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9590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重庆科技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重庆科技学院第二战略发展期

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建设步伐,推进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序言

学校在第一战略发展期,紧紧抓住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重庆市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石油冶金行业振兴等历史机遇,传承立新、科学谋划、锐意进取、勇于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实现了“三大跨越”。

两校实质性融合,师生员工心齐劲足;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全面转变,成为全国首批10所试点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调研性合格评估;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顺利入驻大学城,成功实现战略搬迁。

2.取得了“三大突破”。

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产学研合作成为重庆市市属高校的成功范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例达到70%,博士学位者达到130人,居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以学院制为基础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3.培育了“三创精神”。

科学总结学校近60年的办学经验,在六年本科办学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培育了重庆科技学院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创优精神。

4.形成了“三大战略”。

精心谋划学校的发展,把特色作为立校之本,文化作为兴校之源,人才作为强校之基,融汇了科技学院特有的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汇聚高水平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了“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三大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石油和冶金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产业提档升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给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五个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和两江新区建设为学校发展搭建了宽广舞台。

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建设,为学校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高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学校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

的本科品牌尚未形成,研究生教育瓶颈亟待突破;学科特色还不鲜明,优势还不突出,标志性成果尚未形成;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有待加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领军人物匮乏;学术氛围有待加强,合作开放力度不大,办学活力不足等等。

必须加快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着力破解这些难题,全面提升学校的实力和水平。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合作开放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技大学。

(二)工作方针

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品质保障。

扩大规模是发展,内涵建设更是科学发展。

坚持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塑造品牌、提高质量的内涵建设思路,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深化学校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立校之本。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行业和重庆市发展战略前沿,以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和学校文化建设形成鲜明特色。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达到特色科技大学的条件和水平,建成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地和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与应用基地,进入全国同类高校的一流行列。

规模质量协调发展。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学生增长10%左右,达到20000人,其中研究生2000人,留学生500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结构和质量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社会需求。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形成与应用型科技大学相匹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师资队伍,建成若干个重庆市一流学科专业,2-3个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学科专业。

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以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为重点,服务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走与企业共同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实现科研经费翻两番和国家级科技奖项的突破。

育人环境更加优美。

办学条件日趋完备,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对外交流更加活跃,大学文化丰富多彩,管理科学且充满活力,形成有利于学术繁荣、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和谐的、开放的育人环境。

(四)发展思路

坚持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不动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为重点,牢固确立“314”发展思路,即:

三大根本任务:

学生培养高质量、学科建设显特色、产学研合作上水平。

学生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声誉的集中体现。

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勤勉坚韧、业精致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人才培养品牌。

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要跟踪学科前沿,明确学科方向,优化学科资源,提升学科水平,在若干个学科或学科方向彰显学校特色和优势。

产学研合作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集中体现。

要创新合作模式,整合内外资源,形成互动机制,建成5个左右国家或重庆市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一个关键环节: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造就教学名师。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

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学科,才有一流的学校。

坚持整体提升,重点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

四大保障举措:

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开放合作、建设和谐校园、强化组织保障。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形成与学校发展定位相一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现代大学管理机制。

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开放合作新模式和新机制,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以“五个校园”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员工乐教、乐学、乐业,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第三章学生培养

(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按照“德育优先、加强基础、突出应用、注重素质、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原则,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为本、服务为核、管理为基”的学生工作模式(ESM)。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适时调整和增设专业或专业方向,注重课程建设,建立质量标准,把每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建成学校的优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和重庆市的特色优势专业和优质课程,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的高质量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服务国家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继续办好成人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各类培训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品牌。

(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为载体,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立项研究和改革,鼓励多方位、多元形式的人才培养,支持二级学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坚持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改革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和有效渠道。

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深入推进“万千百十”工程,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创新教学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各种竞赛活动,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建设优良学风。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建设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格局;形成学校“ESM”学生工作模式的品牌效应;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学生工作新格局;形成优良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平台;形成资源整合,多方和谐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和应急机制。

(七)深化质量工程建设

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国家、重庆市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质量工程项目体系,形成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

健全和完善质量工程项目的绩效考核和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作用。

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考核,强化二级学院(部)教学工作,建立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保障机制,逐步实施学校质量年度发布制度。

到2020年,国家级和重庆市教学果奖项、质量工程项目实现翻两番,获奖数等级和质量工程项目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建成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八)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立足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主动适应国家和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统筹规划,产学研合作,加快以专业硕士学位为重点的硕士授予权单位和硕士点建设。

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培养研究生指导教师,形成具有重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和指导教师队伍。

到2020年,建成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研究生比例为全日制学生比例的10%左右。

第四章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九)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主动适应国家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做强传统学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凸显优势和特色。

服务石油冶金行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需要,服务重庆市战略发展和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凝练方向,加强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电子、安全工程等学科建设,尽快建设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力争国家重点学科的突破,并带动相关学科的建设。

加快校级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新增专业主要向符合国家和重庆市战略发展需要的专业倾斜。

到2020年,本科专业达到55个左右,建成重庆市重点学科4-6个,3个左右学科具备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的条件和水平。

(十)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水平

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优势和地缘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区县(自治县)共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示范区、技术创新中心、新产品研发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以学校为主导,二级学院为基础,整合资源,围绕企业和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实际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增强产学研的合作能力。

把重庆垃圾焚烧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重庆市一流,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基地。

持续实施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加大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2020年,建成国家级产学研平台3个左右、国家级创新团队1-2个、市级创新团队8-10个。

(十一)做大做强科研项目

瞄准、紧跟国家、地方和行业的重点项目,加大激励措施,做大做强科研工作,以大项目提升科研的档次和质量,以大项目实现科研经费的大突破。

2015年,科研经费达到1亿元,纵向科研经费1000万元,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2020年,科研经费达到2亿元,纵向科研经费3000万元,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国家级项目实现稳定增长,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0项以上。

(十二)实现国家级科技奖励突破

抓住机遇,树立“大师、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意识,以经济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紧跟行业科技发展动向,积极参与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参与各类国家级项目,至2015年,实现国家级科技奖零的突破;至2020年,力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取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奖励。

第五章人才队伍

(十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稳步扩大教师队伍规模,加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服务能力。

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维护教师权益,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

继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

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知名研究机构进修、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

鼓励教师到企业和政府部门见习或挂职锻炼。

完善教师考核和评价,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科研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至2020年,师资队伍中教授130人以上,博士学位者300人以上,具有国(境)外学习和培训经历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0%以上,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十四)培养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

把加快、加强对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设立专项经费,实施政策扶持,重点引进和培养10名国家级人才(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等)、30名重庆市拔尖人才、100名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300名校内教学科研中青年骨干(“1313计划”),形成国家级、市级、校级的高层次拨尖人才梯队。

(十五)打造优良的管理服务队伍

大力加强学校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保持稳定,强化意识,加强培训,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打造一支管理水平高、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好的管理服务队伍。

至2015年,管理人员80%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90%人员有国内外培训经历;至2020年,管理人员100%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95%人员有国内外培训经历。

第六章大学文化

(十六)弘扬学校办学文化

牢固学校的办学理念,传承立新,大力弘扬优秀的石油文化、冶金文化和重庆红岩精神,融汇成独有的学校办学文化,内敛成我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办学价值观。

(十七)培育学校育人文化

弘扬“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精神,培养以石油、冶金行业精神和红岩精神为内质,教师安居乐教、爱岗敬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勤奋好学、自主学习、坚韧朴质、能力卓越的育人价值观。

(十八)建设学校校园文化

大力培育“引领人生、创造未来”的校风,大力倡导“求是、奋进、卓越”的学风,推进标识系统文化建设,塑造学校新形象,形成独特的学校形象品牌,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九)落实学校管理文化

围绕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管理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有效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改革措施,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现代管理价值观。

第七章重大项目

(二十)重大项目

至2015年,围绕学校第二战略期发展目标,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学校“三工程一改革”的重大项目。

1.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建设工程

实施“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建设工程”。

集中学校的办学资源,以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为突破口,把推动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作为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的重大项目,在人、财、物上给予重点保障,实现学校办学层次的新跨越。

2.名师造就工程

实施“名师造就工程”。

按照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安排专项经费,遴选优秀人才,加强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重点打造5-10名国家级教学专家、20-30名重庆市教学名师、100名左右科院名师及30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人才梯队。

3.本科品牌打造工程

实施“本科品牌打造工程”。

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就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开展立项论证和研究,深入推进适应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大胆探索社会、行业、家庭、学校多方合作的品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阳光、自信、包容、进取”、深受行业欢迎、社会认同的品牌本科生。

4.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

深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实行全员聘任,落实绩效考核,建成适应各类人员的多种管理模式和具有竞争激励机制的用人制度,及合理的人才进出机制。

实施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并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制度,注重民生,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八章保障措施

(二十一)创新管理机制

1.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

遵循现代大学的治理理念,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科学有效地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建成现代大学制度和机制。

2.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

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加强预算管理;规范管理校院二级财务、人事和资产;对重大项目实行立项管理和绩效考核,实现学校人、财、物等办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创新科学的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模式

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学院制和机关大部制,实现二级学院实体化运作,学校管理重心下移。

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形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权责统一、监督到位的运行机制。

以扶优扶强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以资源有偿使用配置学院办学资源,保证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学院权力的有效行使。

4.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坚持营运大学理念,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开展对外合作、对外投资、开源节流,积极拓展学校办学经费。

利用好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机遇,实施好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

加强学校资产营运管理工作,规范学校的对外服务,促进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为学校第二战略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来源。

(二十二)推进开放合作

1.构建开放合作的现代大学营运机制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树立大学品牌意识和营运理念,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构建合作开发的平台和网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起开放的现代大学营运机制。

2.构建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长效机制

加强与行业和地方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的能力。

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学校与企业、地方

联合设置专业、联合培养人才、定向就业的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密切合作、多赢共生的模式,构建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长效机制。

3.构建国内外交流合作良性互动机制

围绕提升学校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的目标,贯彻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扩大交流合作的内容,提高交流合作的水平,坚持务实合作、高效合作和长久合作的方针,搭建互利多赢的对外合作平台。

加大留学生培养力度,加强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对外交流,构建国内外交流合作良性互动机制。

(二十三)建设和谐校园

1.“五个校园”建设

实施五个校园建设,促进校园的和谐与健康。

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措施,开拓创新,注重实效,使学校安全稳定程度、师生体质健康水平、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校园数字化程度、师生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2.深化民主管理

坚持民主治校理念,深化民主管理和监督。

坚持教代会制度,深化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作用,充分重视各类群众组织的作用;进一步确立教授专家的治学治教权,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参与学校管理和办学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促进学校

快速健康地发展。

3.加强民生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导向,关心师生员工的发展成长,充分保障师生的学习权、发展权、共享权,学校每年将按一定比例拿出专项经费,专门解决师生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逐年改善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健全学生的资助和奖励制度,使师生员工共享学校发展改革的成果。

(二十四)强化组织保障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用优良的领导作风引领学校第二战略期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做到正确行使党委的领导权,落实校长依法行政的执行权,以形成领导有方,指挥得当,学术创造活跃,监督渠道畅通的高效运行机制。

2.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探索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3.强化服务保障队伍建设

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机关、教辅、后勤部门服务意识,不断优化机关后勤人员结构,实现服务保障队伍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整合服务保障资源,加强服务保障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提升服务保障层次和水平。

实施

《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是学校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描绘了学校第二战略期的宏伟蓝图,是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各级组织,各单位、部门及广大师生员工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居安思危,居高谋远;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强力推进,科学实施,确保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