟诵婵娟

后鼻音:

躺朝廷翘舌音:

玩耍苏轼苏辙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 屈指算来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但愿人长久

审核人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略词的意境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

二、导学课文。

三、齐读。

小结:

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四、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五、练习。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古诗两首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只识不写。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板书课题,认读“峨”。

2、简介作者

3、解题:

①读了课题,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个山名,在四川省境内。

请学生说说对峨眉山的了解。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羌”“渝”“君”3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二行诗,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半轮”:

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

指月影。

“平羌”:

指今天的青衣江。

“流”:

流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小结:

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移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觉。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3、读三、四行诗句。

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发:

出发。

清溪、渝州:

都是地名。

向:

驶向。

三峡:

指长江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思:

思念。

君:

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

顺流而下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顺流而下驶向渝州。

4、小结:

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对故乡、友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像见到友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友人,心中不免一片怅惘。

4、朗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通过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古诗两首

审核人

教学目标

学会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峨眉山月歌》。

2、《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洞庭》。

1、板书课题,齐读。

解题:

“洞庭”即指洞庭湖。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

那年秋天,刘禹锡转任和州,行以洞庭湖,月夜遥望,洞庭山水美妙绝伦。

于是,刘禹锡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未”“螺”“磨”这几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1轻声自由读,说说不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镜”:

洞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2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以磨拭的铜镜一样。

3指导朗读:

语速稍缓,语调平和,读出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的柔美安详。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①指名朗读,思考:

这两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②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讨论。

“遥望”:

远望。

③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意: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眉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④指导朗读。

小结:

这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朗读全诗,体会意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秋天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

二、初读师配乐范读课文

1、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2、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

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

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四、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

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天安门广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并熟记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熟记本课词语,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天安门广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自由练读。

(3)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生字读音:

出示词语:

雕梁画栋纪念碑博物馆领袖宣告政府淡淡的辉煌沸腾尽收眼底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翘舌音:

矗曙姹政

前鼻音:

蟠嫣坛宣淡后鼻音:

栋煌政

三拼音:

宣煌

检查句子的朗读情况:

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东西两侧,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作业:

1、钢笔描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天安门广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这段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什么特点。

结合理解“宽广”、“壮观”。

3、指导朗读。

三、细读课文第2—6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地方。

(2)组织讨论:

你觉得天安门怎样?

是从哪看出她雄伟壮丽的?

理解:

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

抓住表示颜色的词语。

(3)指导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一读:

读课文,想想这段主要写天安门广场的什么地方。

二找:

找出有关词句,体会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

三练: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四人小组自学第3自然段。

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出示课后练习4,完成填图作业。

3、细读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2)“向往”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全国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3)象征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4)看图激情,指导朗读。

4、细读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查字典理解“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语的意思。

(3)“升旗仪式”什么时候举行?

“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是什么意思?

(4)朗读课文。

5、细读第6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时候的天安门广场?

节日到来时,白天和夜晚的天安门广场怎样?

(2)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1、齐读全文。

2、这篇课文从两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前一部分说的是天安门广场建筑的雄伟壮丽,后一部分介绍的是天安门广场地位特殊,意义非凡。

五、作业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是如何勤奋刻苦,终于取得成就的。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映示“骏马”投影片,观察图上的骏马,说说有何感受,引出“徐悲鸿”。

  2、简介徐悲鸿:

(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为近代乡村画家,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家。

10多岁到上海,后勤工俭学赴法国学画,师从达仰。

经过勤奋刻苦的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成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

  3、导入:

你想知道徐悲鸿年轻时学画的故事吗?

想知道他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徐悲鸿奋发努力学习绘画的刘课文。

  板书课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

  4、指导读准“励”字,了解“励志”的意思:

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检查:

①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②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

不知疲倦 犯错误后鼻音:

徐悲鸿  鞠躬

  ③读谁下列多音字:

  冲着  向前冲  看重  重新

  2、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成绩 改变 错误 不知疲倦

  优异 激怒 清苦 勇往直前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3、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①指导读好下列长句,读出停顿:

  年轻的画题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②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落。

  思考题:

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分别用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提示:

找出描写徐悲鸿奋发努力、刻苦学画的重点段,把课文分成三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租、绩、误、躬、倦、改

五、作业。

1、见习字册。

2、选择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看重  重新冲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小镇的早晨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铺”;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抓重点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有句俗话说的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春天是美好的,早晨的时光更要珍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

(读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

3、过渡:

这篇文章究竟写了小镇早晨的哪些景色和特点呢?

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感受。

二、课文朗读

(一)初读课文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听清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检查

A.指名读红色的生字,师生评议纠正。

B.指名读生字组成的词语,师生评议纠正,齐读,开火车读。

(2)课文朗读检查

A.谁愿意来读课文,你想读哪一小节?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小评委,仔细听这些同学朗读,待会来给他们评一评。

B.师生评议,加强朗读。

(二)再读课文1、请大家再自己把整篇课文朗读一下,找找描写小镇早晨特点的句子,把它们划出来。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你喜欢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请你读一读吧!

(指名读,喜欢这一特点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三、指导书写

1、再读生字词;

2、指导书写注意点,教师范写

完成书上描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年级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张兰

课题

小镇的早晨

审核人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余下自然段,体会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意境。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想想作者围绕着“恬静”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用笔把这些景物圈出来。

(小河、石桥、小船、太阳、老人)

2、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景物的语句呢?

找出来读一读。

(1)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

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

A、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河碧绿清澈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

)这句话把小河比作了什么?

(一条碧绿的玉带)从“波光粼粼”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微风吹来,河里的水在轻轻地摇动,一闪一闪的,非常美丽!

b、清澈透明、波光粼粼的小河多美呀!

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指名读,评议,齐读)

C、还有你喜欢的景物吗?

(2)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A、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b、从“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悄悄的”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镇早起的人生怕惊醒了还在休息的人,说明了小镇的人文明素养高。

c、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突出“悄悄地”表现小镇的恬静)(老师听出来了,你喜欢小桥的心情还没全部表现,再试试好吗?

d、还有你喜欢的语句吗?

教学流程

修改内容

(3)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

a、想象一下,太阳金色的光辉除了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还会洒在哪里呢?

(还会洒在小桥上、河面上、人们的身上)

b、说得真好,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认为怎样才能把它读好呢?

(速度要慢点,突出“金色的光辉”,并且“河边的绿树上”尤其要慢,描绘出金色光辉照射整个小镇的美景)

c、和煦的阳光几乎洒遍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美好的境界。

太阳从——(引读这句话)

(4)在美丽的晨景中,早起的老人正在——?

(引读:

相关语句)

3、小河、石桥、小船、太阳、早起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

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恬静的小镇?

(指名读)感受到小镇的恬静了吗?

4、师: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让我们把这种恬静的美永远留在脑海中吧。

(师引读,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

小镇的早晨美丽而恬静。

这时,远处传来轻轻的摇橹声,嘎吱……嘎吱……沉睡的小镇被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

“唤醒”能换成“惊醒”吗?

(摇橹声好像在轻轻地叫唤小镇:

“醒来啦!

醒来啦!

”)比较:

(1)沉睡着的小镇,被木船悠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