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6260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docx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2

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5.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

①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②熟读课文。

③结合注释或参考资料疏译课文。

(2)查阅并收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

准备录音机、朗读示范带、分类式学习笔记资料。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

(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

(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

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庄严、高大。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资料助读(5分钟)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悟。

(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五、理读课文,归纳巩固(20分钟左右)

老师发下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可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整理完成,4人小组合作整理,以完成的时间最短,正确率高的组取胜)

1.“作家作品”类: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用于思想修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言字词积累”类:

(1)“通假字”类:

不亦说乎?

通意思

诲女知之乎通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通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意思

(2)“一词多义”类: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故时有物外之趣()

知之为知之()其恕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蹲其身()

见藐小之物()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为知之()可以为师矣()

可以为师矣()徐喷以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虫蚁为兽()

项为之强()勿施于人()

以虫草为林()群鹤舞于空中()

(3)“重点字词”类:

人不知而不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见贤思齐焉()()

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

是知也()士不可以不弘毅()

必有我师焉()诲女知之乎

5.“难句翻译”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⑨吾日三省吾身。

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理解默写”类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6)《论语》中表现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句子是,。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是,。

(8)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

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帮他解开了疙瘩。

六、问题研讨(20分钟左右)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

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

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

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

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

“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

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

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

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

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

曾子曾经说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

何晏集解:

“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七、质疑交流(5分钟左右)

学生提出不懂的或有疑义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帮着解答,教师指导、点拨。

八、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

清朝时有个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和尚说:

“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

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

”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