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4053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 三20题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西方古代史部分三2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古代史部分三

《希腊史》指出:

“雅典公民拥有相当丰富的行政和司法公务的经验,那是古代和现代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

更有甚者,这个通过抽签、公职的轮换和取消了财产资格(除个别行政官职而外)的经验,已普及于公民社会的所有阶级。

”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

A.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B.贵族和平民的对立已消除

C.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

D.所有公民都享有政治权利

 

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

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

C.直接民主导致权利被滥用和误用

D.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

罗马打开了地中海世界的大门后,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法律纠纷经常发生。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审理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案。

此后的罗马共和国(  )

A.异邦人的贸易纠纷受万民法调解

B.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区别不复存在

C.居民在罗马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D.异邦人普遍享有了罗马的公民权

 

普罗塔戈拉认为,法律和道德不是神意的产物,而是人为约定的;苏格拉底认为判断法律正义与否不是凭经验或感觉,而是知识或理智。

据此可知,他们都()

A.承认法律的权威性

B.认同客观评判标准

C.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D.注重对美德的追求

 

“他以地域结合的体系取代了人身结合的体系。

作为一种政治方式,它奠基于必须永久固定的地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财产之上,这一体制通过地域来和它的公民打交道。

公民已经定居在各个乡区中了。

一个人要成为雅典公民,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乡区的公民。

……氏族或胞族的关系不再支配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了。

”这里的“他”指的是(  )

A.梭伦B.克利斯提尼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

 

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

“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

“在雅典最辉煌的半个世纪里,它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是一种精神:

苏格拉底精神。

”下列能反映苏格拉底精神的是(  )

A.世界是由“原子”构成

B.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C.“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这一位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失利、僭主政治的执政的时期。

他与他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成为希腊三贤。

在哲学领域,他认为宇宙间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是(  )

A.自我B.物质C.逻辑D.理念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定为1/12,10年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

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借款的抵押品”。

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依据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通过万民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如果女子在夫家受到虐待,女子家长不但有权将其接回娘家,而且女方还有权利提出与其夫终止婚姻。

这反映了当时罗马()

A.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

B.女性婚姻地位有所保障

C.妇女获得了平等公民权

D.父权开始让位于夫权

 

雅典城邦最主要的财政开支由富有公民无偿承担,普通公民则免于任何赋税,这些费用由城邦通过一个称作“公益捐助”的制度,每年指定一些最为富有的公民承担。

这主要是由于雅典城邦(  )                        

A.普通公民不用承担义务

B.富有的公民素养高

C.平民占主体的民主机制

D.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

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

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镑者、租地经营达50镑者才有选举权。

”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

“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

”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B.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

C.雅典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

D.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某机构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其成员由抽签选出,每日在雅典城中的大会堂内召开会议,除了节日及凶兆日子外,会议皆会举行。

这一机构是(  )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陪审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

 

普罗泰格拉等人在政治法律问题上持“约定论”的观点,反对“自然论”。

他们认为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为的,是人们彼此约定的,并没有什么自然的根据。

“约定论”体现了(  )

A.对人的重视

B.对贵族的重视

C.对自然的敬畏

D.对法律的敬畏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罗马原有的狭隘、繁琐的市民法所能概括的,万民法应运而生。

”材料表明万民法(  )

A.适应了外邦人增多的现状

B.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C.解决了市民法存在的弊端

D.已成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

……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

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

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

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引自《历史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与材料一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

为什么?

根据材料四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有哪些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

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

……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

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

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易宁:

《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

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

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

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

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易宁:

《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实行行省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来源:

学*科*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如下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

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

(要求:

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解析

答案为:

A;

解析:

材料“雅典公民拥有相当丰富的行政和司法公务的经验,那是古代和现代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通过抽签、公职的轮换和取消了财产资格(除个别行政官职而外)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造成了雅典公民拥有丰富的行政和司法公务经验,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对立已取消”;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经验,没有体现出参政的态度和公民的政治权利,故C、D项错误。

 

D

答案为:

A;

解析:

根据设问“此后的罗马共和国”,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异邦人的贸易纠纷时受万民法调解,故A项正确;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区别不复存在要到公元3世纪,故B项错误;公民法保护的是罗马公民,不是居民,故C项错误;异邦人不是罗马公民,不享有罗马公民权,故D项错误。

 

答案为: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均认为法律的制定源于人的意志与理性,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的权威性,故排除。

B项,题干旨在阐述法律制定的依据,而非认同法律为客观评判的标准,排除。

D项,题干与道德宣扬无关,排除。

 

答案为:

B;

解析:

材料指的是以地域代替血缘的改革,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B项正确。

 

答案为:

C;

解析:

据材料“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教皇反对人们占有财富,因此罗马法的复兴不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4世纪欧洲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12世纪”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说明有利于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为:

B;

解析:

苏格拉底作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关注的是人类社会,A项属于对自然界的探究,故不符合题意。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故B项符合题意。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是柏拉图提出的,C项不符合题意。

“我就是自己的帝王”是康德提出的,D项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

D

解析:

从“他与他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成为希腊三贤”,可知该人物是柏拉图,他认为理念是宇宙第一性永恒不变的,故D项正确;故A、B、C项错误。

 

答案为:

C;

解析:

材料说明了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不断地完善公民法,故C项正确;公元前449年罗马已经诞生了成文法,用成文法调整社会关系,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变化,不是原则,B项错误;万民法是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使用的法律,D项错误。

 

答案为:

B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

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罗马妇女在受到虐待时,女子家长不但有权将其接回娘家,而且女方还有权利提出与其夫终止婚姻。

这反映了当时罗马女性婚姻地位有所保障,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罗马妇女拥有一定的婚姻地位和自由权,并非丈夫的私有财产;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罗马妇女拥有和男子同等的公民权;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父权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C;

解析:

雅典的普通公民也需要承担义务,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中富有的公民需要承担主要财政开支,不能体现富有的公民素养高,故B项错误;雅典城邦中富有公民承担主要财政开支,是因为雅典民主机制中平民占主体,因而由少数富有公民承担主要财政开支,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富有公

民的义务,非公民权利,故D项错误。

答案为: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席位,推动了议会改革,故A项正确。

 

答案为:

D

 

答案为:

B;

解析:

根据题干“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每日在雅典城中的大会堂内召开会议”等信息可知是五百人议事会,排除A项,B项正确。

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而不是行政机关,排除C项。

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的军事机构,而不是行政机关,排除D项。

 

答案为:

A;

解析:

“约定论”认为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为的,是人们彼此约定的。

说明这种观点尊重人的意志和选择,体现出对人的重视。

故答案为A项。

这里的人不仅仅限定在贵族之间,排除B项;从材料“并没有什么自然的根据”,可以看出不存在对自然的敬畏,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对法律的敬畏,排除D项。

 

答案为:

B;

解析:

材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市民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万民法应运而生,由此可知万民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邦人增多的信息,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万民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内容丰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民法大全》使罗马法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D错误。

 

一、材料阅读

答案为:

(1)民主主体范围小。

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比较开明,享有一定的公民权。

(2)《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部分条文体现了不平等,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就是明显的不平等。

(也可以举其他例证)

影响:

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没有政治权利”是在强调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民主主体范围小,外邦人并不享有民主权利。

材料二中的“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足以证明与材料一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比较开明,并且他们享有一定的公民权”,本题属于简单的总结题目,在考试中从材料出发进行正常合理的概括即可。

(2)《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并且从材料也不难发现《十二铜表法》的法律条文比较明晰,所以《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条文比较明晰,这样就使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等即可。

这些法律规定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毕竟是古代奴隶社会的法律当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平等。

“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从材料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例如,“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再例如,“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均能回答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

 

答案为:

(1)影响:

巩固了对外扩张的成果;破坏了旧的城邦体制;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相同:

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

不同:

前者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铲除氏族血缘关系残余。

后者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

原因:

秦汉帝国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基础之上;罗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缺乏统一的基础。

解析:

(1)据材料“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相同点,结合题干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得出,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由材料“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可以得出都是扩张的产物;据材料可以得出二者均促进了君主专制的产生。

第二问,不同点,据材料“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

”、“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第三问,原因,可以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基础方面加以回答。

 

答案为: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

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1)问从材料一、二中提炼有关孟子、苏格拉底观点的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别加以概括即可。

(2)问有关社会背景方面,应从孟子、苏格拉底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史实来回答;“共同的历史价值”可从对中西法制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在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等角度考虑。

答案:

示例

角度:

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识

观点:

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知,既有其合理的成分,也存在与现实脱节的臆想。

论证:

东晋人对大秦国政治方面的记载散见于《后汉纪》与《抱朴子》。

其中“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的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说法则与事实不符。

在古代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客观需要,以及智者学派等影响,社会上辩论风气盛行。

这种风气影响到后来的古罗马,导致罗马人也热衷“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另一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存在大量奴隶,罗马也有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足证“不畜奴婢”“不用刑罚”之说有误。

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空间上的阻隔,古代中国人无法全面、真实地加以认识。

另一方面,有感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宗主豪强控制庞大人口的现实,时人塑造出“贤人为王”“人民温睦”“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大秦印象。

这种印象失真却美好,为时人苦闷的内心带去一丝慰藉。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交往日益密切,魏晋时期的中国人模糊地了解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状况。

这种了解真假参半,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中国人基于社会现实而形成的主观臆想。

这种认识是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析:

本题主要是涉及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在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政治概况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认识,结合材料列举的具体内容,从上述四个角度任选一个论述即可,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