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6484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docx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课题:

《论语十则》

二、课型:

略读课

三、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重点)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重点)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ún)②说(yuè):

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

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ì)也:

通“智”,聪明。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

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⑤愠(yùn):

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

察看,检查。

⑦传(chuán)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ài):

有害。

⑩弘(hóng)毅:

强毅。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

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似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

同门曰朋。

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

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

“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

“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感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⑴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淡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

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

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

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

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

“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

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如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

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

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换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

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

曾子曾经说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

何晏集解:

“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

3.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5)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参考答案:

1.B2.

(1)A

(2)B(3)B(4)A

3.

(1)旧知识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l)B

(2)D

5.

(1)人不知而不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5)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

(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3)举一反三(4)道听途说(5)巧言令色(6)诲人不

(六)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

清朝时有个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相尚在念经,就间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和尚说:

“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

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

’”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七)布置作业

姚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