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911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脊轩志练习题Word格式.docx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爨:

起灶做饭。

B.比去,以手阖门比:

及,等到。

C.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日:

终日、整日。

D.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逾庖:

越过客厅。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9.下列各句中,与“妪,先大母婢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儿寒乎?

C.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此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此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凭几学书   几:

茶几。

B.述诸小妹语曰述:

转述。

C.且何谓阁子也?

且:

那么。

D.今已亭亭如盖矣盖:

车篷。

12.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其制稍异于前”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故燕王欲结于君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渗漉(lù

)  偃仰(yān)  冥然兀坐(wù

B.栏楯(shǔn)珊珊(shān)偃仰啸歌(xiāo)

C.扃牖(yǒu)异爨(cuà

n)奴颜婢膝(bì

D.枇杷(pí

)修葺(qì

)持一象笏至(wù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泽下注   注:

灌入。

B.扃牖而居扃:

关闭。

C.读书久不效效:

收效。

D.妪每谓余曰每:

每次。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C.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杂然相许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D.先妣抚之甚厚

阅读鉴赏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完成6~9题。

(1)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2)寒花①葬志

归有光

婢,魏孺人②媵人。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③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

余入自外,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④动。

孺人指余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⑤便已十年。

吁!

可悲也已!

注:

①寒花:

婢女的名字。

②魏孺人:

指作者前妻魏氏。

明清时七品以下的职官的妻子封孺人。

③爇(ruò

):

烧。

④冉冉:

徐徐,慢慢。

⑤奄忽:

很快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述诸小妹语曰(    )

(2)其制稍异于前(    )

(3)事我而不卒(    )

(4)曳深绿布裳(    )

7.对下列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8.下列几项与“予入自外”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婢,魏孺人媵也   B.其制稍异于前

C.今已亭亭如盖矣D.孺人指余以为笑

9.翻译下列句子。

(1)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2)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先妣事略(节选)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年十六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

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顾诸婢曰:

“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

“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

外祖讳行,太学生;

母何氏。

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

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弄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棉花)。

入城,则缉NF737②,灯光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

痛哉!

①姁(xǔ)姁:

温和的样子。

②缉NF736:

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 期:

满一年。

B.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暴:

暴露。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问:

慰问,问候。

D.大姊归王三接归:

出嫁。

1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12.下面的内容,全部能说明母亲“勤于操劳”的品德的一项是(  )

①大者攀衣,小者乳抱 ②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入城,则缉NF736 ⑤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⑥户内洒然 ⑦率人人得食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13.下面的说法与所述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母亲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感到很累。

有位老婆婆端了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让母亲喝。

喝了以后,母亲就不会说话了。

B.母亲去世以后,家中人请画工为母亲画遗像,家中人就让画工照着作者和淑静画。

因为他们和母亲很相像。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语言表达

15.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

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

16.下面是某校高一级新生江小华向学校递交的一份住宿申请书,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只写序号)并改正。

学校宿舍管理办公室:

①因本人家庭地址离学校很远,②上学、放学途中均需转乘两趟公交车,③耗时大约2小时左右,十分不方便。

④为能将精力投入更好地学习,在此特向学校申请住宿。

⑤我保证遵守学校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一个文明的住宿生。

⑥请务必批准我的申请。

申请人:

江小华

2008.9.1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许多学校大兴读书之风,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

这本是教育回归人文的一大幸事,但当今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

对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名著阅读方式,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材料二:

有识之士们早就对中小学生疏远经典名著感到痛心疾首,言谈中无法抑制对“浅阅读”的反感与痛斥。

但是,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学生对经典的“浅阅读”也不例外。

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道:

“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轻松练笔

18.《项脊轩志》一文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寄托内心的感情,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请你学习本文的写法,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反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

《项脊轩志》答案与解析

1.gū shǔn yuá

n jiōngyǒu pí

 qì

 bǐ cuà

n

2.

(1)流入 

(2)农历每月十五 (3)到处 (4)等到 (5)已故的母亲 (6)大概 (7)很像 (8)旧时指女子出嫁 (9)规制,指建造的格局和式样 (10)以上所写的文章

3.

(1)名词作状语,“向下”。

(2)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3)名词作状语,“向西”。

(4)名词作动词,“喂养”。

(5)名词作状语,“亲手”。

4.

(1)古义:

一丈见方。

今义:

寺院的住持。

(2)古义:

古人十五岁(一说八岁)时,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

把头发扎起。

(3)古义:

到处,处处。

时常,经常。

5.

(1)判断句 

(2)省略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4)被动句

6.

(1)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这是我祖父太常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的,以后你应该用得上它。

(3)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一样高高地耸立了。

文本研读

7.D 解析:

逾庖:

越过厨房。

8.B 解析:

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A项“而”,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

后一个是代词,“你的”。

C项“之”,前一个是助词,无义;

后一个是代词,代“妪”。

D项“以”前一个是介词“用”;

后一个是连词,相当于“而”。

9.D 解析:

题干与D项都是判断句。

10.D 解析:

选文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悲”,无“多可喜”。

11.A 解析:

“几”,几案。

12.D

13.C 解析:

C项与题干中的“于”都是介词“与”,A、B两项都是介词“在”,D项是介词“比”。

能力提升

1.C 解析:

A项“偃”应读“yǎn”,B项“啸”应读“xià

o”,D项“笏”应读“hù

”。

2.D 解析:

“每”,经常,不止一次。

3.AC 解析:

A、C两项“胜”是“美景”之义,B项“胜”是“尽”之义,D项“胜”是“胜利”之义。

4.C 解析:

A、B、D三项“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C项“然”,转折连词,“然而”。

5.D 解析:

D项“之”,第三人称代词,“她”。

6.

(1)兼词,相当于“之于” 

(2)规制,指建造的格局和式样 (3)最终 (4)下身的衣服,裙的一种

D项中后一个“或”是代词,“有的人”。

B项与题干中的句子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9.

(1)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是阁子呀?

(2)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

10.B 解析:

B项,“暴”,暴晒。

11.C 解析:

C项“若”前一个意为“好像”,后一个意为“你的”。

A项“顾”都是“看”之意;

B项“归”都是“出嫁”之意;

D项“每”都是“常常”之意。

12.C

13.D 解析:

“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有误。

14.

(1)外祖父与他的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敦厚,崇尚简朴。

(2)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15.示例:

(1)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2)清澈的水面上飘荡着纸船,不,那不是纸船,那是孩子们远航的渴望。

16.第①句,改为“本人住处离校很远”;

第③句,删除“大约”(或“左右”);

第④句,把“更好地”调到“投入”之前;

第⑥句,删除“务必”。

17.

(1)答案示例:

中学生中存在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或“快餐式”)现象,其利弊人们看法不一。

(2)答案示例:

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是中小学生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字斟句酌。

快速的“浅阅读”能使我们能尽早熟悉经典的概貌,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爱好加以选择,从而使我们经典阅读的成效更高;

浅阅读还能使我们尽早地了解经典的魅力;

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对经典的兴趣。

经典名著博大精深,对经典的浅阅读既适应了我们的欣赏水平,还能为将来我们对经典由浅入深的阅读打好基础。

18.写作提示:

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用平常的生活细节反映不平常的意义,也就是要以小见大。

答案示例: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

“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

啰唆。

”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父亲,声音颤巍巍的:

“天气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风疾疾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父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嗨!

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爸,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