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260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 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docx

高考二轮复习高考历史课标版高考冲刺模拟卷三word

高考冲刺模拟卷(三)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史记》记载:

“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

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2.《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唐朝(  )                        

A.完成专制向法治转型

B.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

C.重视法治与教化并用

D.主张法本并以礼辅之

3.万历时有人指出: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由此可知明朝(  )

①商帮经济实力雄厚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③国家厉行盐铁官营政策

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清前期,银两和制钱(官方铸行的钱币)都是法定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但白银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

这种状况(  )

A.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

B.加剧了中国白银外流的局面

C.阻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D.反映了中国当时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

5.“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

C.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对沿海要塞的建设

D.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6.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厂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

双方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

这一协议(  )

A.加剧了同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7.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

这一做法(  )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8.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

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9.公元前454年,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

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起草委员和法律才能生效。

这一协议(  )

A.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B.使平民完全掌控法律的制定大权

C.使平民有机会进入法律创建环节

D.没有触动贵族控制司法的权利

10.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11.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3年内,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达300亿美元,是过去25年外国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同时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1994年为510.6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1430亿美元。

材料表明(  )

A.墨西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

B.墨西哥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C.对等的关税税率促进美国与墨西哥贸易增长

D.金融是美国对墨西哥投资的重点领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

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

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亩”。

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

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借牛力”。

材料二 (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

18世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

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

——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

与经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说明中英农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1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

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

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选做题:

在15、16、17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时期诗赋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朝廷颁布贡举新制,罢诗赋而以经义取士,“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甲辰,立八行取士科”,正式实行“八行取士”。

诏令天下以“孝、友、睦、姻、任、恤、忠、和”八行来举荐和选拔人才,学校取士成为进入仕途唯一途径。

为了有效推行八行取士,宋徽宗御制《八行八刑条》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八行全备之士,经乡、县、州考察核定后,奏入太学,直接成为上舍生,再经大司成考定,即可释褐授官。

据《宋史》记载,大观元年六月,“赐上舍生二十九人及第”,一批有德之士被举荐出来,如李文会、宋京等人以德服人,堪称典范,地方是否有八行之士,也是衡量官员德化之行的标准,是对家族或乡里的一种肯定。

对八行取士,也有士人婉拒躲避,有朝廷官员批驳它注重德行而不强调才能,限制了有主张、有见解的人脱颖而出,将士人的言行框定在“八行”的范围之内。

——摘编自王晓晖《论宋代八行取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八行取士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八行取士的影响。

(8分)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德国的《史里芬计划》是建立在对战争发展的错误估计之上的。

史里芬指导战争的理念,是想依靠以贵族为中心的精英集团来赢得一场现代化的总体战争,观念落后于现实。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进行了重组,以适应总体战争的需要,取得了显著成功,对战争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德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隐藏在这背后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德国缺乏必要的物质手段完成它过分野心勃勃的战争目标。

——摘编自熊伟民《传统与突破:

论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战争指导》

材料二 美国威尔逊总统发表了“十四点计划”,希望建立自由的资本主义国际世界秩序的构想。

“十四点计划”中有“一个暗含的第十五点”,体现了战后准备宽容地、非惩罚性地解决德国问题。

“一个由你(指威尔逊)发表的关于美国目标的声明在遭到德国现存政府的反对时将会引起革命……而且将有可能带来我们所希望的德国被颠覆。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很快粉碎了德国人的幻想。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德国的战败和屈辱的和约联系在一起,严重败坏了魏玛民主的声誉。

——摘编自陈从阳《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

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一战中失败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7分)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

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

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

《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

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和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7分)

 

(2)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8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D 材料主要论述经商促进孔子思想的传播,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诸侯国都重视商业而不是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只是强调儒家而不是诸子百家,故C项错误;材料中“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和“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子贡的商业活动受到各诸侯国重视,由此推动了孔子思想的传播,故D项正确。

2.C 唐朝是封建专制而非法治,故A项错误;由材料“德本刑用”可知德为治国之本,刑为治国之用,并不排斥法治,故B项错误;由材料“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可知唐朝以伦理道德作为治国之本,以刑罚镇压为辅助手段,法治与教化并用,故C项正确;由“德本刑用”可知是以伦理道德为治国之本,故D项错误。

3.A 据材料可知,安徽和山西商帮经济实力雄厚,故①正确;据材料“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故②正确;③与材料不符;④与史实不符,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故A项符合题意。

4.D “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与材料“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金融货币,不涉及对外贸易、白银外流,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中“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说明我国当时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故D项正确。

5.B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1931年到1935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最能印证“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故B项正确。

6.B 通过题干可知,两家水泥公司“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有利于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加剧同行业内部的竞争,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为了求得发展,部分企业联合起来,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进行抵制,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海外市场扩大,故C项错误;实行国家统制经济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7.D “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是第一次日内瓦会议的影响,故A项错误;“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这一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不符合题干中对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一方面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一定距离,说明中国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故D项正确。

8.C “一五”计划期间,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2.5%;到1957年,25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故D项错误。

9.C “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与材料中强调平民参与法律创建环节不符,故A项错误;“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说明平民没有完全掌控法律的制定大权,故B项错误;“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起草委员和法律才能生效”表明平民有机会进入法律创建环节,故C项正确;“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触动了贵族控制司法的权利,故D项错误。

10.C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于18世纪夺得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多国进行对外殖民,殖民竞争加剧,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授权武装商船劫掠他国船只,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未体现新航路转移推动贸易繁荣,故D项错误。

11.B 由题干可知其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纠正题干所述问题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12.A 材料表明美国在墨西哥投资增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墨西哥的劳动力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推断美国和墨西哥关税是否对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美国对墨西哥投资重点领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特点:

先进农业技术的发明应用出现停滞,落后农业技术回潮。

原因: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人口大幅增长,养牛成本增加。

(2)变化:

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

影响:

使中国长期固守小农经济;阻碍了当时中国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使英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扩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推动了英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得出先进农业技术的发明应用出现停滞;据材料一“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得出落后农业技术回潮。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人口大幅增长;据材料一“养牛成本上升”得出养牛成本增加。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得出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14.答案 示例一:

15—16世纪是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

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

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

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示例二:

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

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

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

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

解析 开放型的论述题,无论是选取15—16世纪还是17—18世纪作为中世纪与现代的分水岭都是可以的,只需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行切入即可。

选做题

15.答案 

(1)体现科举的社会教化功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道德品行,学校取士,人才培养与选拔融为一体。

(2)有利于选拔有德行的士人,强调伦理道德,利于强化儒家地位,加强社会教化,稳固统治秩序;育才与取士相结合,造就了德才兼备之士,顺应了国家人才需求,推动了学校教育发展。

但过分强调德行而忽略才能,降低了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公平、客观和广揽天下士人,最终被废止。

解析 

(1)根据材料“以‘孝、友、睦、姻、任、恤、忠、和’八行来举荐和选拔人才”得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道德品行;根据材料“学校取士成为进入仕途唯一途径”得出,学校取士;根据材料“御制《八行八刑条》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八行全备之士……奏入太学,直接成为上舍生,再经大司成考定”得出,把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融为了一体;根据材料“地方是否有八行之士,也是衡量官员德化之行的标准,是对家族或乡里的一种肯定”得出,科举的教化功能。

(2)根据材料“以‘孝、友、睦、姻、任、恤、忠、和’八行来举荐和选拔人才”得出,有利于选拔有德行的人士,强化儒家的地位,巩固统治秩序;根据材料“学校取士成为进入仕途唯一途径”得出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地方是否有八行之士,也是衡量官员德化之行的标准,是对家族或乡里的一种肯定”得出净化了社会风气,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根据材料“有朝廷官员批驳它注重德行而不强调才能”得出,过分强调道德而忽视了才能;根据材料“限制了有主张、有见解的人脱颖而出”得出限制了部分人才的脱颖而出。

16.答案 

(1)原因:

①《史里芬计划》主张依靠以贵族为中心的精英集团领导现代战争,理念落后;

②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保留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使德国缺乏一定物质基础;

③德国发动战争野心勃勃,陷入两线作战困境;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整体实力相差不大。

(2)影响:

①战争及其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②德国寄希望于美国,同时也默认美国的霸权主义;

③德国面临阶级矛盾激化和独裁统治的困扰;

④英法等国宰割德国,引发国际矛盾不断激化。

解析 

(1)德国战败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史里芬指导战争的理念,是想依靠以贵族为中心的精英集团来赢得一场现代化的总体战争,观念落后于现实”“德国缺乏必要的物质手段完成它过分野心勃勃的战争目标”以及所学知识中德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等进行分析即可。

(2)分析其影响可以从对人民、对德国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17.答案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开始;启蒙思想传播。

(2)贡献:

倡导经济自由思想,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

解析 

(1)由材料关键信息“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等。

(2)由材料关键信息“《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和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