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286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检测题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据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B.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C.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D.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2、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

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4、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1451~1474年)在遗嘱里写道:

“我们的目标是使印第安土著皈依我们神圣的宗教,派传教士、神甫和有知识的人去教导他们,培养他们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A.源于传播神圣的宗教B.以宗教作侵略的敲门砖

C.不排除精神动力因素D.培养了虔诚的新教信徒

5、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哥伦布是彻底解决亚欧大陆饥荒问题的有功之臣

B.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6、《世界历史资料选》:

“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

……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

”为此()

A.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

B.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

D.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7、从1559年到1620年,英国占有超过40座庄园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个锐减至19个。

17世纪初,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

这材料中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B.土地显贵追求享受购买奢侈品

C.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出现不足D.新兴资产阶级己代替土地贵族

8、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

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9、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

烟草?

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的船只运送?

以上规定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B.打击了“海上马车夫”荷兰

C.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D.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

10、马克思指出:

“……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

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

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这材料描述的是(  )

A.19世纪的英国B.16世纪的西班牙

C.20世纪的美国D.17世纪的荷兰

11、“16至18世纪,几乎任何地方的手工工场工人都占有生产工具,如织布机。

家庭用的纺车和一小块在工余时间耕种的土地。

手工工场工人几乎总是生活在乡下,和地主或雇主维持者或多或少的宗法关系。

“村料表明16至18世纪的工人()

A.与资本家之间只有雇佣关系B.与资本家之间没有雇佣关系

C.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D.具有小私有者的特点

12、1761年英国“奖励工艺协会”一则文告中说:

“本协会得知,当男女纺工因收获而在田间的时候,毛织品、麻织品和棉织品的制造者们便感到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工人,以便能够继续交活给织工去做;……协会认为必须奖励各种适宜于补救这种情况的探索。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获得此协会奖励的是()

A.凯伊B.哈格里夫斯

C.卡特菜特D.瓦特

13、《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

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

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直接说明()

A.机器是新的纪律的制定者B.工人不再是生产的主导者

C.欧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D.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14、“从1763-1871年,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行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行”主要是指()

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15、据统计,1839年占英国关税总收入94.5%的商品是原料和食品。

由于征收原料税,用这种原料加工的商品价格提高了;由于征收粮食税,劳动的价格提高了。

这反映出()

A贸易保护逐渐丧失积极意义B.英国在当时竞争中处于劣势

C.英国经济呈现出不均衡局面D.贸易保护不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

16、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贫富差距悬殊

17、“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匹兹堡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B.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

C.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D.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

18、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的情况统计(单位:

万吨)。

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国家代号

1871年

1900年

煤炭

钢铁

煤炭

钢铁

117.0

6.7

225.0

13.9

37.9

1.75

149.8...

15.1

41.9

1.77

240.8

24.0

A.美国、英国、德国B.德国、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美国D.英国、美国、德国

19、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B.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发展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20、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8年任总统)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

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

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在此西奥多·罗斯福主要是强调()

A.垄断是国家祸害的根源B.人权比利润更重要

C.削除两极分化,追求社会和谐D.把公共福利置于个人财产之上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新旧世界的剪影(局部)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

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各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裁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他指出:

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

“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

”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

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

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

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

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摘自《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

杰温斯描述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时写道: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

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

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是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国际经济分工的特点,说明英国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极力展示的产品主要有哪些?

(至少举两例)若清政府也派团参展,提供的展品除丝织品外,还可能有哪些?

(至少举两例)说明当时中英两国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及金银等贵金属的需求增加,出现了“寻金热”这一社会原因。

材料中表明,哥伦布等航海探险是为了得到“黄金和香料”,属于经济动因,且可见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明确,故A正确,D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排除。

故答案选A。

2、【答案】B

【解析】“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世界的发现而非欧洲中心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欧亚间一直未彼此隔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开辟和殖民扩张.考查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结合所学知识,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再结合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因此B项正确.西班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美洲,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率先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C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故选B.

4、【答案】C

【解析】A没有揭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排除A;西班牙是伴随殖民扩张而进行宗教扩张,排除B;由材料“我们的目标是使印第安土著皈依我们神圣的宗教”,故选C;当时宗教改革没有开始,不存在新教,故排除D。

5、【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不符合,应排除.故选B.

6、C

7、A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A项正确;由材料“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当时欧洲的工业品销往的主要是非洲和美洲,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可知,欧洲的掠夺遍及亚、非、美洲,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为打击“海上马车夫”荷兰而推行航海条例,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削弱的是荷兰而非西班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651年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尚未确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航海条例只是打击了荷兰,并未使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荷兰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荷兰的殖民扩张的概况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荷兰的殖民扩张的概况和影响对关键信息“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的分析理解.依据材料中的“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荷兰成立了共和国,渔业、工场手工业发达,并垄断了世界的航运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的资本”,应排除.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材料“几乎任何地方的手工工场工人都占有生产工具”说明,16至18世纪的工人具有小私有者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和地主或雇主维持着或多或少的宗法关系”说明A、B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使纺纱效率提高了,故B正确;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引起了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从此进入了蒸汽时代,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B

14、【答案】B

【解析】从时间1763~1871来推断应该是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这应该是考查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题目又强调“在整个世界”,只有B符合要求,故B为正确答案。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关税政策。

由材料信息可知,贸易保护提高了英国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不利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表明英国在商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与他国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但不能说英国整体上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排除B项;英国经济的不均衡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

16、A

17、B 

18、【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英国仍然是世界工厂,煤炭和钢铁产量居首位,到1900年,工业产量下降为第三位,故①是英国;德国在1900年,工业产量处于第二位,故②是德国;美国在1900年,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故③是美国,故C选项正确;故ABD都错误。

故选C。

19、【答案】D

【解析】19世纪30年代流行的女装面料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而19世纪晚期后流行的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做到了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所以题目中提到的变化本质上是D。

20、D

二、非选择题

21.

(1)解读: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

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其他:

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

(2)影响: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土地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新世界”、“旧世界”和帆船图片等信息可以得出其表达的是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一中新旧世界交流的主要事物,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和历史意义这两个角度来解读作答。

(2)问,结合美洲农作物的特点,从对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人口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作答。

22.观点一:

掠夺在先,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

㈠态度:

我同意“掠夺在先,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㈡论证:

(1)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2)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

(3)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与原料产地。

㈢总之,西方的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西方,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所以我同意“掠夺在先,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

观点二:

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

㈠态度:

我同意“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

㈡论证:

(1)政治:

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2)经济: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3)科技:

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4)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

㈢总之,西方由于自身的内部发展,为掠夺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同意“发展在先,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崛起的评价,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根据材料选出观点,然后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进行阐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叙述清楚,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夯实的基础知识。

23.

(1)特点:

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工业品,广大亚、非、拉美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

原因: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最强大殖民帝国.

(2)产品:

蒸汽机、水压机、工作母机、铁路设备、纺织品等.

展品:

茶叶、瓷器、家具等.

差异:

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英国是工业经济,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解析】

(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的内容明显可以得出特点是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工业品,广大亚、非、拉美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最强大殖民帝国.

(2)第一小问的产品,依据材料二“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知,产品是蒸汽机、水压机、工作母机、铁路设备、纺织品等.第二小问的展品,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的史实可知,中国的展品是茶叶、瓷器、家具等.第三小问的差异,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中国与英国的史实可知,差异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英国是工业经济,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