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8027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音乐-6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30,分数:

60.00)

1.四分音符读成“TA”,八分音符渎成“TI”,这种读节奏的方法是______音乐教学体系的节奏读法。

∙A.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B.柯达伊教学法

∙C.铃木教学法

∙D.奥尔夫教学法

 A.

 B. √

 C.

 D.

解析:

2.第斯康特声部附加在格里高利圣咏的______。

∙A.上方

∙B.下方

∙C.上下方皆有

∙D.与奥尔加农声部相同

 A. √

 B.

 C.

 D.

解析:

两个声部(圣咏定旋律和上方添加声部)都按照节奏模式来组织旋律,从而形成上下声部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织体,而且上方声部更加突出。

3.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勒斯特里那属于______。

∙A.勃艮第乐派

∙B.威尼斯乐派

∙C.罗马乐派

∙D.尼德兰乐派

 A.

 B.

 C. √

 D.

解析:

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初):

勃艮第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班舒瓦;第二阶段(15世纪中后期):

尼德兰乐派,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第三阶段(16世纪中叶):

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第四阶段(16世纪下半叶):

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4.甘美兰是______地区的特色音乐。

∙A.印度

∙B.朝鲜

∙C.印度尼西亚

∙D.阿根廷

 A.

 B.

 C. √

 D.

解析:

5.创作了《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等经典歌剧的作曲家是______。

∙A.罗西尼

∙B.威尔第

∙C.普契尼

∙D.韦伯

 A.

 B.

 C. √

 D.

解析:

6.勃艮第乐派出现在文艺复兴初期的______。

∙A.意大利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A.

 B. √

 C.

 D.

解析:

7.被称为交响爵士乐的是______。

∙A.《月光下的比埃罗》

∙B.《蓝色狂想曲》

∙C.《南部之子》

∙D.《波莱罗》

 A.

 B. √

 C.

 D.

解析:

格什温1924年为钢琴和乐队而作了单乐章协奏曲《蓝色狂想曲》。

这是一首带有爵士乐特点的交响曲。

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和声,爵士音乐的切分节奏、滑音效果,使这部作品与众不同,被称为“交响爵士乐”。

8.《上主是我坚固堡垒》是______创作的。

∙A.马丁·路德

∙B.瓦尔特

∙C.巴赫

∙D.恩格斯

 A. √

 B.

 C.

 D.

解析:

9.在一节课中有多种教学内容,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音乐课称为______。

∙A.综合课

∙B.单一课

∙C.多重课

∙D.多样课

 A. √

 B.

 C.

 D.

解析:

10.康塔塔源于______。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A.

 B.

 C. √

 D.

解析:

11.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沂蒙山小调》《嘎达梅林》《对鸟》分别属于我国哪些地区的民歌?

______

∙A.云南西藏湖北

∙B.河南内蒙古浙江

∙C.山东内蒙古浙江

∙D.山东内蒙古河北

 A.

 B.

 C. √

 D.

解析:

《对鸟》是浙江乐清地区的一首民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______。

∙A.希腊戏剧:

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

∙B.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京剧

∙C.中国黄梅戏:

意大利歌剧:

印度梵剧

∙D.中国京剧:

希腊悲剧和喜剧;中国豫剧

 A. √

 B.

 C.

 D.

解析:

13.乐曲《杜鹃圆舞曲》是一首______。

∙A.钢琴独奏

∙B.小提琴独奏

∙C.箫独奏

∙D.巴扬独奏

 A.

 B.

 C.

 D. √

解析:

14.《卖花姑娘》是______电影《卖花姑娘》的插曲。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美国

 A.

 B.

 C. √

 D.

解析:

15.《爱我中华》是由______。

∙A.乔羽词,刘治曲

∙B.乔羽词,徐沛东曲

∙C.张和平词,冯晓泉曲

∙D.周振天词,王付林曲

 A.

 B. √

 C.

 D.

解析:

《爱我中华》是著名作曲家徐沛东为韦唯量身定做的一首歌曲,是90年代初乔羽和徐沛东为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而创作的主题曲。

16.《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A. √

 B.

 C.

 D.

解析:

17.双簧管属于______。

∙A.铜管乐器

∙B.木管乐器

∙C.打击乐器

∙D.弓弦乐器

 A.

 B. √

 C.

 D.

解析:

近代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通常由4组乐器组成。

它们是:

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

每组各包括若干件乐器,具体如下:

弦乐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木管乐器:

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大管,低音大管;铜管乐器:

圆号,小号,长号,大号,低音大号;打击乐器:

定音鼓,大鼓,小鼓,钹锣,三角铁。

18.阿炳是我国民间音乐家的典型代表,下列作品属于他创作的是______。

∙A.《二泉映月》

∙B.《月夜》

∙C.《病中吟》

∙D.《娱乐升平》

 A. √

 B.

 C.

 D.

解析:

19.非洲音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复杂多变,______在非洲音乐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A.鼓

∙B.号

∙C.琴

∙D.锣

 A. √

 B.

 C.

 D.

解析:

非洲乐器种类繁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鼓,鼓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具有神一般的崇高地位。

20.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原名是______。

∙A.《阳关三叠》

∙B.《潇湘水云》

∙C.《夕阳萧鼓》

∙D.《高山流水》

 A.

 B.

 C. √

 D.

解析:

21.学生分组为音乐作品编配音效时,最适宜调动学习兴趣的方法是______。

∙A.教师讲授编配伴奏的基本方法

∙B.教师示范如何操作

∙C.教师为学生提供范例

∙D.学生分组探索,教师指导帮助

 A.

 B.

 C.

 D. √

解析:

22.下列描述的行为中,能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是______。

∙A.哼唱《自由探戈》的旋律

∙B.进行《自由探戈》的曲式分析

∙C.学习探戈的基本舞步

∙D.在鉴赏中感受《自由探戈》的美感

 A.

 B.

 C.

 D. √

解析:

23.教师用一种温和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直面此事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过程的轨道,这属于教学事件应对策略的______。

∙A.热处理

∙B.冷处理

∙C.温处理

∙D.难处理

 A.

 B.

 C. √

 D.

解析:

24.下列关于音乐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

∙A.目标要明确、简洁,指向清晰

∙B.目标不必涵盖三个维度

∙C.目标要合理

∙D.正确使用目标的行为动词

 A.

 B. √

 C.

 D.

解析:

25.下列不属于音乐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的是______。

∙A.认真研读音乐课程标准

∙B.深入分析音乐教材

∙C.充分了解学情

∙D.熟悉教师需求

 A.

 B.

 C.

 D. √

解析:

26.京剧中的散板意思是______。

∙A.有板无眼

∙B.无板无眼

∙C.一板一眼

∙D.一板三眼

 A.

 B. √

 C.

 D.

解析:

京剧中的板眼,简单而言就是戏曲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27.下列哪种方法可将音程缩小?

______

∙A.重升冠音

∙B.重降根音

∙C.降低冠音

∙D.同时升根音冠音

 A.

 B.

 C. √

 D.

解析:

28.cantabile在音乐术语中是______。

∙A.如歌的

∙B.活泼的

∙C.激动地

∙D.平静的

 A. √

 B.

 C.

 D.

解析:

29.重降F的等音是______。

∙A.D

∙B.E

∙C.bE

∙D.#E

 A.

 B.

 C. √

 D.

解析:

30.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下列属于乐音乐器的是______。

∙A.木鱼

∙B.木琴

∙C.军鼓

∙D.梆子

 A.

 B. √

 C.

 D.

解析:

二、音乐编创题(总题数:

1,分数:

10.00)

31.为《村居》创作旋律,要求旋律流畅,音乐形象符合诗词意境。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根据所提供的歌词,创作八小节的作品。

(简谱或五线谱均可。

(1)旋律与歌词形象符合。

(2)歌曲的结构规整,曲调流畅。

解析: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总题数:

1,分数:

15.00)

32.分析歌曲《大海啊,故乡》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F大调。

(2)这首歌曲为带尾声的单二部曲式,以开放式结尾结束全曲。

(3)歌曲朴实流畅,旋律性强,主体以3/4拍为主,附点节奏贯穿始终,使悠扬的曲调充满了动感,朗朗上口,给人以海浪的推动感。

开放式结尾更使人回味无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大海的赞美与思念之情。

解析:

四、教学设计题(总题数:

1,分数:

35.00)

33.对《大海啊,故乡》谱例的分析,设计一课时的音乐课。

[要求]

(1)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环节:

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分数:

3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3.通过独唱、齐唱、合唱、朗诵,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教学重点:

用连贯的、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

教学方法:

引导、示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

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海浪声音)

生:

是海浪的声音。

师:

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如诗如画的大海。

(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

师问:

大海美吗?

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

生答:

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等。

师:

同学们刚才都回答得很好,今天就学习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

(出示歌曲,提示书上的页面)

二、激情教学

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

师:

歌曲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

歌中的大海总体给人以微起波澜的印象,显得较为平和。

师补充:

这是由三拍子的节奏特点以及优美起伏的旋律、舒展的节奏决定的。

2.请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并划拍子,体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介绍作品背景:

《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

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

4.学唱歌曲。

(1)请学生跟音乐,用lü音哼唱歌曲旋律。

(2)解决附点音符的唱法:

大家听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正确的?

(3)教师强调长音的唱法,歌曲中哪里还有长音?

找一找。

(4)以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齐唱,领唱)。

5.深入体验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唱一边划旋律线。

师问:

划出的的旋律线像什么?

生答:

像大海的波浪。

师问:

这首歌曲节奏有何特点?

运用到的典型节奏是什么?

(运用得最多的是节奏型)

生答:

歌曲节奏平和,较为舒展,这一节奏运用的较明显,重复多次。

×××·××|×××-

师问:

这首歌的旋律线的起伏和节奏特点与歌曲情感表达有联系吗?

生答:

节奏和旋律线的运用都真切地展现出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两者结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像大海潮起潮落的声音,像大海的声音。

师问:

“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

是否多余?

(讨论回答)

师补答:

“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哆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

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师问:

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

(讨论回答)

师补答:

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变化)

齐唱歌曲(播放MTV作品),互助学生的情景感受。

三、表现与创作

1.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合唱排练。

前奏部分用“啊”唱。

第一段第一部分:

女生齐唱,男生用“呜”伴唱;

第二部分:

女生齐唱,男生用“啊”伴唱;

第二段第一部分:

领唱,其他同学用“呜”伴唱;

第二部分:

齐唱;

第二部分反复的地方:

轮唱结尾要放慢。

2.配乐诗朗诵,并辅以绘画。

(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根据音乐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

3.舞蹈表现(请一个或几个学生用舞蹈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四、结束部分

最后师生用自己的舞蹈和动作,根据音乐和歌词,自由、放松、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解析:

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

1,分数:

15.00)

34.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铃声响了,教师走向钢琴,说: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激起学习兴趣),用上你们的耳朵和眼睛(提出活动要求),把你们的观察告诉我(学生更加精神集中,猜测即将发生的事情)。

”琴声响了,数名听课教师搬着椅子,随着音乐的速度与节奏,出其不意、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动作划一地走进教室。

学生被震撼了、惊呆了,数秒钟之后,掌声雷动,跺脚声咚咚,仿佛整个教室都处于行进中。

教师只问了几个问题:

“你们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观察到了什么?

每个问题背后再多问一个为什么。

”教室内顿时气氛热烈:

按耐不住地举手发言、前后左右地交换意见、会心满意地相互微笑、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

热烈讨论之后,教师归拢大家的意见,板书“行进中的歌”。

请对这位老师的这一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导课,是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在教学安排的起始阶段便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它是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环节。

因此导语的设计对一课堂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

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被调动起来的不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自己。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上课前机智地利用了“听课老师”这一课堂教学之外的资源,把这些教师巧妙地运用于导课环节。

教师的创新带来学生的主动参与,新颖、别致的背后,使我们感受到发现、探究、讨论、生成等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解析:

六、课例点评(总题数:

1,分数:

15.00)

35.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通过对下面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红旗飘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的苏醒

1.观看录像。

提问:

这是什么战争?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这一场景。

(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中华大地上,义勇军和敌人作殊死搏斗的场景。

2.听《红旗颂》的引子部分。

提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

结合刚才的录像,听一听,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战士们冲锋的号角声)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观看油画《开国大典》。

(1)导语:

这是小号吹奏出的辉煌而嘹亮的号角声。

在那隆隆的炮火中,正是在号角的指引下,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举世瞩目、震撼人心的那一刻——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时刻呀!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2)看油画《开国大典》,能不能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3)学生描述。

二、欣赏体验——情感的积累

导语:

是啊,就从这一刻起,中国开始了新的历程。

1.聆听第一部分主题。

(1)再听一听刚才引子后的一段,请结合油画,说一说这段的主题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2)学生谈联想。

(3)师: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段主题就好像是人们用优美的旋律向着红旗倾诉着心中的千言万语。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音乐合奏《红旗颂》的主题。

2.出示课题《红旗颂》并简介。

3.哼唱主题片段。

(1)师范唱,学生划拍。

(2)轻声视唱。

4.完整欣赏乐曲。

出示问题,分组讨论:

(1)乐曲可分几个部分?

(2)欣赏时,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会联想到哪些场面?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5.学生分组讨论后推举代表上来交流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

三、演唱感受——情感的共鸣

1.再听《红旗颂》引子部分。

设问:

你觉得这段旋律熟悉吗?

你能不能哼唱一下?

(学生哼唱,比较。

2.导入《国歌》。

(1)曲作者是谁?

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简介聂耳。

(2)那么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又是怎么来的吗?

(简介《国歌的故事》。

3.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遍。

4.教师:

当抗日的烽火燃烧在中华大地上的时候,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对全国抗日军民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谈感受。

5.教师指挥,随录音演唱《国歌》一遍。

(学生自己寻找不足之处,注意唱好起句的弱起小节,略加纠正。

6.分析“三连音”“重音”和“休止符”及在歌曲中的作用。

7.有感情地演唱一遍。

四、实践延伸——情感的升华

1.引导学生想象,听到这首《国歌》还能产生哪些联想?

教师导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劲音乐,激励着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巨浪,穿过解放战争的硝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胜利走向胜利。

那么这首《国歌》你还能在哪些场合听到?

她能使你产生哪些联想呢?

2.播放各种图片:

(1)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的情景。

(2)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国歌声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3)奥运会上,那饱含着热泪注视着鲜艳的国旗升起时运动员的脸庞。

3.学生畅谈在这些场合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再听一遍《国歌》,请同学们评价。

(学生演唱《国歌》并请自评。

5.进行一次升旗仪式。

师:

在本课结束之前,就让我们一起来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全体起立—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升国旗—奏国歌—唱国歌”

6.小结: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蓝天下高高地飘扬,庄严的国歌在天空中久久地回荡,希望这激越雄壮的声音能在你今后的升旗仪式、国歌演唱中永久地保持。

最后,让我们在《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①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形式,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②能够准确而又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作为前进的号角、革命的呼声的重大意义,激发对国歌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课例点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设计时刻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呼唤和激发,将情感主线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这堂课以“情感的苏醒—情感的积累—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升华”这一过程为主线,通过《红旗颂》的欣赏、《国歌》的演唱、反映战争时期的录像剪辑播放以及升旗仪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五星红旗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深刻意义,使国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得以张扬,从而唤醒学生心底深处的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国歌》的演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已经学着演唱《国歌》,但正因为对其太熟悉,学生往往未能真正地去理解和体验国歌的内涵。

加之时代的间隔所造成的情绪激发的困难,导致很多时候学生演唱国歌时毫无感情,特别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生的演唱几乎完全是应付了事,成了一种缺乏情感表现的单调形式。

所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国歌庄严的情绪内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国歌的崇敬和赞美,是本课所追求和突出的重点。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